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告訴你,「養」出糖尿病有多簡單?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告訴你,「養」出糖尿病有多簡單? 健康 第1張

糖尿病常常被人稱為「甜蜜的負擔」。它是一種慢性病,如血糖長期控制不好,身體各系統都會受到損害,也相對容易感染細菌、病毒等病原體。

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告訴你,「養」出糖尿病有多簡單? 健康 第2張

據武漢金銀潭醫院統計,新冠肺炎患者中約20%是糖尿病患者,且較其他人群更容易轉為重症。

當前,我國有超過1億糖尿病患者,他們是疫情下尤其需要做好防護的高風險群體。一旦患上糖尿病,沒有治愈方法,需要終身控制,因此對廣大人群來說,防比治更重要。

近期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針對55萬餘名中國人和新加坡華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遺傳風險高的人,堅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顯著降低風險。

《生命時報》(微信搜索」LT0385″即可關註)採訪專家,告訴你讓血糖變高的幾個指標,並教你遠離糖尿病。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王世東

革命軍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楊國慶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江越

本文編輯|高陽

5大指標與高血糖密切相幹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亞洲人糖尿病增長率直線上升。我國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長,近30年增長了10倍,已超過1億,占全球1/4,已然成為全球糖尿病大國。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由北京大學等完成,針對55.8萬餘名成年中國人(51.29萬人)和新加坡華人(4.54萬人)進行了長達10年調查隨訪,研究包括體重指數(BMI)、飲食結構、體育鍛煉、酒精攝入量、吸煙量

結果發現,在糖尿病遺傳高風險人群中,堅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現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標化發生率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則為7.11%。

與遺傳風險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遺傳風險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堅持健康生活方式,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低,降幅分別為66%和75%。

2019年,《中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對我國近50萬人進行調查,發現99%的中國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養病」。

數據顯示,91.3%的人飲食習慣不健康;47.4%的人體重不健康;41%的人體脂不健康;有吸煙、過量飲酒等不健康習慣的人分別占29.4%和7.4%。

吃得多、營養不均衡是飲食習慣不健康的主要表現。

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告訴你,「養」出糖尿病有多簡單? 健康 第3張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調查顯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見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

  • 「久坐不動,缺乏體育鍛煉」,占82%;

  • 「常吃油炸、燒烤和煙熏食品」,占79%;

  • 「三餐不規律,經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占78%。

同時,「久坐不動」也是職業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為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會調查特聘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慧教授表示,隨著生活節奏加快,手機、電腦普及,導致人們久坐時間增加、體力活動減少,然而久坐不利於人體新陳代謝,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風險。

4個習慣增加患病風險

王世東表示,家族遺傳導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煙、飲酒、缺乏鍛煉、不良飲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發心、腎、眼、神經等部位多種並發症,需終身治療,造成家庭和社會極大的經濟負擔。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又是如何導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毀所有

楊國慶表示,肥胖是中國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別是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這是由於肥胖會導致代謝雜亂,包括糖耐量低減、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症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引發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積過多比單純體重超標的危險性更大,也就是說,腹型肥胖者更易發糖尿病。

吃得太精細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精制谷物、加工肉類、紅肉攝入較多是中國人主要的飲食危險因素。

楊國慶說,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會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島素抵抗,降低胰島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長此以往導致糖代謝系統雜亂,誘發糖尿病。

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告訴你,「養」出糖尿病有多簡單? 健康 第4張

久坐不運動

研究發現,中國人的體力活動水平正急劇下降,1991年到2011年間,國人平均身體活動時間下降近50%,預計到2030年,僅體力活動不足這一項就會導致4240萬中國人患糖尿病。

楊國慶指出,缺乏運動減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島素受體數目,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胰島素抵抗。與不良飲食一樣,長期不運動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之一。

煙酒不離手

研究表明,戒煙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

  • 煙草會增加胰島素抵抗,不僅提高糖尿病發病風險,還會導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誘發心血管、微血管病變等並發症。

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告訴你,「養」出糖尿病有多簡單? 健康 第5張

  • 過量飲酒影響糖代謝,引發胰島損傷,與糖尿病發病之間存在密切關係。及時戒酒可降低糖尿病發病,反之,則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疫情後至少養成一個好習慣

