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糖尿病友吃粗糧的注意事項!
吃粗糧有很多好處,粗糧裡,纖維素和微量元素更加豐富,對血糖的穩定有很好的幫助。但是有些糖友食用粗糧血糖反而升高,是什麼原因呢?看看今天的文章介紹:
1.吃粗糧,選擇過於單一
很多人吃粗糧選擇品種過於單一,覺得一種好吃就一直吃,其實這樣不利於營養均衡。其實就是本末倒置了!
正確的做法是,至少是用同樣數量的雜糧來替代過去所吃的白米白面,最好能夠比此前所吃的糧食總量略有減少。
比如說,原來每天吃250克大米(兩碗半白米飯),現在改成200克甚至150克雜糧。因為雜糧的飽腹感更高一些,營養價值也更高,它完全可以在減量的同時避免饑餓,避免發生低血糖。
2.粗糧雖好,但也要注意種類的選擇
雜糧的品種選擇,與它們的餐後血糖反應密切相幹。
比如說,同樣叫做雜糧,糯玉米等黏性糧食品種,餐後血糖反應都是比較高的。
3.有些「雜糧」血糖升成指數更高!
市場上的粗糧制品有很多,比如全麥麵包、麥麩餅乾、紫薯餅乾、南瓜麵包等。但是,作為高纖維產品,如果能口感出眾、粗而不糙,大部分肯定是用大量油脂起到「潤滑」作用。吃多了粗糧制品,反而會攝入大量油脂。
4.三種烹調方法不當,不可忽視
再看看雜糧的烹調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種情況,是烹調中加入糖
放一半雜糧的八寶粥雖然本身血糖反應不算太高,但很多人不放糖就吃不下去。不管紅糖也好,白糖也好,蜂蜜也好,畢竟都是糖。
要讓粥的甜味適口,通常需要加8%的糖——吃這樣的雜糧粥,怎麼可能把血糖控制好?或者,有些人不敢直接放糖,就放進去桂圓、大棗、葡萄乾之類甜味食材來增甜。雖然是有益健康的材料,但畢竟這些水果乾的含糖量都超過70%啊!
第二種情況,是烹調中過度追求柔軟度
很多糖尿病患者嗓子眼特別「細」,因為多年來吃慣了精白細軟,喝雜糧粥也要強烈追求「軟糯」口感。放進電紫砂鍋裡一燉就是一夜,或者連糙米紫米也要浸泡一夜之後再煮,或者乾脆把糙米大麥之類全部打成糊糊喝下去。這樣,牙齒的勞力少了,消化速度快了,餐後血糖上升速度也會明顯提升。
第三種情況,就是烹調中加入過多油脂
油脂造成血糖峰的推遲,卻令血糖峰更為持久,同時,添加油脂會大幅度增加食物熱量,降低單位能量食物的飽腹感,不利於體脂肪控制。長期而言不利於胰島素敏感性,損害血糖控制能力,促進高血脂狀態。某種意義上,在很多家庭中控制油脂甚至比控制碳水化合物更值得關註。
控制血糖不是把魚肉蛋奶堅果蔬菜等換成雜糧
所謂搭配不當,就是只吃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蔬菜和高蛋白質食品攝入不足。對混合膳食血糖反應的研究證明,含有大量蔬菜和高蛋白質食物的混合食物能有效降低餐後血糖反應。
比如說,原本早上喝豆漿加蔬菜包子加涼拌菜,雖然是精白面粉制作的,但有豆漿和蔬菜,總體血糖反應就會降低。
有些人聽說雜糧粥好,就把豆漿省略掉,用雜糧粥來配合蔬菜包子,結果是增加了總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蛋白質含量,其結果就是餐後血糖數值上升。
也有些人原來兩餐之間喝點牛奶,後來改喝半碗雜糧糊糊,結果也一樣,降低蛋白質的量,增加淀粉的量,導致血糖上升更快。
所以,控制血糖的方法絕不是大量吃雜糧,不是把魚肉/蛋/奶/豆漿/豆腐/堅果/蔬菜換成雜糧,而是隻把精白米精白面粉的份額部分換成雜糧,其他食物都必須充足配合,達到整體的營養平衡才可以。
最後還要提醒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餐後血糖高的人,要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就要注意增加體力活動,加強肌肉力量,減少內臟脂肪。
即便是在飲食上有所注意,如果仍然保持懶動習慣,任由體重日益上升,也很難獲得滿意的血糖控制效果。在控制主食數量、選擇雜糧豆薯、控制油脂和加強運動幾個方面同時努力,鍥而不舍,就不愁看到血糖控制改善的欣喜成果。
只要嚴格按照上面的方法做,血糖還是比較容易被控制好的。多花心思在你愛的和愛你的人身上,從關心他的日常飲食開始。
如何合理地食用粗糧?
