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焦慮、憂鬱、急躁、易怒,這麼做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壓力大時總是容易焦慮、失眠,一緊張就尿頻、腹瀉,究竟是怎麼回事?在面對各種狀況時,人體會自動做出相對應的反應,然而這一切的協調運作,都和自律神經的作用有關。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焦慮、憂鬱、急躁、易怒,這麼做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是人體維持生理機能必要的神經系統,能協調身體器官發揮功能,包括呼吸、心跳、體溫調節、流汗、消化等,都仰賴自律神經的協調運作,它無法通過大腦意志控制,而是受到外來刺激時自動作出反應。

  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會互相抗衡,當交感神經活躍時,副交感神經就會低下。

  舉例來說,人體就像是一台汽車,交感神經的作用像是油門,負責推進、加速;副交感神經則像是煞車,讓車子能夠適時緩沖、停下休息。

  自律神經的作用:

  交感神經:受到外界刺激或面臨壓力時,交感神經會讓器官進入備戰狀態,產生血壓上升、心跳加快、流汗增加等生理現象。

  副交感神經:當刺激或壓力過後,副交感神經則扮演督促休息的角色,使心跳減慢、流汗減少,讓身體趨於平靜。

  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

  放大瞳孔收縮瞳孔

  抑制唾腺收縮瞳孔

  增加心跳降低心率

  擴張支氣管抑制支氣管

  消化變慢促進消化

  抑制膀胱收縮刺激膀胱收縮

  自律神經失調是怎麼回事?

  正常來說,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能相互搭配使身體穩定平衡、維持正常的生理運作。

  現代人大多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種種過度的外在刺激就容易導致交感神經過度亢奮。

  一旦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會出現焦慮、失眠、頭痛、耳鳴、口幹、呼吸困難、胸悶、腹脹、腹瀉、便秘、尿頻、肌肉酸痛、疲勞等生理現象。

  哪些人容易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主要和環境壓力以及個人特質有關。舉例來說,若是一個人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沒有適時緩解壓力、自我調解,就容易造成身體失衡。

  這些人格特質包括:

  個性急躁

  愛擔憂者

  容易緊張

  易怒、反應激烈

  抗壓性較弱

  完美主義者

  如何判斷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所產生的症狀和許多疾病類似,且症狀因人而異,所以並無法從症狀直接診斷。

  臨床上大多會以排除法進行診斷,如果出現前述症狀,應該根據症狀到相關科室就診,如腹脹、腹瀉看腸胃科,耳鳴看耳鼻喉科。

  自律神經失調跟抑鬱症、焦慮症有什麼關係?

  其實自律神經失調與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並沒有絕對的關係。自律神經失調是神經生理出問題,而抑鬱症則跟大腦內多種神經傳導物質有關,且病因較為複雜。由於抑鬱症等精神疾病常情緒起伏大,確實更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焦慮、憂鬱、急躁、易怒,這麼做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汪醫師產文 第2張

  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的風險

  自律神經失調已被證實能預測心律不整、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對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來說,若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研究推論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除了精神藥物、心理治療外,也可進一步檢測自律神經功能,通過檢測分析有助於醫生作為臨床治療的指標,並協助降低並發症的風險。

  如何治療與改善?

  若要穩定自律神經,必須兼顧生理跟心理,治療流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期、緩解期、日常保養。

  急性期

  此階段的患者通常症狀明顯,會以藥物治療為主,目的是先改善患者的不適症狀,讓身體逐漸恢復後再進行下一階段的治療。

  緩解期

  醫生根據患者情況進行藥物治療,並同步給予充分醫療知識日常宣教及學習自我調解的方式。

  日常保養期

  此階段患者可完全擺脫藥物,通過訓練調整情緒的能力、找尋合適的減壓方式,就能逐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

  日常改善小祕訣-腹式呼吸法

  自律神經可以通過正確的呼吸吐納,達到穩定的作用,平常可以在早上及睡前做腹式呼吸法,做的時候盡量讓自己處在放送的狀態。

  充分呼氣

  先進行1-2次的充分呼氣,讓空氣從肺部的底層徹底排出,使肺部呈現真空狀。

  鼻吸嘴吐

  從鼻子緩慢地吸氣,再用嘴巴慢慢地吐氣,如此進行多次循環,通過鼻吸嘴吐的方式較容易上手腹式呼吸法。

  雙手感受腹部

  吸氣吐氣時能明顯感受腹部的高低隆起,吐氣時要把腹部的空氣全吐光,吸氣時氣體則會慢慢使腹部隆起。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焦慮、憂鬱、急躁、易怒,這麼做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汪醫師產文 第3張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呼吸法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維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適時減壓,對於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絕對都有正面幫助,如果不適症狀反復發生或遲遲沒有改善,應盡早尋求相關專科醫生協助。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