楊國慶表示,近年來,我國居民健康素養一直在穩步提升。2018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並未真正落實在實際行動中。

希望大家通過此次疫情,對健康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認識,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積極主動地減少和糾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遠離糖尿病。

1

控制腰圍

《中國糖尿病防控指南》規定,成年人BMI應控制在18.5~23.9之間。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風險人群應每年至少評估2次體重指數,保證其在正常範圍內。

另外,每個月要測量一下自己的腰圍,男性腰圍在85~90公分為腹型肥胖前期,大於90公分為腹型肥胖;女性腰圍在80~85公分之間為腹型肥胖前期,大於85公分為腹型肥胖。

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告訴你,「養」出糖尿病有多簡單? 健康 第6張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況,要及時調整飲食,多做運動。

2

飲食科學

合理飲食的原則是營養平衡、食材多樣、控制熱量、結構合理、高纖維素、低鹽低糖。

  • 糖尿病高風險人群,應保證蛋白質占全天熱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適當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量。

同時,要減少精制主食攝入,用全谷物或雜豆類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堅果、低脂乳制品、魚類和海鮮的攝入,減少加工肉類和含糖飲料攝入。

從中醫養生保健角度講,宜多食用益氣健脾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雞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陽虛體質,宜多食牛羊肉等溫補陽氣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涼食物。

手足心熱、舌紅少津的陰虛體質,宜多食瘦豬肉、鴨肉、綠豆、冬瓜等滋陰潤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溫熱易「上火」的食物。

3

堅持運動

根據個人年齡、性別、體能等特點量力而行,進行有規律的適量運動,可進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鐘的慢跑、快走、遊泳等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告訴你,「養」出糖尿病有多簡單? 健康 第7張

運動時,心率應控制在最大心率(運動時最大心率=220-年齡)的60%~70%,以全身發熱、微微出汗為宜。

同時,堅持循序漸進原則,避免高強度、高對抗性運動。

4

禁煙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遠離煙酒,偶爾抽煙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煙酒。

如因一些原因難免需要喝一點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飲酒應該不超過酒精25克和15克。

換算成不同酒類:

  • 25克酒精相當於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 15克酒精相當於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告訴你,「養」出糖尿病有多簡單? 健康 第8張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幹科普

(上下滑動查看)

上陣最早、戰線最長、堅守最久……湖北醫護的抗「疫」之戰

綏芬河拉響戰「疫」警報!為何這座7萬人口小城成了輸入重災區?

夏天還能開中央冷氣機嗎?廣州疾控回顧一起「餐廳冷氣機」引發的聚集感染

反轉!從抵觸到支持,一文剖析歐美「戴口罩」觀念轉變原因

6類人易被新冠病毒攻擊!免疫力強的人也逃不過……

新冠病毒在戶外更「活躍」!新研究:跑步、騎行至少隔10米遠

抗疫環衛工人一天處理300個垃圾桶,醫療廢物都去哪兒了?

戰鬥到最後的「留守天團」:專訪最晚撤離的5聲援鄂醫療隊

全球面臨「呼吸機」告急!一線專家詳解:呼吸機是如何救命的?

屋裡太乾燥,呼吸道病毒傳得快!世衛組織給「健康濕度」劃了標準

天暖能阻止新冠病毒嗎?專家:這兩個因素增加了難度

貓感染新冠會傳染人?別慌,病毒學家的解讀來了

關於「無症狀感染者」的10個疑惑,專家一次性解答清楚

營養專家一份「復工帶飯攻略」,解決上班族的午飯難題

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義大利,病死率為何居高不下?

國內疫情是否會「二次暴發」?一線權威專家是這樣回應的

全球首個確診超20萬國家!美國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暴發」局面?

心理學角度解釋:為什麼人戴上口罩就變好看了?

日媒:確診數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日韓疫情真的控制住了嗎?

