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6月20日,據中國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報導,前中國體操女隊主教練陸善真,因心源性心梗去世,享年63歲。
在擔任中國體操女隊主教練期間,他曾培養出劉璇、程菲、何可欣等多名奧運冠軍。
5月24日,年僅68歲的前八一國青主帥、現新疆男籃教練組成員馬連保,同樣因心梗不幸離世。
心梗來勢兇猛,死亡率高,一旦發病易導致心肌大量缺血死亡,且不可恢復。第一時間識別心梗症狀,並撥打120,是心梗救治的關鍵一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張健,從醫20多年來,做過8000多例心臟手術,他工作時有個習慣:每次手術後都會仔細詢問患者,身體有哪些變化,哪些症狀在手術後改善了、不見了……
問得多了,他便總結出一系列讓人意外的心梗發作及心肌缺血症狀。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註)採訪張健主任,梳理出8個你意想不到的心梗預兆。記住這些,有助我們在危機來臨之前學會識別預警信號,並盡早採取措施。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 張健
8個你意想不到的心梗預兆
心梗的典型症狀是胸骨正中間或中間偏左的地方出現心絞痛,有瀕死、壓迫感,可持續5~15分鐘或以上,還有人伴有出汗、惡心等。
但有時心梗也會出現不典型症狀。
張健說,雖然很多症狀現在還不能從醫學理論上作出很好的解釋,但患者手術前後症狀的明顯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它們與心肌缺血間存在相幹性。
多數患者發病前1~2周就會露出蛛絲馬跡,如果你的身體也出現以下表現,不妨多個心眼,考慮是不是心梗或心肌缺血所致。
牙痛
1
一名來自長春的患者,起初只是經常出現左下頜牙痛,在口腔科檢查多次,都找不到原因。
之後發現是心肌缺血引起,只要牙痛一發作,含服消心痛,一兩分鐘就緩解。後來做了手術打通了血管,從此牙痛消失。
張健提醒,牙痛,尤其是牙痛部位確實存在牙病時,特別容易誤診漏診,帶來更大危害。因為出現牙病後,牙醫多會建議拔除,而拔牙所使用的麻藥有收縮血管作用,會令心肌缺血狀態雪上加霜,嚴重時可導致猝死。
出現短時間的牙痛,通常持續3分鐘左右,並在1周內反覆發作,勞累、激動時常常加劇,就要懷疑是心梗。
當心梗高危人群出現牙痛,應先排除心臟問題。
臍周疼痛
2
某天早晨,老高出門遛彎,一回來就開始肚子疼,主要集中在肚臍周圍,且越來越重。到醫院急診,醫生高度懷疑是心絞痛,後經冠脈造影,確診右冠脈100%閉塞。
經過血栓抽吸治療,心肌供血恢復,老高的臍周疼痛也消失了。
上腹痛可能是下壁心肌梗死的症狀。一些胃腸道功能障礙,如腹痛、惡心、嘔吐等,尤其與活動相幹時,要考慮心肌缺血,應及時就診。
胸口束縛感
3
胸悶是常見的心絞痛症狀,除此之外,一些奇怪的胸部不適,也可能預示心梗問題。
張健說,有名患者一直反映胸口有束縛感,就像被纏了一圈透明膠帶。排除肺部問題後,在心內科檢查發現,實際是心血管堵塞導致心肌缺血所致。經過針對性治療,束縛症狀消失了。
當出現胸部不適,尤其是伴有面色蒼白、冷汗、惡心、憋悶感等,更要考慮急性心梗。
左上肢無力
4
孫先生平時開車很多,在一次駕駛時突然發覺左側肩膀和左上肢又酸又麻,脹得難受,握著方向盤卻使不上勁。
按摩沒用,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等查了一圈也沒發現什麼,最後他在心內科找到了問題,右冠脈50%狹窄。考慮到左臂症狀一直無法緩解,孫先生選擇做支架,進行血運重建,術後,症狀果然沒有了。
而像孫先生這樣,左側肩胛骨和左上肢酸脹、無力的患者,很多最終都發現是心梗所致。
突然變懶,乏力
5
這個症狀在高齡老人中比較常見。他們常常沒有其他不適,唯一的感覺就是嗜睡、犯懶、乏力不想動。
如果無法查出其他原因,需警惕「無痛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建議到心內科就診。
