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導語:糞便移植的意義在於腸道微生態結構重建。
攝圖網
據了解,肥胖和2型糖尿病與腸道菌群失衡有關。近期研究發現糞便移植可以幫助抵抗肥胖和2型糖尿病!這個新發現發表在頂級期刊Gut上,引發業內關註。
該研究成果經由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探索發布。他們提取了食用標準低脂飲食小鼠的糞便,過濾出濃縮噬菌體,將其移植到維持高脂飲食的小鼠體內,然後繼續給予小鼠高脂飲食。期間觀察發現,肥胖小鼠自接受移植的病毒後,體重明顯減少,2型糖尿病風險減低。
實驗設計,LF:低脂飲食;HF:高脂飲食;FVT:糞便病毒移植;Amp:氨芐青黴素
Faecal virome transplantation decreases symptom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obesity in a murinemodel.RasmussenTS, etal. Gut 2020;0:1–9. doi:10.1136/gutjnl-2019-320005
A. FVT後小鼠體重增長情況;B.FVT後小鼠OGTT水平(*p<0.05,**p<0.006,***p<0.0005,****p<0.0001,ns 無顯著性)
Faecal virome transplantation decreases symptom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obesity in a murinemodel.RasmussenTS, etal. Gut 2020;0:1–9. doi:10.1136/gutjnl-2019-320005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Rasmussen博士認為:「這種糞便移植方式改變了腸道微生物組成,使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小鼠不會因飲食不良而引發一些常見疾病」。
除發現腸道中病毒(噬菌體)組成在這種微生物組平衡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外,該研究過濾濃縮目標微生物的方式還解決了目前糞便移植的一大問題——未經過濾的糞便移植會無意間傳播疾病。
去年 NEJM 便報導了一名美國患者死於這種情況,也屬世界首例糞便移植致死事件。
Drug-Resistant E. coli Bacteremia Transmitted by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November 21, 2019.DOI: 10.1056/NEJMoa1910437
事故發生在美國麻省總醫院。一名73歲的男子接受了糞便移植口服膠囊(NCT03720392)試驗用藥後出現發熱(39.7°C)、發冷和精神狀態改變,最終因嚴重敗血症死亡。其血培養結果顯示感染了一種罕見的大腸桿菌(產 ESBL大腸桿菌),且源自糞便移植材料。論文指出,還有另外 21 個人同樣服用了源自同一供體的移植膠囊,其中只有一人出現嚴重副作用,其餘的人細菌測試呈陽性,但未表現出症狀。
糞便移植的不良反應包括細菌性血液感染、發熱、SIRS樣綜合征、加重炎症性腸病患者病情,以及輕度腸道不適,但這種不適一般在術後很快就會自行消失,包括出血、腹瀉、腹脹、腹痛、便秘、痙攣和惡心。自新冠肺炎暴發以來,由於證實病毒會經過糞口傳播,也引發了新的糞便移植相幹擔憂。
因此指南和共識均強調了糞便移植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包括材料準備、供體篩選以及糞便移植操作規范等。在發生上述死亡案例後,美國FDA也特別強調糞便移植仍然處研究階段,應在供體選擇上嚴格把控。
歐洲糞便移植相幹指南與共識
指南和共識規定,在選擇供體時,通常選擇近親,但在治療艱難梭菌的情況下,家人和親密接觸者可能更容易成為攜帶者,因此篩查供體病史,如慢性疾病(例如腸易激病、克羅恩病、胃腸道癌症等),以及檢查胃腸道病原感染情況(例如巨細胞病毒、沙門氏菌、胃腸道寄生蟲等)十分必要。肥胖和吸煙也屬於排除標準。樣品制備尚未就實驗室標準達成共識,建議的糞便材料大小為30至100克。且應采集細菌生存力強的新鮮糞便,並在6-8小時內制備樣品。然後用生理鹽水、無菌水或4%的牛奶將樣品稀釋2.5–5倍。然後將懸浮液經過濾器濾過並轉移至給藥容器中,並在臨床環境中施用。
用糞便治療結腸疾病的概念起源於印度。在一些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印度文獻中記載著通過攝入牛糞和牛尿治療多種消化道疾病的建議。而早在西元4世紀東晉時期,我國古代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中,也記載了用糞汁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的方法;1200年後的16世紀,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同樣指出,使用含有新鮮、乾燥或發酵糞便的「黃湯」(別名「金糖漿」)可治療嚴重腹瀉、發熱、嘔吐和便秘。糞便移植在西醫中的首次使用是在1958年,美國醫師Ben Eiseman及其同事利用糞便灌腸治療了4名艱難梭菌重症患者,使他們迅速恢復健康。
近年來,糞便移植已成為治療由艱難梭菌感染引起的嚴重腹瀉的流行方法。其治療其他胃腸道疾病,包括結腸炎(可能比萬古黴素更有效)、便秘、腸易激綜合征和神經系統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和帕金森氏病的效果業已通過實驗證實。關於糞便移植的研究也涉及腫瘤領域,用於預防或治療移植後並發症,以及提高免疫療法療效。201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成立了第一家公共糞便銀行,現在在整個歐洲也出現了許多糞便庫,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試驗和治療需求。
糞便移植背後的機制假說包括利用糞便中有益菌群的競爭性生態占位,定植抗力,生物奪氧,免疫調節,降低腸腔 pH 值和細菌代謝產物的營養等。移植的糞便中常年棲息於腸道內的微生物,和腸道上皮細胞等生物成分與食源性非生物成分(未被消化的食物) 及來自胃、腸、胰和肝的分泌物(如激素、酶、黏液和膽鹽等)共同構成腸道微生態系統。糞便移植的意義便在於腸道微生態結構的重建。
前文展示的哥本哈根大學的噬菌體定植研究屬於糞便移植的重要研究領域。噬菌體定植可快速發揮作用,且安全性良好。雖然小鼠實驗只是第一步,距離糞便移植的廣泛使用還需要很多年的動物及人體試驗佐證。但從長遠來看,未來或可開發出一種將副作用降到最低的成分明確的噬菌體混合物來治療多種疾病。
噬菌體,維基百科
當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日益嚴重,對糞便中數以億計的微生物的測試研究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規避移植相幹風險後,糞便移植應用的未來將十分值得期待。
來源:梅斯醫學
推薦閱讀
研究發現心理健康影響恐超大流行邊界
繼牛津大學頂級新冠疫苗動物試驗失敗後,Science同日連發兩篇論文稱疫苗研發迎來新突破
紐約千人研究顯示羥氯喹治療新冠無效,川普「帶貨」稱自己已預防用藥一周
工行「疫情」或與中央冷氣機有關,引發公共空間安全擔憂
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內容,
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梅斯醫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