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公元618年,隋亡,唐朝逐步統一中國。憑借著唐朝前期幾位帝王勵精圖治、發展經濟,唐朝在建立初期的100多年時間中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各種對外貿易以及文化發展迅速達到中國歷史的新高峰。當時唐王朝的統治階級為了進一步穩定社會局勢並且讓百姓產生對於朝廷的依賴感,紛紛大力發展體育運動,其中在南北朝以及隋朝幾乎走向崩潰的蹴鞠運動也在這個時期重新煥發了神采。
蹴鞠的誕生
蹴鞠起源於齊國首都臨淄
據史料記載,大陸蹴鞠運動最早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國臨淄,臨淄是當時齊國的首都,也被譽為當時中原地區最為繁華的城市之一,《史記·張儀列傳》有雲:「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由此可見當時的臨淄社會經濟繁榮到了何等程度。
齊國王族觀看蹴鞠比賽
傳說蹴鞠最先起源於臨淄的市坊之間,久而久之這種運動也成功引起了齊國王族的注意,齊王特意親自派人前往市坊將這種運動改良並且引進到宮中供王族消遣。有了統治階級的帶頭,蹴鞠運動在臨淄徹底流行起來,據《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踢鞠者。」由此可見蹴鞠運動在大陸戰國時期便已經形成了相當巨大的規模。
大起大落,生死邊緣中重獲新生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歷史就是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故事線。每逢亂世,大陸社會經濟以及社會環境的衰弱總會嚴重影響到各種娛樂活動的發展,蹴鞠在大陸歷史王朝更迭之中多次遭到生死危亡的大考驗。但幸運的是,這項古老的運動每次總能逢兇化吉度過難關。
隋末的天下大亂讓蹴鞠再次陷入危險之中
來到隋唐時期,大陸漢文化在之前的幾個世紀中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強烈衝擊,隨著多元宗教文化的發展以及北方各種少數民族混居中原地區狀況的形成,大陸社會的文化環境相較於之前有了巨大的寬鬆性,蹴鞠運動在這一時期也漸漸向娛樂化方向發展。
唐朝的蹴鞠運動絕大部分時候都以娛樂形式出現於社會之中,但與此同時蹴鞠作為日常軍體項目的功能並沒有被統治者所遺忘,下面小編便由漢朝開始向大家簡略介紹蹴鞠作為軍體項目的起源。
蹴鞠作為軍體項目的起源
漢武帝劉徹
為了擴張疆土、穩定朝政,漢朝多位統治者均向外邦發動了許多戰爭。特別在漢武帝劉徹統治期間,西漢王朝向周邊各大少數民族政權所發動的戰爭遠遠要超過前面幾代帝王之合,大量戰爭的爆發對於士兵身體強壯程度以及技藝的嫻熟程度有非常之高的要求,這樣一來,統治階級對於士兵的日常訓練也愈發重視,漢武帝在位期間多次下令要求各地將領加強對於軍隊士兵個人能力的訓練。漢朝蹴鞠廣泛運用於軍體訓練的情況也能從西漢末年中壘校尉劉向在《別錄》中的語句得到驗證:「蹴鞠,兵勢也。」
漢人蹴鞠
不過平時的軍營生活往往是無比枯燥的,單調的訓練盡管能夠有效增強士兵的身體素質,但團隊意識以及實戰配合卻並不容易培養出來。為了使訓練更加具有實戰化,不少軍營都率先引進了當時在漢代社會具有很大娛樂性的蹴鞠運動作為漢朝士兵訓練的必修科目。南梁詩人劉孝威對於大陸古代蹴鞠運用於軍營也表達了極大的肯定,在他的傳世名作《結客少年場行》中寫到:「勇餘聊蹴鞠,戰敗暫投壺。」意思就是說每當戰爭停歇之時,軍隊便大量展開蹴鞠運動來維持士兵的狀態。
蹴鞠作為軍體項目在唐朝的發展