1、吃粗糧及時多喝水。粗糧中的纖維素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做後盾,才能保障腸道的正常工作。一般多吃1倍纖維素,就要多喝1倍水。
2、合理搭配粗細糧。只吃粗糧並不一定有利我們的健康,粗細搭配才是合理的膳食,精制糧與粗糧的比以6:4為最佳。
3、粗糧要細做。粗糧細做可以改善口感,例如玉米與面粉混合制成的無糖玉米糕、玉米餅、玉米饅頭、玉米面餃子也可常選食。
4、循序漸進吃粗糧。突然增加或減少粗糧的進食量,可能會引起腸道反應。為了幫助腸道適應,增加粗糧的進食量時,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謠言1
糖尿病患者應盡量少吃主食
很多人吃了主食,血糖就會變高,所以覺得糖尿病患者應該少吃主食。但是,主食(碳水化合物)作為人體的直接能源,如果攝入不足,身體就會分解蛋白質進行能量補充,久而久之,身體無法維持肌肉量(蛋白質被分解用於供能),整個人就會逐漸消瘦,肌肉力量不足。
不吃主食,能量不夠,還會導致焦慮、情緒波動,甚至睡眠不好、憂思憂慮。還有些患者晚上不敢吃東西,夜裡睡不好,翻來覆去。其實可以嘗試在睡前吃點東西,這樣既可以補充身體的能量,又能讓晚上睡眠好些。
那問題來了,主食吃多少合適呢?
成人一般每日攝入250g~400g為宜,注意粗細搭配,每天吃50g~100g粗糧。當然不主張多吃,但要按量吃夠。
可是有人又擔心,吃了主食血糖會升高,其實,吃飯後血糖升高,可以通過運動、藥物等方法來解決,但絕不能靠不吃主食來替代。
謠言2
只吃白肉不吃紅肉
很多治療指南是推薦多吃白肉少吃紅肉,但並沒有絕對到只吃白肉不吃紅肉。紅肉裡的膽固醇含量較高,然而,膽固醇並非一無可取。人身體裡的細胞也需要膽固醇來維系更新。人體的一些激素的合成也以膽固醇為原料,比如性激素。
營養補充的精髓在於平衡和全面,而非絕對地「吃」和「不吃」。
糖尿病患者到底能吃什麼,不能不吃什麼。其實食物方面沒有絕對不能吃的,主要是吃多少,怎麼吃的問題。
從營養角度來說,各種食物都可以適當根據喜好加以選擇並食用,只是要關註烹飪的方式,推薦患者選擇燉、清蒸、燴、涼拌、煮、汆、煲這些烹飪方式,因為這些烹飪方式營養成分損失少,不額外增加油脂,容易消化吸收,清淡爽口。
不推薦煎炸、紅燒等方式,這些方式對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破壞多,並且會造成肉中脂肪過度氧化,產生致癌物。
謠言3
糖尿病患者要多吃粗糧
經常聽到患者說現在每頓都吃粗糧,幾乎不吃細糧了。但其實不是患者愛吃粗糧,而是覺得一吃細糧血糖就會高,所以不敢吃,很多患者吃粗糧吃得愁眉苦臉。
事實上,吃了東西之後血糖快速升高,那不能說明不該吃,而只能說明吃得方法有問題。這裡就有一個概念,血糖生成指數。
什麼是血糖生成指數呢?
