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健康 第1張

很多大學的附屬醫院,將SCI論文數量與所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作為評價醫療工作者科研能力與職業水平的重要標準。發表SCI文章,也是醫生職稱晉升的重要門檻之一。

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是美國科學情報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 為了文獻檢索而出版的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其能夠全面覆蓋世界上最具影響力和最重要的科研成果。它不僅作為一個索引工具,也成為國際公認的反映科學研究水平的代表性工具。而一個科研工作者是否能夠得到科研認同,是否能夠聞名於世,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的著作是否是SCI。

在當下的醫療環境中,SCI論文發表數關乎臨床醫生的晉升,甚至足以改變一個醫生的命運。這或許存在不合理之處,但是以影響因子來評估其科研水平的高低,也有合理的一面。

醫生必須要發表SCI論文嗎?

這個問題也是近年來熱議的話題。2009年以來,南京大學率先將SCI論文引入教授學者評價體系後,國內高校也紛紛效仿,對教師的科研成果發表SCI論文提出了要求。醫學院和大學附屬醫院同樣具有科研機構屬性,作為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實際上也承擔了醫學生的臨床教師,從而與高校其他學者一樣,將SCI作為晉升的硬件指標要求。

在SCI論文成為醫生晉升的重要指標,乃至於可「一票否決」決定一位醫生前程的過程中,一直有許多醫生極力反對,甚至一些衛生主管部門的領導也對此要求持反對意見。反對者的觀點認為,醫生只要看好病,發表論文與看病沒有關係,發表SCI論文解決不了疾病

這個問題與醫生要不要做科學研究一樣,如果明確醫生要做科研,那麼他們的成果必然要總結、必然要發表。如果研究成果不發表,科學研究的意義安在?

可漸漸地,SCI論文成為醫生科研能力的評價標準這件事「變了味兒」。

據2014年的一項權威統計顯示,我國發表的論文數量已高居世界第五,但被引用率僅占全世界的第九位。正如中國科學院韓濟生院士所說:「雖然發表的文章很多,但引用的不多,這個落差充分說明我們的很多文章要麼是趕出來的,水分大;要麼是花錢買來的,含金量不夠。」

數年前,SCI的創建者尤金·加菲爾德博士與中國公眾的首次見面會上,人們不斷把問題拋給這位84歲的「SCI之父」:你認為中國對SCI這樣的使用是合理的嗎?為什麼到中國,SCI就變了味兒?

但是他的回答出乎大家意料:用SCI作為標準,來衡量科研的成果,這也許的確不太合理,但這種現象並不是今天才出現的。40年前的美國、30年前的義大利在評審職稱時管理者們發現,備受推崇的「同行評議」評價方法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於是SCI就成了替代的評估方法。

他表示,中國目前關於SCI論文的規定,有一些是有意義的。在美國,碩士、博士研究生發表論文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即使對於一半的博士畢業生,畢業後的工作可能與科學研究無關,但如果作為一所「追求很高的教學質量和學生質量的大學」,那麼對發表SCI論文的要求是很正常的。作為一名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應當是推進我國醫學發展和推進與國際學術交流的主體。

這就好比高考,雖然高考不是最完美的選拔人才的機制,但卻暫時沒有比高考更合理的辦法。

「SCI論文至上」現象正在改變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提出:「SCI論文不能作為臨床醫生職稱考評中一票否決的指標。」他的提案重點圍繞臨床醫生評價制度、醫生職稱考評評估改革。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健康 第2張

張澍表示:年輕醫生是中國醫學的未來和希望。而當前問題更嚴重的是,為了發表SCI論文「毀掉」了一批年輕醫生。為什麼呢?一是把過多的精力集中在發表SCI論文上,不好好學臨床;二是有些人寫假文章或是買文章,一旦被發現後,科研學術生涯就毀了。所以現有的晉升職稱需要有SCI論文的制度必須改革,否則就帶來醫生培養的問題。他說:「百姓最關心誰是合格的臨床醫生,誰是優秀的臨床醫生,而不是看哪個醫生發表SCI論文數量多就去找誰看病。為了職稱晉升不得不找人代筆寫論文,我們能說這個醫生道德品質壞到什麼地步嗎?」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健康 第3張