目光回到唐朝,蹴鞠作為軍體項目的實踐作用也漸漸向娛樂化發展。與之前所介紹到的漢朝蹴鞠不同,唐朝軍隊中的蹴鞠運動多用於閒暇之時讓士兵排解煩惱,中唐詩人韋應物在他的《寒食後北樓作》中有雲:「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蹴鞠運動在唐朝軍營中漸漸由之前的基本訓練轉化為一種排解無聊的娛樂活動。
蹴鞠在唐朝軍營中逐漸成為娛樂活動
不過不少人也將唐王朝中後期軍隊作戰能力的急速下滑歸罪於蹴鞠運動在軍營中的大量普及。蹴鞠作為一種娛樂運動盡管大量豐富了唐朝士兵的枯燥生活,但也導致了士兵們對於眼前的愉悅過度沉迷,反而失去了建功立業的決心。
唐朝時期蹴鞠的製造工藝
唐高祖李淵
自高祖李淵開國以來,唐朝前期諸帝逐步恢復隋末民生凋敝、農業廢弛的天下狀況,隨著高祖武德之治、太宗貞觀之治、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貞觀遺風、玄宗開元盛世將唐王朝國力帶到全面巔峰,唐朝國內的手工業製造也得到了極為迅速的發展,製作蹴鞠的材料以及基本工藝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改革前的蹴鞠
唐朝之前的蹴鞠製作材料經過了一個比較漫長的發展過程,最初的春秋戰國時期蹴鞠多使用破布包裹雜物形成一個球狀物體;到了兩漢南北朝期間,人們為了將蹴鞠製作慢慢統一化,遂將蹴鞠的製作逐步規定為皮革製作且內置填充物。不過隨著人們對於此種材質的蹴鞠逐步深入了解,這種蹴鞠的劣勢也慢慢暴露出來:
1.皮革製作成本較高,不適應普通百姓使用。
2.由於內置填充物,蹴鞠的重量相較於之前只增不減,一些高難度的「踢高球」無法展現出來,嚴重影響比賽的觀感。
4.皮革堅硬,容易對踢球者造成腳踝的損傷。
5.由皮革製作而成的蹴鞠尖皮拼湊而成,這樣材質的蹴鞠使用期限普遍不長。
豬尿囊充氣之後會變成球狀
到了唐朝,人們第一次將蹴鞠的製造原料進行了徹底的升級,之前被使用好幾百年的皮革終於被廢止,轉而開始使用豬尿囊做內膽的充氣空心蹴鞠。在唐人徐堅的《初學記》中對於充氣空心蹴鞠有這樣的描述:「今用皮,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這種使用豬尿囊做內膽的充氣空心蹴鞠無論從彈性還是重量相較與之前的皮革蹴鞠來說都有著巨大的進步,也正是這種充氣空心蹴鞠的誕生為後面女子蹴鞠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女子蹴鞠的誕生
當今世界足壇絕大部分主流輿論普遍認為女子足球的誕生來源於19世紀的歐洲,其實這種說法嚴格意義上來講是錯誤的,早在1000多年前的大陸唐朝時期便在世界歷史上首次出現了女子足球運動的雛形。
唐朝已經出現了女子蹴鞠
唐朝中前期實行公平的科舉取士政策,國家政治寬大而包容,各民族優秀人才齊聚首都長安為國獻計獻策。此時的社會競爭力達到了中國古代的空前高度,競爭力的與日俱增也讓社會愈發崇尚起蹴鞠這樣的高競爭力運動。不過初唐時期的皮革蹴鞠因為重量的原因始終無法被女子所接受,到了唐太宗時期國家將蹴鞠的材質進行改革成為充氣蹴鞠,這項古老的運動中才第一次出現了女子的身影。
白打蹴鞠更注重於花式
從規則來看,唐朝社會還為女子蹴鞠專門設立了「白打」這一種玩法。「白打」蹴鞠和人們普遍知曉的競爭激烈的直接對抗蹴鞠完全不同,簡單來講,「白打」蹴鞠就是利用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觸球從而展現一些類似於「拐子雙星」、「玉佛頂珠」的高難度動作。在《唐語林》中對於女子蹴鞠有這樣的記載:「今樂人又有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躡。球宛轉而行,縈回來去,無不如意,蓋古蹋鞠之遺事也。」
唐朝蹴鞠規則進一步完善
蹴鞠球門正是在唐朝時期創造出來的
