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1. 先天不足
母親懷孕時體質柔弱,或母親高齡受孕,或者早產等。
2. 後天失養
(1)過度勞累,積勞傷陰: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和生活壓力大,起居沒規律,思慮過度,精力、體力消耗過大,日久導致陰血虧耗。
《素問.宣明五氣論》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視、勞心過度等可致陰血虧耗,肝體失濡,心神失養,可見兩目幹澀、失眠、健忘、眩暈等陰虛病證。
(2)房勞過度,縱欲耗精:腎藏元陰元陽,房勞過度,損耗腎陰。《醫學源流論》指出:「夫精者,即腎中之脂膏也,有長存者,有日生者,腎精藏精之處,充滿無缺,如井中之水,日夜充盈。若縱欲不節,如淺權之井吸之無度,則精結矣。」朱丹溪認為,人之陰氣難成而易虧,「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若「徇情縱欲」,則致相火妄動,火熾陰消。
房勞過度,對男人和女人來說,都可導致腎精虧耗,出現腎陰不足的表現,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煩少寐、夜夢遺精等。
(3)經常熬夜,陰血暗耗:晚上人體處於抑制狀態,氣血、腎腑得以休養生息。然而,現代人夜生活豐富多彩,晚睡甚至通宵不睡的現象比比皆是,如長期熬夜,就會導致陰液過度消耗,形成陰虛質。
(4)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情志有喜、怒、憂、思、恐等。如果情緒過激,得不到適當的宣泄,就會鬱積在體內,鬱而化火,「五志化火」傷陰。《靈樞.百病始生篇》日:「喜怒不節則傷臟。」
心在志為喜,主血而藏神,心情舒暢,血氣和緩,則健康無恙。若喜樂無極,超越正常限度,可導致心的氣血雜亂,營血耗傷,心神失養,而引起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多夢等症。
肝在志為怒,藏血,主疏泄,體陰而用陽。情緒過急,大怒不止則傷肝,肝氣上逆,可見頭暈頭痛、面紅耳赤。《素問.疏五過論》謂:「暴怒傷陰。」
脾在志為思,主運化,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此為養。《血證論》指出:「思慮而傷脾陰也」。憂思不解則傷脾陰,可見「手足煩熱,口幹不欲飲,煩滿,不思食。」(《蒲輔周醫療經驗》)
此外,悲憂太過則傷肺,肺氣鬱結,鬱而化熱,熱傷陰津。「恐則精卻」。(《素問.舉痛論》)「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軟,精時自下」。( (靈樞.舉神篇〉)均是情志內傷,發生陰精虧傷的表現。
(5)飲食不當,溫燥傷陰:如果飲食偏嗜,也可造成陰虛。如過食燙食或恣食辛辣溫燥、炙煿煎炒的食物,則易耗傷胃陰,出現口幹、胃脘灼熱疼痛等症。
酗酒傷肝陰,嗜煙傷肺陰。「酒而無節,…臟腑生熱,燥熱熾盛,津液幹焦,渴飲水漿不能自禁。」(《丹溪心法》 )倪朱謨的 《本草匯言》雲:、「(煙)味苦辛,氣熱,有毒」。長期吸食易致燥熱內生,而見口幹咽燥或咳痰咯血。
註:學生和年輕人容易出現陰虛,這與他們喜歡吃煎炸燒烤等食物或嗜好煙有關。
3.疾病因素
(1)久病傷陰:久病可導致精血不足、精液枯涸。如:久瀉、久痢可損傷人體
陰液;夢遺滑精,可損耗腎陰;慢性出血病人,出現失血傷陰;以及骨蒸勞熱、生
潮熱盜汗,均可使陰液暗耗。
(2)熱邪傷陰:溫熱病(一般是指急性發熱性疾病、流行性傳染病)的病因是熱邪,熱為陽邪,最易化燥傷陰。吳鞠通指出:「熱之所過,其陰必傷」。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陰液的存在,決定著病人的轉歸,陰竭則死亡,陰復則病向愈,因此,顧陰是溫熱病治療大法。
4.年齡因素
四十面衰,陰虛誰也逃不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隨著年齡的增長,40歲以後,陰精衰少,肝腎漸虛,機體功能下降,多種退行性疾病也會逐漸顯現,如記憶力減退、耳鳴耳聾、視物昏花、更年期、高血壓、糖尿病、老年性癡呆等。
人的衰老是一個自然規律,陰精漸少,功能下降。然而,長期過度勞作,作息失常會加劇機體退化,應注意作息有度,不過度勞作,節欲保精,同時保持恬淡虛無,不追名逐利,飲食清淡,或適當用中藥進行行調理,則可以延緩這一過程。
5.性別因素
女性更容易陰虛。前面說過,「血」也是陰的一部分,女性一生要經歷經、帶、胎、產等過程。從青春期到更年期,月經貫穿於女性幾十年的生活裡,給女性帶來了多方面的生理影響。到了育齡期,還要經歷生育、哺乳的過程。而在這些過程中都要消耗體內的血液,以血為基礎的陰液被不斷消耗,久而久之,陰不足了,所以女性更容易陰虛。
6.外界因素
高溫炎熱、多風、乾燥、強紫外線輻射、季節變化等,也會影響體質,造成陰虛。夏季暑邪當令,暑為陽邪,其性升散,陽熱酷盛,易耗陰液,暑邪傷人,則腠理開泄而多汗,汗出過多,亦損傷陰津,可見心煩口渴、尿少而赤等傷津之象。更有甚者,腠理開泄太過,汗出不止,出現突然暈倒,不省人事等「氣隨津脫」之證。
秋季燥邪當令,燥邪亦可傷津耗液。若人感燥氣,則陰津耗傷,體液缺乏,出現燥熱的表現,如鼻幹、唇幹、咽幹、口幹而渴,舌幹少津,毛發不榮、皮膚幹澀皸裂等。故《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燥勝則幹。」劉完素亦雲:「諸澀枯涸,幹勁皺揭,皆屬於燥。」(《素問.玄機原病式》)
7.治療失當
東漢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指出誤汗、誤吐、誤下可傷津液,「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亡津液,大便因硬也」。說明誤治能傷陰,造成陰虛。另外,過於溫補,內火熾盛,也容易傷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