時評 | 他們生來未必是英雄,只因患者需要才赴湯蹈火

權威解讀病毒8大「疑點」:全球病例為何暴增?一人會感染兩次嗎?……

致敬!17年前他們抗擊「非典」,如今再披鎧甲戰「新冠」

「免洗洗手液」能殺死病毒嗎?專家:這4種可能無效

多國效仿中國「封城」,一文說清「封鎖」為何能控疫情

宅出來的身體「時差」,是時候學一套「生物鐘調整法」了

中醫藥抗疫有一套!專家揭秘「三藥三方」到底牛在哪?

疫情期間有這5種表現的人,你體內的維生素D「餘額」不足了

無意識「摸臉」增加染病毒風險!你可能每4分鐘就摸一次……

感染科專家N條「復工」建議:讓病毒不復燃,疫情不反彈

事關14億人安危!中國怎樣守住境外輸入這條紅線?

日本節目實測:這裡是辦公室最「臟」的地方,馬桶圈反而最乾淨

為什麼洗手一定要用肥皂洗20秒以上?看過這個實驗就明白了

【疫問醫答】新冠肺炎患者會留下「後遺症」嗎?

災難是最好的「教科書」:保護動物也是人類的一種自保

【疫問醫答】「身體素質過硬」的運動員,為什麼頻頻感染新冠病毒?

這場疫情「教會」我們的9件事,事關每個人以後的生活

亞洲人人都戴的口罩,為何歐美人卻有「抵觸」心理?

【疫問醫答】抗疫中藥方,黃芪為何被多次「提名」?

護肺第一步:防止室內空氣污染!4個房間要重點「排查」

抗疫MV《呼喚》:願所有的病痛都會被春天治愈

超1億人正接受「隔離」!為何歐洲成為新冠肺炎大流行震中?

H5丨疫情結束後,我最最最想做的是這些事……

距離「摘口罩」的日子還有多遠?一線專家回應了

美國抗疫讓人看不懂!」中國為西方爭取了時間,西方卻把它浪費了「

疫情讓禮儀悄悄改變,看各國首腦如何「花式」打招呼

這些菜在家就能「種」!疫情期間不方便買菜的人有救了

日本實驗:病毒沾附手機上可存活24小時!手把手教你給手機消毒

心理學家告訴你:謠言是怎樣讓你深信不疑的?

運動專家的「疫期戶外運動」指南,拯救「宅」了一冬的你

鐘南山院士喊你用公筷!經此一「疫「,讓公筷擺上每一張餐桌

【疫問醫答】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醫生,我體溫總是偏低,這是種病嗎?」

從「封城」到「封國「,解析義大利新冠死亡率為何全球最高?

禁食野生動物後的疑問:到底都有哪些動物不能吃?

密閉空間新冠病毒可傳至4.5米!一份「公共交通指南」平穩度過復工期

為什麼一定要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病毒專家分析傳播路徑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隔離14天」變「馬上回家」!一線記者接到義工的求助電話……

一線重症專家:解讀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提到的8種療法

告急:新冠肺炎境外確診近3萬例!李蘭娟院士呼籲全球重視並行動

不刮鬍子,口罩白戴!美國疾控中心:漏氣幾率增20-1000倍

日本測試:外出回家忽略這件事,2小時病毒「感染」全家人

張文宏醫生喊你把窗戶打開!收下這張疫情期「通風時刻表」

身體每天上演的「消化道大劇」,遠比食物本身更精彩……

醫生親自示范:疫情期怎樣出門買菜更安全……

哪有什麼超級英雄,她們只不過是挺身而出的平凡姑娘

解剖報告再添「罪證」:不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的?

每個吃膩了家裡飯菜的人,跟營養專家學5招「改造」家常菜

武漢一線的「她」力量!記者還原抗疫女將們的溫柔堅守

新冠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線專家解讀17年抗疫有哪些進步

從死神手裡搶人!北京協和援鄂醫療隊講述戰疫「紅區」的32天

別再傳謠了!這5種「抗病毒食物」,營養專家一個都不認可

新研究:煙民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吸煙到底有沒有「安全量」?

時評丨禁野味就得「一刀切」

為何胖人和癌症患者易感染新冠病毒?北大醫學部:跟體內這種酶有關

時評|壞情緒也是防疫的敵人

一首原創漫畫MV,用160秒定格了戰「疫」中的催淚瞬間

從黑暗,到曙光……聽治愈患者講述抗「疫」經歷

美意日韓多國現本土傳播病例!新冠病源究竟從哪裡來?向哪裡去?