前面已經提到,唐朝時期的蹴鞠運動逐漸由之前訓練士兵的軍體項目轉而向娛樂活動發展,所以唐朝時期的蹴鞠規則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為了進一步提高比賽的觀賞性以及勝負的確定性,唐人首次創造出球門這一「比賽中間物」,即在兩側的空白場地分別豎上兩根長約三丈的竿子,竿子上則用麻網攔住形成類似於如今球門的球網。《蹴鞠圖譜·球門社規》中對於唐朝球門的使用有明確的書面文字記載:「初起,球頭用腳踢起於驍色,驍色至球頭右手,頓在球頭膝上,用膝築起,一築過。不過,撞在網上顛下來,守網人踢住與驍色復夾住,仍前去,頓在球頭膝上過。」
蹴鞠運動與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
唐朝是大陸古代最發達的農業經濟王朝,眾所周知,農業生產對於季節性的要求非常之嚴格,其中大陸所獨創的二十四節氣與對於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活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此同時,和二十四節氣有關的蹴鞠活動也紛紛在大唐王朝流行起來,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寒食蹴鞠」。
介子推
為什麼唐人要選在寒食節進行大規模的蹴鞠運動呢?我們先要來了解一下寒食節。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落難時身邊大臣介子推不離不棄守護在旁,日後晉文公重掌大權後他又悉心輔佐幫助前者開啟大好河山,介子推死後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他對於自己的忠心,下令以後在介子推逝世之日全國百姓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只能吃冷食
每至寒食節人們都不能吃熱食,這樣一來腸胃容易造成積滯的問題,運動又有助於消化。所以在唐朝時期,每當寒食節到來人們總會攜妻帶子前往郊外參加蹴鞠運動。後面政府為了鼓勵民眾多進行蹴鞠運動甚至還設立了專門的寒食節蹴鞠比賽,能夠在比賽中奪魁之人還可以獲得一些價值不菲的賞賜。
統治階級的大力推崇
就算經濟再發達,如果沒有獲得統治階級的允許,蹴鞠運動在大陸古代還是很難發展起來。唐朝蹴鞠之所以能夠做出如此巨大的變革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統治階級對於這項運動的大力推崇。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蹴鞠迷
唐朝諸帝中的「球迷」可謂大有人在,初唐時期的高祖李淵以及太宗李世民自然不必多說,他們在位期間大力恢復在隋朝處於風雨飄搖邊緣的蹴鞠,貞觀年間李世民更是多次親臨蹴鞠比賽現場觀看蹴鞠比賽;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期間甚至還出現了「天子上陣」的奇景。
唐僖宗李儇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國力走上了急速下滑的道路,不過之後的皇帝們對於蹴鞠運動的興趣可謂只增不減。唐文宗李昂雖有志匡扶社稷,但無奈於當時的朝廷已經腐敗到了極點,憑他一己之力實在無力回天,抑鬱到了極點的文宗多次親臨蹴鞠現場觀看比賽排解憂愁;晚唐的唐僖宗、唐昭宗二帝即便在逃難的時候也不忘帶上幾個蹴鞠高手供他們消遣。詩仙李白在他的《古風》中對於唐朝皇宮的蹴鞠場景也有過精彩的描述:「鬥雞金宮里,蹴鞠瑤台邊。」
結語
唐朝對於蹴鞠運動在大陸歷史中的進程有重大的推進作用,這項古老運動的規則與製造工藝正是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性以及普及性。可以說,蹴鞠運動之所以能在之後的宋朝達到歷史最高峰和唐人做出的極大貢獻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