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中醫藏象與西醫解剖之不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經常有病人拿著化驗單說:我的化驗指標都正常,為什麼說我腎虛。對於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內涵,中醫藏象是「藏居於內,象現於外」的五臟學說,中西醫角度是不同的。中醫的臟腑≠西醫的臟器,中醫臟腑不只是形態學上的臟,更是天人合一「象」(功能)的概念,西醫臟器是解剖器官的概念,是兩套不同的理論體系。

脾—中醫藏象與西醫解剖之不同 健康 第1張

  西醫脾臟

  西醫的脾臟,位於腹腔的左上方,成年人的脾長約10cm~12cm,寬6cm~8cm,厚3cm~4cm,重110g~200g,是機體最大的淋巴器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有過濾和儲存血液的功能。

  中醫脾臟

中醫脾臟是形神、時間、空間的藏象結構。

《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難經》記錄了脾的形態和功能:「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

五行:脾屬土。

五色:主土黃色。脾病則面黃,黃如羅裹雄黃者生,黃如枳實者死。

五聲:宮音。脾胃有餘,多言語含糊。

五液:涎為脾液,脾土壅滯則多痰涎。

五體:脾主肉,有脾則生肉,肉傷則脾傷,脾病則肉重。

五勞:久坐傷脾,脾不運而生濕。

在腑:脾與胃形成臟腑表裡關係。

在時:脾主長夏。。

在脈:右關以候脾。脈大而緩為臟脈本象。

在竅:脾開竅於口。唇赤則脾熱,唇白則脾寒,唇青黑則脾胃敗死。

七情:在志為思,思慮過度則傷脾,可甘以補之。

過傷:過飽傷脾,脾不運化。

脾主運化

《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所以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運化水谷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的養料,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脾居中央,灌溉四旁」,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虛失運可見: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眼花、面色晄白、唇、爪淡白無華、少乳、經閉等症狀。脾主肌肉,脾虛則瘦削、久敗瘡。

脾居中焦,可上騰而下達。在水液代謝的全過程中,對調節並維持水液平衡起重要的作用。若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聚濕成痰,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不化濕可見:白帶、黃疸、暑濕、濕溫、濕痹、泄瀉、淋濁等。土不制水則見:水腫、腹水、咳喘等症狀。

脾主統血:

《靈樞·本神》篇:「脾藏營」。脾具有統攝、控制血液,使其循經運行不致溢出脈外的作用。「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由氣所攝,血隨氣行,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氣虛則血脫。脾虛,氣不統血可見:崩漏、月經過多、肌衄、便血等症狀。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中:「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仲景取溫脾攝血的柏葉湯和黃土湯,以止血。

中醫的脾臟:是運化水谷精微及水液,升清,統血、攝血的功能。五行屬土,主黃色,宮音,主長夏,在腑為胃,在體主肉,在志為思,在液為涎,開竅於口,在味為甘,右關脈以候脾。

宋·劉詞《混俗頤生錄》:「食不欲粗及速,速即損氣,粗即損脾,脾損即為食勞。」所以食不厭精、細嚼慢咽才利於保護脾土,因為「後天之本在脾,脾為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