搜索SCI論文,緊隨其後的搜索項居然是「一篇多少錢」

同時,中國的醫療環境也有著獨特的「國情」。很多臨床醫生表示,大醫院的重要人員醫生們忙得連走路都要一路小跑、門診顧不上喝水、吃飯,甚至常常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值夜班更是家常便飯,很多專家的手術日程都排到了下一年……在這種醫生超負荷的生存狀態下,用「SCI論文」作為職稱評定的「硬件指標」來評價和考核醫生是否有失公平

此外,我國醫生職稱晉級制度並未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級別醫院醫療工作的性質進一步細分,建立不同的考核評價體系。由此造成某些專業和不同級別醫院在實施評價標準時與醫生實際工作產生脫節。這種脫節可能造成部分醫生不得不面臨科研與臨床工作之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社會上也因此有了所謂「會看病的醫生」和「會寫文章的醫生」之說……

今年,這一現象正在被改變。

今年2月,人社部發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專業技術人才工作指南。該工作指南中,堅決破除「唯論文」傾向一項中提到對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線專業技術人才評審職稱時予以傾斜,對做出突出貢獻的開辟綠色通道,直接申報評審高級職稱。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健康 第4張

三級醫院職稱晉升

是否應該以SCI一票否決?

三級醫院職稱晉升,是否應該以SCI一票否決呢?職稱晉升時,能不能先明確不同工作崗位的職責,通過考核職責範圍內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來作為職稱晉升的評價指標呢?

在2020年健康界峰會的「雲端辯論」中,多位醫界大咖,針對這個議題展開了一場「和平辯論」。

辯論會亮點,大咖精彩發言

正方命題

SCI論文三甲醫院醫生晉升的「必選項」

正方辯手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宋崇升

河北衡水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 副主任醫師 王金榮

反方命題

SCI論文不是三甲醫院醫生晉升的「必選項」

反方辯手

西南醫院皮膚科 主任醫師 楊希川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副主任藥師 金銳

主要論點

你相信有不會寫SCI論文,其他都很優秀的醫生嗎?

寫不出SCI論文,最大的問題是沒時間?

目前,部分三甲醫院對醫生晉升要求SCI+課題,對此怎麼看?

對醫生的科研能力進行考核,是否有其它更合理的方式?

楊希川:

不是應該所有人都這麼做,三甲醫院尤其如此。

小部分人去做科研,這樣也能使資源集中,而不是目前所有人都要做,最後搞得大家都沒興趣。

我們中國的醫生真的是「吃苦耐勞」。不爭的事實是,現在的很多科研基本都是用下班時間來做的。

我認為很多醫生很可惜。他們臨床能力很強,但是因為不做科研就被淘汰掉了。他們本來可以在醫生發揮重要的作用。

王金榮:

本身SCI是無辜的,不要再對它進行鞭打了。這和高考類似,它終究是一個標準,總比沒有標準要好。

你成就特別好,但是不考試怎麼知道你成就好呢?考試成就是證明你成就好的一個評價方式。

金銳:

也許有些觀點認為,SCI論文指標不是最合適的,但總比沒有指標好。實際上,這只是不會做飯的人用來定快餐的借口罷了。什麼是快餐?直接拿一些指標,卡幾個人就好了。至於是否合適,沒那麼多講究了。那什麼是做飯呢?就是根據目標,認真做一頓可口的飯菜。

職稱晉升是關係到每一個人、關係到行業發展的大事,難道不應該認真對待嗎?為什麼我們不能好好思考和設計一些職稱評定體系和評定方法呢?很多時候,職稱評定還不如中成藥重復用藥評定來的龐雜。所以,只要認真思考和設計,一定能夠形成適合中國臨床醫生的職稱評定體系。這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的問題。

對SCI論文評價體系最有體會的你,怎麼看?

歡迎掃描下方QRCode收看辯論現場↓↓↓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健康 第5張

掃描下方QRCode,添加健康界峰會小助手

獲取免費觀看峰會直播的名額↓↓↓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健康 第6張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健康 第7張

來源:健康界

整理:暗子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健康 第8張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健康 第9張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健康 第10張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健康 第11張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健康 第12張

好想法、好創意、好線索,

請添加微信(ID:lubinxun2727)交流

一經採用

即奉酬勞50-5000元

👇[閱讀原文】收看辯論現場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