食品專家推薦一份「囤肉指南」,提高疫情期間的吃肉品質也能

【疫問醫答】口罩戴久了,「悶」出皮膚問題怎麼辦?

一線抗疫護士口述:重症病房的20多天,我們是這樣度過的

高速照相機還原「咳嗽」瞬間,7個止咳法拯救不安的你

好好吃飯也能「抗病毒」,專家開出7個「中醫湯方」

心理學專家:疫情讓人更加寬恕善良,國人這10項品格悄然提升

新冠疫苗還要等多久?世衛組織:全球20多種疫苗正在研發

專訪國博方艙護士長:我從不害怕患者抱我

防疫期,老人的一天怎麼度過?這張漫畫安排的明明白白

「遺體解剖」揭開病毒真面目,專家:可能顛覆現有診療方案

美國致1.4萬人死亡的流感中有新冠肺炎?最新回應和專家分析來了

宅在家也要「勤洗手」嗎?醫生提醒:8個時刻必須要洗

時評丨「停課不停學」別走形式

【疫問醫答】新冠病毒會通過「蚊子叮咬」傳播嗎?

時評 | 隔離病毒,不能疏離人心

援鄂日記丨獨家探訪遼、皖、川、湘四大醫療隊的動人故事

研究發現: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病毒發源地,專家解析下一步如何找到源頭?

實拍保潔員的「艙內六小時」:工作四班倒,每晚處理50桶垃圾

免疫系統如何戰勝病毒?7件事護好抗疫「防火牆」

「二月二龍抬頭」,這套「零失誤理髮攻略」送給在家剪發的你

記者實拍醫生「穿防護服」流程:9個步驟花30分鐘,泡汗水裡6小時

疫情期間每個被迫下廚的人,都需要一份「零廚藝」指南

中醫專家:新冠肺炎5個病期各有最佳「治療方」

@天天戴口罩的人:一組訓練操讓每次「呼吸」都順暢

為什麼呼籲康復者捐血漿?一文為你揭開「血漿療法」的面紗

「婚禮延了他卻走了……」我們用獨家鏡頭記錄同事眼中的彭銀華醫生

封城30天|15239位武漢讀者,你們還好嗎?

獨家曝光朋友圈,護士深情撰文悼念:小彭醫生,很榮幸護理你!

時評 | 科學素養是最有效的「抗體」

把7件事「順序」搞錯了,感染病毒的風險也就高了

古人怎麼戰勝瘟疫的?從古至今5個朝代各有經驗

時評 | 阻斷謠言也是全民戰

生命熄滅那一刻寂靜又淒美:四分鐘「人體內旅行」,向死而生

時評 | 抗疫情,容不得一絲僥幸

疫情期間的「囤菜指南」,這樣做幫食材延長保鮮期

時評丨感恩醫者,不能隻在當下

日本一項口罩測試:這樣戴,外部細菌「泄露」率100%

專訪北京第一例「非典」收治專家劉又寧:病毒傳染力何時能減弱?

病毒是如何「悄悄」傳播的?病毒學家詳解8種門路

生產一個口罩僅需0.5秒,為何口罩還不夠用?

悶在家胃口不好的你,跟營養專家學7招打開「食欲」

句句有用!老人防疫的7條「專屬提醒」,轉給爸媽

比病毒更有「傳染性」的,是這些在朋友圈熱傳的9個謠言

首度曝光!新冠病毒「高清彩照」,一組圖看清顯微鏡下的真面目

推薦!一位84歲院士的紀錄片:「敢醫敢言「鐘南山

漫畫戰疫 | 這場「戰疫」,你從來都不孤獨

這8個真實的故事,致敬戰「疫」中的愛情

「拐點」究竟何時來?一文梳理國內外專家的權威預測

兩千多年歷史告訴你:面對傳染病,人類為什麼選擇「隔離」?

H5 | 聽,野生動物的悲歌

【疫問醫答】我是不是「無症狀感染者」?

測體溫沒注意6個細節,別怪測出的結果不準……

【疫問醫答】「假陰性」頻現,核酸檢測還可靠嗎?