即含有同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升高血糖的能力。它是衡量餐後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指標。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的糖分持續釋放,血糖波動小,不會過早產生饑餓感,有減肥、降脂、防便秘等作用。
相對而言,粗糧的血糖生成指數比細糧低,但只吃粗糧不太容易接受,可以考慮粗細搭配,一頓粗糧一頓細糧交替著吃。另外,還要考慮患者的體質。對於體質較差的人,少吃粗糧;而對於超重或肥胖的人,可以稍微增加粗糧的比例。
此外,多吃蔬菜也是增加膳食纖維的方法,可以多吃點蔬菜補充膳食纖維。
謠言4
糖尿病患者不應吃水果
在血糖控制不穩定的情況下,確實需要少吃或者不吃水果。
但在血糖穩定、控制比較好的情況下是可以吃水果的。
具體怎樣算血糖控制較理想呢?
空腹血糖<7mmol/L,餐後血糖<10mmol/L,糖化血紅蛋白<7.5%。
就算在可以吃水果的情況下,也要注意食用的時間。吃水果最好在兩次正餐之間,如上午10點或下午3點,作為加餐食用。切忌餐前或餐後立即吃水果。吃了水果後,也要將水果的熱量計算到一天的熱量當中,在下一頓飲食中減少相應的熱量攝入。每天一個拳頭大小的水果是相對合適的。
另外要注意選擇水果的種類,水果可以分成三大類。
第一類是每100g含糖量<10g的水果,患者可以適量食用,如鴨梨、青瓜、奇異果、檸檬、李子、草莓、枇杷西瓜等。
第二類是每100g含糖量11~20g的水果,謹慎食用,種類有香蕉、山楂、桃、杏、鮮棗、海棠、荔枝、芒果、甜瓜、橘子等。
第三類是每100g含糖量>20g的水果,不宜食用。這類水果有幹棗、紅棗、蜜棗、柿餅、杏幹、葡萄乾、桂圓、果脯等。
糖尿病患者應該適量攝入水果,因為水果對人體有很多好處,水果能夠促進消化,平衡人體的酸堿度。另外,水果裡的果膠、果糖、維生素、鉀元素等都對人體腸道健康和整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水果還有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等。
謠言5
每天家務很多,忙個不停,無需做運動
很多女患者在家要做很多家務,做家務很忙很累,就認為不需要專門運動了。
當然做家務肯定有利於血糖控制。但是,家務勞力的強度和時間不定,體力消耗不夠,屬於非常輕度運動。
通過以下公式可以計算出運動時需要達到的心率:
170-年齡,即如果70歲時運動的心率就要達到100次。
達到目標心率後,持續進行15~20分鐘,若能達到半個小時,鍛煉效果會更好。
謠言6
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高了一定會出並發症
不少人認為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其實這並不適合所有的患者。對於中年、病程短、無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該嚴格控制血糖。然而,對於反覆出現低血糖、年齡大、病程長或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標可適當放寬。所以,針對不同的患者情況要制定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標。
糖化血紅蛋白的標準有7%、8%和9%之分,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平時血糖的控制水平。病程較短的年輕患者對應的標準是7%,甚至可以是6.5%,而預期壽命小於10年的患者應按8%,而預期壽命小於9年的應按9%。
此外,在降糖的過程中,還要考慮血壓、血脂等因素,降糖要以不出現低血糖為前提,絕不能以發生低血糖為代價追求血糖達標。
來源人衛健康、搜狐網
一附院內分泌科診療特色
一附院內分泌科團隊與好大夫在線聯合推出
內分泌代謝疾病網上診室服務!
當可怕的糖尿病、甲減、甲亢、甲狀腺結節來臨的時候,您是否彷徨無措?您和您的家人是否準備好迎接另一個需要長期治療的您了嗎?
當需要復診時,掛不到專家號,血糖忽高忽低,甲功不正常,怎麼辦?別怕!
當工作忙,不好請假,好容易開車到了醫院附近,卻遇上大塞車,進到醫院醫生已經下班,怎麼辦?醫院候診排隊時間太長,工作太忙沒時間復診,怎麼辦?別怕!
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席卷了全中國,現在更是在全球肆虐,為了控制疫情的擴散,想去又不敢去醫院,怎麼辦?別怕!
