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立,建始的意思,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及寒的意思,表示萬物收藏,動物藏身避寒冷,經過秋收的人們也將收獲的莊稼收藏入庫了,開始享受豐收、休養生息。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立冬意味著冬天正式來臨,對於這樣的節氣變化,人們的生活習慣、日常飲食等都要做適當調整,同時保持健康的精神生活,才能更好地規避寒冷,安安心心的過冬!
一、飲食養生
1.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 「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如牛羊肉、烏雞肉、鯽魚、豆漿、牛奶等。
同時也要多吃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2.滋補原則:立冬開始,受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熱量散失過多,為了增加身體抗寒能力,此時營養應以增加熱量為主。同時,中醫認為冬季應少食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因為冬季為腎精旺盛之時,腎主鹹,心主苦,若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
正如《四時調攝箋》裡所說:「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3.地區差異: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雖同屬冬令,但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肉、羊肉、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肉、鴨肉、魚類等;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乾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的果蔬、冰糖等為宜。
二、起居養生
1.中醫認為入冬以後應「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早睡可以養人體陽氣,起床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後,陽氣迅速上升,此時起床則頭腦清醒,機智靈敏。但上班族晚起可能很困難,這就要盡量做到早睡不熬夜。此外最好睡前熱水泡腳並按摩腳心,不僅能去除污垢,還有禦寒保暖、補腎強身、解除疲勞、促進睡眠等多重功效。
2.居室通風、加濕相結合:冬季室內應常通風讓室外新鮮空氣進來,並排出室內污濁的空氣,減少病菌滋生。同時,由於氣候乾燥加之取暖,都會讓室內濕度大大降低,易使皮膚乾燥,並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因此冬季做好居室加濕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可通過噴水、加濕器或室內綠植等方式增加室內濕度。
3.勤曬太陽:中醫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人體陽氣生發,故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此外,居室的被褥等也應勤曬太陽,可起到防潮、殺菌的作用。
三、運動養生
1.鍛煉貴在堅持:立冬時節堅持體育鍛煉,不僅能使人的大腦保持興奮狀態,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體溫調節功能,還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因此在冬天仍堅持鍛煉的人很少患病,正如俗話所言:「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氣溫的降低,人在立冬以後新陳代謝的速度會放緩,因此鍛煉時不宜太激烈,以防適得其反。
2.充分熱身:由於人體在低溫環境中會發僵,鍛煉前若不充分熱身,極易造成肌肉拉傷或關節損傷。因此鍛煉前先進行充分的「預熱」運動,熱身的強度以使身體發熱為宜。運動前要穿厚實些的衣服,在熱身後再除去外衣;鍛煉結束後應盡快回到室內,不要吹到冷風,以防感冒。
四、情志養生
1.情志養生遵循冬藏:立冬以後,人體代謝進入緩慢期,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要學會調控不良情緒,適當發泄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2.曬太陽排解憂鬱:立冬後陰氣日盛而至極,陽氣微極而復萌,加之日照時間縮短,易讓人產生憂鬱情緒,所以在陽光充足的時候到室外曬太陽,可以抑制不良情緒的產生,使人保持好心情。
五、疾病預防
1.感冒:季節更替,氣溫不斷下降,此時最易發生感冒。此時要適度增加衣物,多飲溫開水,飲食有節,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2.關節病:立冬後天氣日趨寒冷,老年人和體質虛的人應特別注意保暖,以防患上「老寒腿」等疾病。除了增添衣物以外,還可戴上護膝、手套等,以保護關節。目前很多年輕女性為了「外在美」,不肯多添加衣物,在此提醒廣大愛美的女性,為了健康,冬季務必開啟「保暖」模式!
3.心腦血管病:立冬前後正是季節更替之時,是高血壓等疾病高發期。本身已經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們更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時增添衣服;少食油膩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保持良好心情,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