衛健委發布「心理調適指南」,幫10類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疫問醫答】輕症患者為何病情會突然加重?

西漢至今抵抗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為抗疫提供了什麼思路?

著名呼吸科專家劉又寧:一文解答你關心的10大「肺炎」疑問

「戰時」蔬菜也講「戰術」,營養專家推薦一份「囤菜指南」

【疫問醫答】疫情期「感冒」了怎麼辦?

家裡「口罩荒」了,這3種省法幫你再堅持一下

找到「新冠病毒克星」為何這麼難?專家告訴你背後真相

【疫問醫答】關於「氣溶膠」傳播,解讀你最困惑的7個疑問

這份「居家消毒指南」,把你的消毒困惑一次說清了

《成語解「疫」》:9組詞幫你給肺炎防護劃重點

免疫系統如何幫你抵抗病毒的?一定要做好這4件事

【疫問醫答】為什麼病毒易對「心腦血管差的人」下手?

漫畫戰疫|謝謝你,為我們拼了命

為什麼要建「方艙醫院」?一文讀懂它在抗疫救治中的重要性

張文宏教授講傳染病:一節18分鐘的「硬核」公開課

「求求你,我不會傳染病毒,請別拋棄我「

【疫問醫答】中央冷氣機會不會導致疫情擴散?

BBC紀錄片揭秘:對人類來說,最致命的病毒存在於哪裡?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19名院士學者聯名呼籲:立法禁食野生動物!敬畏自然才是珍愛生命

【疫問醫答】我家小區/附近有確診或疑似病例,該怎樣保護自己?

病毒在飛機上的傳播概率多大?一張示意圖帶你看清

鐘南山院士:辦公區這個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開病毒

國家衛健委發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問題有了權威答案

WHO推薦的見面姿勢:戴口罩+一米線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眾防護指南」,50個重點幫你劃好了

洗熱水澡能不能抗病毒?感染科專家告訴你真相

營養專家10個「居家飲食處方」,教你科學「吃」出抵抗力

@在家憋煩了的人,這6件事可以幫你再堅持一下

這件和「戴口罩」同樣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視了

手機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載體!疾控專家1分鐘演示「手機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這18個建議轉給爸媽看

【疫問醫答】即將返崗工作的我,該如何預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鍛煉指南,讓你不出家門也能動起來

多家中醫院實名推薦:7個方子有助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疫問醫答】手機、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間接傳播新型冠狀病毒嗎?

冠狀病毒與人類「糾纏史」

【疫問醫答】哪種特征的發熱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別一顆一顆心「崩」了

【疫問醫答】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怕冷or怕熱?

致敬!疫情一線拍下的這12組圖,每張都讓人淚目

衛健委:病毒傳播力似乎有所增強,疫情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疫問醫答】宅在家的我們,怎樣做好「居家消毒」?

疫情籠罩下的春節怎麼過?六大呼吸科專家權威提醒

【疫問醫答】一份新型肺炎輕症患者的「居家隔離指南」

漫說疫事|這個春節,我們打一場特殊的戰「疫」

【疫問醫答】「重大突發公衛事件一級響應」意味著什麼?

爸媽,聽話!預防新型肺炎,請聽兒女6句勸

請擴散!面對疫情,我們有9個呼籲

【疫問醫答】增強免疫力,有助於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嗎?

除了不去武漢、戴口罩,我們還能做什麼?

【記者直擊】疫情中的春運回家路

汽車、火車、飛機……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評:必須向顧全大局的所有武漢市民致敬

【疫問醫答】怎樣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區別?

關於新型肺炎的13個疑問,衛健委專家給出了答案

權威解讀:新型冠狀病毒,是怎麼從動物傳染給人的?

劃重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8問鐘南山院士

擴散周知!多科權威專家:春運如何嚴防新型冠狀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狀病毒?一篇文章全都說清楚了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告訴你,「養」出糖尿病有多簡單? 健康 第9張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告訴你,「養」出糖尿病有多簡單? 健康 第10張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歡,就點個「在看」

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告訴你,「養」出糖尿病有多簡單? 健康 第11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