當工作忙,沒時間,路途遙遠,讓你無法到醫院和醫生面對面就診,怎麼辦?別怕!
當所有醫生都告訴你「管住嘴,邁開腿」,究竟怎麼管?如何邁?你還是無所適從的時候,怎麼辦?別怕!
當每天為了測血糖紮手指紮到心酸的時候,當胰島素注射困擾你的正常生活的時候,當你懷孕的時候,當你需要就業的時候,當你打算旅行的時候,當你身體遭遇到其他疾病狀態的時候,當很多你無法掌控的狀況出現的時候,怎麼辦?
當醫生都告訴你甲亢有三種治療方法,你卻糾結拿不定主意,回家想和醫生溝通一下,卻沒有醫生的聯繫電話,又不認識醫生,怎麼辦?別怕!
別怕!
一附院內分泌科團隊與好大夫在線聯合推出
內分泌代謝疾病網上診室服務!
長按或掃描下面圖片中的QRCode,關註好大夫在線網上診室公眾號,加入一附院內分泌科任衛東醫生的醫師團隊,有專業的一附院內分泌科醫護人員為您一一解答疑難,並為您量身定制診療方案。首次進入免費體驗,後期按照平臺服務標準付費。
任衛東,男,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內分泌科主任
擅長病症:甲亢、甲減、糖尿病、亞甲炎、慢甲炎(橋本病)、甲狀腺結節、孕產期的甲功異常和血糖異常。甲狀腺癌術後隨診,肥胖、高血糖,低血糖,高尿酸和痛風、高血脂,高血壓、低血鉀、腎上腺增粗或占位、中心性肥胖、多毛、皮膚紫紋,低血鈉,低血鈣,高血鈣。發現垂體瘤、泌乳、月經稀發、閉經、不孕不育、性功能減退、肢端肥大、視野缺損、頭疼等。彎腰駝背、身高變矮、反覆自發骨折,反覆尿路結石,手腳抽筋等。兒童身高低於同齡兒童、每年身高增長不足5cm,女孩8歲前乳房發育,10歲前出現月經;男孩9歲前出現變聲、陰毛、長鬍鬚等。
學習教育經歷:1998年於河北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內分泌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1999年執業醫師資格考試542分(張家口第一名,河北省第二名)獲得執業醫師資格,2004年在於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進修1年,2012年晉升主任醫師,2017年獲得河北省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社會兼職:現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基層學組委員;河北省醫學會內分泌分會常務委員;張家口市醫學會內分泌代謝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河北省急救醫學會內分泌專委會常務委員;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防治專委會常務委員;論文著作:擔任《糖尿病的診療與自我康復》《現代臨床糖尿病學》主編;在SCI雜誌、國家級核心期刊、省級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包括《J.Clin.Biochem .Nutr》、《中華內科雜誌》《中國病理生理雜誌》《中國婦幼保健》《臨床與實驗病理學》《中國動脈硬化雜誌》《中國臨床研究》《家庭醫藥》、《臨床薈萃》《山東醫藥》《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等;獲張家口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河北省科技成果7項。社會公益:2014年7月9日帶領科室團隊創辦「一附院內分泌科」微信公眾號,致力於內分泌代謝疾病的健康知識科普宣傳,目前關註人數達7萬人,每日閱讀量近萬次。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團隊竭誠為您提供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
如果您覺得本文內容對他人有所幫助
可以轉發到朋友圈或轉給有需要的人
長按QRCode,即可關註本
微信公眾號
內分泌科醫辦室:0313-8041519
無恒難以做醫生,做任何學問都要勤奮和持久,學醫尤需如此。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殊之處在於,一舉手一投足都接觸病人,醫術好些精些,隨時可以活人,醫術差些粗些,隨時可以害人。一個醫生,如果不刻苦學習,醫術上甘於粗疏,就是對病人的生命不負責任。當然,就是勤奮學習,也不等於就能萬全地解決疾病。但無怠於學,至少可以無愧於心。
聲明:凡註明來源的均屬轉載,轉載隻限於分享專業知識和醫學資訊之用,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者不應無償使用,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信箱:[email protected],我們會及時改正或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