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可能你最近聽到很多關於「生酮飲食」的說法,並且也有後台私信我問這種飲食方法可不可取。這里有一篇總結性的文章,沒有難懂的科學術語和圖表,並且盡量保持客觀。
什麼是生酮飲食呢?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攝入大量的脂肪、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和中等適量的蛋白質來讓身體達到需要用酮體來供應能量的地步,只有讓身體處在生酮狀態,才能算作生酮飲食,這同時也是這種飲食方式的意義所在。
而它的減脂效果除了來自於熱量缺口外,讓身體優先靠脂肪和酮體供能,提高燃脂效率。
那麼想要讓身體達到生酮狀態,你就得按照傳統嚴格的生酮飲食結構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即:
每日的所有攝入熱量,其中要約有70-75%來源於脂肪,5%來源於碳水化合物,剩下的來源於蛋白質。
*不過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範圍是因人而異的,通常每日攝入熱量中的12%來源於碳水化合物就可以保持身體處在生酮狀態。
你知道這種營養結構比例意味著什麼嗎?
意味著如果你這樣吃並作為常態,會顯得與中國社會顯得格格不入,不僅如此,這種飲食方式完全不符合現代主流營養學對於大眾人群的飲食建議的,即便它是一種非常先進的飲食理念,可依舊會挑戰大眾的現有認知。
所以,關於生酮飲食的爭論無數,推崇生酮飲食的人會把它捧上天,排斥它的人會因為它極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而對其嗤之以鼻,最好為難的還是吃瓜群眾。
但這完全不足以成為說「生酮飲食沒有用或者不靠譜」的理由。
一方面,在很多廣泛應用於為身材塑造服務的飲食方式中,比如高低碳水循環、碳水後置、原始人飲食、勇士飲食blablabla,其某些原理和生酮飲食都有非常多的重疊相似之處,甚至有的還會照搬生酮飲食的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做改變。
另一方面,生酮飲食和一些特別不靠譜的飲食方式有著極其明確的差異,比如高蛋白攝入的哥本哈根或吃肉減肥法,生酮飲食要求適量攝入蛋白質;再比如和創造非常大熱量缺口的節食不同,生酮飲食保證了充足熱量的攝入。
可即便如此,我對待生酮飲食的態度到現在為止依然是中立,並不能完全認同。
生酮飲食有它自己的理論依據、研究基礎和巧妙之處,可是在大環境之下,這種飲食方式是否能走進中國千萬家,特別值得揣摩和推敲。最關鍵的是,你能不能用,要用,用多久?幾個月,幾年還是一直?
首先,生酮飲食要建立在使用者是否擁有足夠的營養學基礎的大前提下,如果你沒有,想要操作生酮飲食也必須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之下。
講真,無論生酮飲食在你身上有沒有用,都不要和你的周圍人推薦生酮飲食,省得他們操作不當吃出問題來還怪你。
生酮飲食的結構是大量脂肪、少量碳水化合物和適量中等的蛋白質(注意是適量!中等!的蛋白質)。
很多人在生酮飲食過程中依然保持著大量蛋白質的攝入標準,特別是非常在意蛋白質攝入量的健身人群,蛋白質過量甚至超量攝入會給腎臟造成負擔,而且攝入超過一定量的蛋白質會使人體無法進入生酮狀態,失去了生酮飲食本身的意義所在。
還有一部分人深受「吃脂肪長脂肪」的洗腦,在生酮飲食過程中不敢吃大量的脂肪,又無法保證充足的熱量,結果——內分泌紊亂。
除了營養學知識的基礎,最大問題莫過於你所面臨的生活環境。
生酮飲食雖然優勢特別多,但劣勢也特別明顯,比如完全逃避了亞洲配偶和家庭制度的生活方式。
打個比方,全家人都習慣高碳水飲食,用花生油炒菜,就你斷絕了所有碳水化合物,而且還非得用椰子油來烹調,「民以食為天」你不好好過日子,各種家庭矛盾都會隨之而來,遇到惡婆婆還會被從頭到尾質疑一下——你怎麼那麼矯情啊。
可是沒辦法,想要執行嚴格的生酮飲食,必須要攝入優質的脂肪和蛋白質,而這一點就決定了這種飲食方式會——
特別費錢。
按照國內的消費水平來說,最便宜又飽腹的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是貴的,脂肪更貴,不飽和脂肪簡直貴上天。簡單來說,你可以對比一下蘭州拉面和西冷牛排、花生油和橄欖油,橄欖油和三文魚的價格。
站在這個角度來說,生酮飲食從來不面對中產家庭,更不適合學生黨,三個月的夥食費合併成一個月,還不一定夠。
而且生酮飲食的營養結構和食物類型限制直接決定這種飲食方式會影響到社交。
說下館子聚餐了,為了盡量保證優質攝入,連外賣都不敢點,你不知道不經自己之手烹調出來的餐食用了什麼油,而且你無法判斷其中到底有多少碳水化合物,會不會超標攝入,所以只能自己購買新鮮食材來烹飪。
所以,我從來不否認生酮飲食的營養學價值和對減脂的正面意義(而且站在這個角度我非常認可它),但我們也不能否認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習慣是否能夠讓我們去長久堅持這種飲食方式。
有人因為忍不了不吃碳水,特意在餐館火鍋店點了餃子面條米飯一頓狂吃,最後「爆碳」
總結:
生酮飲食有用而且靠譜,至於你能堅持多久就看你自己了。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