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大地回暖,春意融融,讓人好想馬上「輕裝」走進這大好春光里。
可是別忘了,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流傳千年的養生法還是有道理的。
初春氣候多變,早晚溫差很大,有時還可能會有寒潮;
而冬末春初,此時人體正處在一個過渡調整的時期,代謝功能比較弱,抵抗力也比較弱,如果穿的單薄,很容易患風寒,同時也是過敏、關節炎等疾病的高發季節。
1
老年人
老年朋友尤其要注意,因為年齡大,抵抗力差,稍受風寒,不僅難以痊愈,還可能會引發或加重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2
女性
初春時節,溫度尚低,如果女性穿著單薄,會因著涼而引發痛經、功能性子宮缺血等婦科疾病。
3
兒童
孩子對於溫度很敏感,過早地給孩子脫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一旦遇到氣溫下降,孩子比較難以適應,容易患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甚至肺炎等。
4
高糖一族
高糖人群,尤其是糖尿病人,抵抗力較弱,容易感冒,且症狀比普通人嚴重,病程更長,極大影響血糖波動;
另一方面,高血糖的體內環境,還會利於病毒、細菌繁殖,造成感染。久久不愈的感冒還可能破壞胰島功能,使糖的利用和轉化出現障礙,導致血糖升高後不易恢復,誘發並發症,難以逆轉。
唐代醫家孫思邈也主張「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食不消,頭痛」。主張春天慢慢地減衣服,目的是不降低機體的抵抗力。
初春時節,穿衣最好「下厚上薄」,以養陽收陰,這樣防寒保暖,利於維護體內正氣,抵禦疾病。
中醫上特別重視「春捂」。不過,「春捂」怎麼捂,捂哪里是很有講究的,絕不是「不減衣服」這麼簡單。
什麼時間適合「春捂」?
春捂要有度。日夜溫差大於8℃,是捂的信號。
氣象台預報冷空氣到來之前24~48小時,也是捂的最佳時期,可以預防感冒、消化不良、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的發生。
要「捂」到什麼時候?
15℃,是「春捂」的臨界點。一般來說,如果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則可以不捂了。
不過對於老年朋友來說,如果「捂」時不覺得身體冒汗、咽喉燥熱,即便氣溫稍高於15℃,也不必急著脫衣服。
「春捂」捂哪里?
春捂不是穿棉襖,包滿全身反而容易讓身體變得虛弱,捂的位置宜有重點。
首先,穿衣服盡量做到上薄下厚,注意背部,腹部、足底、關節的保暖;在晝夜溫差超過8~10攝氏度的時候,也要適當增減衣物。
其次,在早春時節,腰眼、肚臍、手腕和雙腳,這4個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
1. 腰眼腎好精氣好
人體陽氣之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點按腰部腎俞穴,可能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可溫暖腎陽,補腎健腰。
【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按摩方法】雙掌相對互相搓熱以後,把掌心放在腎俞的穴位上,然後在局部上下來回摩擦。建議早晨起床以後,按摩穴位比較好。
2. 肚臍養陽氣,助長壽
肚臍,是神闕穴所在,溫暖此穴可以促進脾胃陽氣升發,特別是對於胃部怕冷、易腹瀉的人,需要特別注意肚臍保暖。
【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3. 手腕守住全身血脈
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心經的原穴——神門,位於手腕處,用拇指指端反復點按神門穴30次,利於安神定志,去除煩躁。注意用力不需要太大。
【神門穴】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里側。
4. 雙腳養肝護肝
春季陽氣升發,肝當令,此時適合養肝護肝。
太沖穴和足三里是下肢的2個「撒氣穴」。按摩太沖穴,對脾氣暴躁、情緒憂鬱者有舒緩作用,同時對高血壓、頭痛、乳房脹痛等有養生效果。
配合按摩足三里,在舒肝理氣的同時,還可以改善便秘、腹瀉、胃病等問題。
【太沖穴】位於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健康說
當然,「春捂」再好,也是被動防禦。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養生防疾病還是需要從現在開始,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機體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如快走、慢跑、打打太極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