肩胛骨疼
6
一位女性患者,總說她的肩胛骨好像漏風一樣,在排除了類風濕之類的問題後,機緣巧合地檢查了心血管,發現還是心血管問題。治療之後,疼痛也隨之消失了。
當出現肩膀疼、後背疼,在體力活動、情緒激動時症狀加重,休息後緩解,也要懷疑心梗。
雙耳突聾
7
老黃是一家公司的經理,工作累,應酬多。一次突然失聰,隻左耳殘存一點聽力。又過了一段時間,單位體檢,老黃查出心臟冠脈堵塞,積極治療後,血運恢復,左耳聽力竟然也恢復了。
張健說,這種情況並非個例,他接觸的心絞痛患者中,不少都出現了聽力下降或雙耳嗡嗡作響,這些症狀在術後都有緩解或消失。
腳底疼痛
8
一位山東老人因急性心梗發作入院,放入支架後,老人告訴張健,他過去走一會兒路就腳底生疼的問題,居然沒有了。
另一位患者在開通血管後也反映:「以前走路就像走在蒺藜上,走一步挪一步,疼得滿頭冒汗。做完手術,馬上沒事了。」
張健說,這種症狀雖然不多見,但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心臟報警的門路有時也是千變萬化的。
來自心內科醫生的救治提醒
心梗搶救要闖三道關,一是患者自己,二是急救運送,三是醫院救治,其中患者這關尤為關鍵。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提醒,如果懷疑有人心梗發作,一定要做好四件事:
1. 讓患者就地坐下或平躺
不可隨意搬動、扶起患者,同時避免患者情緒激動。
2.立即撥打120
懷疑有人突發心梗,正確的做法是第一時間撥打120等待救援,而不是自駕或打車去醫院。
自己送醫有很多弊端:首先,隨意搬動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動,會提高院外死亡率;其次,送去的醫院可能沒有心梗救治能力,即使有能力,也可能因沒做好人員、設備和床位的準備,而延誤救治。
3.謹慎服藥
如果病人有冠心病病史,懷疑心梗時,可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藥物;但如果沒病史或不清楚病人的情況,最好不要隨便給病人服藥。
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吸氧,實在沒有氧氣,就把窗戶打開。
4.合理心肺復蘇
患者出現心跳呼吸驟停時,可進行心肺復蘇。如果患者還有心跳和呼吸,心肺復蘇反而會增加室顫風險。
到了醫院後,家屬一定要信任醫生,並配合醫生工作,盡快手術。
夏季防心梗做好5件事
盡管心梗發病急,病情重,但心梗是可以預防的。
如果我們為心梗危險因素制作一個「榜單」——
前三名中有高血壓、高脂血症、吸煙,此外,糖代謝異常、運動過少、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精神緊張等也有一定影響。
如果有一個或多個危險因素的話,就應提前預防。
除了控制好以上因素外,做好以下幾件事,也有助預防心梗突襲,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
1
緩慢起床
清晨是心梗的高發時段。早上不要一骨碌爬起床,洗漱後及時吃早飯,早上鍛煉要輕柔緩慢。
2
溫差別太大
室內外溫差過大可誘發血管痙攣,血壓波動,增加心臟負擔。夏天要控制好室內外溫差,冷氣機溫度建議不低於26℃。
3
不要用力過大
心梗常發生在需要突然發力的時刻,如廁、搬東西、回頭時,要控制好力度,不可用力過大。
4
避免大口灌水
缺水會導致血液黏稠,增加心梗風險。健康成人每天飲水量為1500~1700毫升,最好每半小時左右就喝一次水,要小口喝、慢慢咽,避免猛灌。
5
運動量力而行
規律運動,有助提高心肺耐心,維持心臟機能。建議每周進行3~5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的有氧運動。
老年人和心臟不好者最好別參加競技性運動,最好進行快走、慢跑等較溫和的有氧運動。▲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歡,就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