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照護/上海失智老人調查:家庭和社會該為這些老人做點什麼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編者按】

  失智老人是近年來逐漸進入人們視野的一個特殊人群。這項疾病的發病機理尚屬未知,人類目前對它的預防和治療辦法不多,目前能做的只有耐心照護患者,但同時公眾對此類病患的認識尚屬空白,相關醫療照護的配套措施正在形成之中。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漢升,於2016年受有關部門委托,完成了上海市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體系的整合工作,通過對現有的衛生、民政、醫保三種涉老服務評估標準進行整合,制訂了一套符合上海市現況的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標準,目前這個標準已經在上海一些區縣進行了試行。11月2日,在失智症早期預防及干預策略研討會暨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第42期雙月論壇暨上海衛生管理戰略系列研討會上,丁漢升就上海目前失智症老人的照護做了演講。以下為其演講實錄。

  我們跟大家分享下上海失智症的現狀、問題和思考。

  去年我們利用上海市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的工作,對上海13504名老年進行調查,包括居家、護理院和養老機構三類人群。我們發現,這13500名的對象中居家老人共8081人,其中被確診為老年癡呆的242人,占2.99%;住養老院的老人2151人,其中老年癡呆症402人,比例是18.69%;住護理院的老人是3272人,老年癡呆症359人,比例是10.97%。可以看出養老院的壓力不小,住養老院的老人的失智症比例比較高。

  其中有一些規律性的特點,首先是隨著年齡的上升,老年癡呆發生率是增高的,這個增高是指數級的上升。男性和女性差別不是很大,但總體上女性年齡低的時候發病率低於男性,年齡高的時候高於男性,這是很明確的。

  另外發現,居家癡呆老人中60歲以上老人患慢性病的種類平均是1.9種,也就是說老年癡呆患者除了這個病以外還有其他的病:老年癡呆症47.9%的人有高血壓,36.8%的人有冠心病,有腦梗的是27.7%。有一點很有意思,癡呆症患者的糖尿病比例低一點,是不是可以說因為糖尿病的保護因素,這個還需要臨床上探索。

  癡呆老人居家養護也有特徵,首先是92.98%的居家失智症患者需要照護,71%的失智症患者需要機構照護,也就是家 里已經無能為力了。這里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占比為42.3%,高學歷的人反而更加容易得這個病,這個還需要再進一步研究。20.48%的居家失智症患者有配偶,這些配偶是很痛苦的,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如果夫妻兩個都失智,早點失智的可能痛苦反而少點,因為自己不知道了,讓對方來照顧,但對方是很慘的。

  第二方面是失智老人現在享有什麼樣的服務與保障,首先是《上海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上海市老齡事業十三五規劃》、《上海市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辦法》。這個評估覆蓋的還不太夠,如果有可能將來能夠再涵蓋多一點,第四個是《上海市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辦法》。

  照顧這些老人要籌資,首先是依托基本醫療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但是沒有被納入到按病種付費和其他的特殊項目範圍,也就是一個初步的輪廓,沒有一個特徵性的項目把它安排進來。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專項基金,就是上海市殘疾人福利基金、上海市福利彩票公益金,但專項沒有連續性,有錢多放點,沒錢再說。

  關於評估與服務,其實目前的評估主要是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主要以失能為主,失智只考慮了一點點,我們也試圖把老年癡呆作為一種疾病,跟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梗放在一起,把一些臨床症狀、伴隨症狀、特徵、輔助檢查、並發症放進來。

  此外,精神衛生服務機構主要提供診斷和醫療服務,護理和養老機構提供照護服務,普遍缺乏針對性,護理機構針對於老年癡呆的還非常少,可能是因為剛剛起步的原因。現在上海市有15家醫療機構針對AD患者的記憶門診,這樣醫院的數量會越來越多,市三福院於2009年建立了失智老人照料中心,可以容納250人,這對上海來說是不夠的。

  最後,被確診患有老年癡呆症的老人經過鑒定,都可以申領到殘疾人證。不過說老實說,要是給我這個證,我也不要,烙印太深了。

  2009年上海市紅十字會在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在全市實施了「社區困難失智老人關懷服務項目」,2011年,市政府實施項目為全市5000名重度失智老人配送了護理用品。2012年起,上海市政府把籌建社區日間托老機構作為實施項目,要求每個區縣有一家以收住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機構,如果失能收多了,失智就少了,甚至失智收進來比較麻煩,會不會說就多收失能?2012年,上海市民幫困互助基金會與上海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協作,向406戶老年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家庭發放了價值26萬元的GPS定位。原來一段時間走到馬路上會看到電線桿上貼照片,下面一行字,尋找某某老人走失了。現在這樣的少了,不知道走失的老人少了,還是GPS定位發多了。

  我們還有一些典型的做法,2013年靜安區政府開展社區老人失智綜合干預,由精神衛生專業人士針對60歲以上及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高位人群,免費實施干預,並建立記憶檔案,開展認知訓練和情緒管理學習等等。他們把失智老人請過來,請他們一塊做月餅等集體活動。

  建立記憶檔案,開展認知訓練和情緒管理學習,這都是我們需要加強的地方。2015年靜安區綠化局、華東醫院社工部、靜安寺街道、靜安寺街道老年協會等共同成立了預防AD志願者聯盟。靜安寺街道老年協會與華東醫院社工部簽訂了AD照顧者支持小組互助協議,支持小組向照顧失智老人的家屬們提供心理支持,傳授專業的照顧知識和技巧,減輕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其實減輕他們壓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應對家里的老人的照護工作能輕鬆點,這些老人的生活質量會提高,壓力會減少,如果再說直接一點,這些老人在家里能照顧好,就不需要到機構里去。

  第三方面是問題和挑戰。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社會的認知度不高,但需求很高,這個矛盾很大。很多人認為家里不能有癡呆症,有了之後好像是見不得人的事。或者說稍微有點精神問題,就要把他送到精神衛生中心,這都是問題,社會在排斥。

  此外,服務體系不完善,服務能力比較欠缺,剛才說機構少,人員不足,服務欠缺,對於患者家庭非正式照護的支撐不足,籌資也不足,沒有穩定的、固定的籌資機制。組織管理資源條塊分割,難以形成政策合力,缺乏針對性強的公共政策,每個部門做一點點事情,形成不了一個協同的效應。

  最後是我們的思考與建議,首先要加強宣傳力度,提高社會認知度,消除恐懼感。認知症是一種狀態,不一定都是嚴重疾病。第二,我們要跨部門行動,完善相關的政策,認知症的應對不僅是衛生計生部門的事,我們要更多的部門參與,像財政、發改委這樣的部門一起來做才有可能做好。第三,制定針對失智症的統一的評估標準,納入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當中,這樣就有制度的安排,能把這些老人放到服務框架中去,這需要時間。第四,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分級分類管理,加強人員培訓。因為輕度患者和重度的患者要不同的對待,對於居家的、在機構的和社區的要區分對待。第五,制定相關準入和服務標準,包括制定收費標準。最後是要增加對非正式照護的支持,我們給照顧失智症的家屬更多支持,讓他們照顧得更好,增加社會的和諧。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