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檢查/腰細的人心血管死亡率更低?蘋果型身材再次中槍了……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心血管疾病檢查/腰細的人心血管死亡率更低?蘋果型身材再次中槍了……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腰圍和心血管風險,關係更密切!

  今年夏天熱播的偶像劇《親愛的,熱愛的》,男主角李現無疑是今夏最具人氣和熱度的男演員之一。

  現哥標準的身材和 「巧克力腹肌」,不只是讓萬千女生尖叫迷戀,甚至連男同胞都羨慕嫉妒恨。

  作為「鄭兒八經說心事」欄目,我們關心的當然不是這些八卦。從現哥的八塊腹肌,我們引入一個令很多人不忍直視但又無法回避的話題:腰圍與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疾病檢查/腰細的人心血管死亡率更低?蘋果型身材再次中槍了…… 汪醫師產文 第2張

  什麼是腰圍?

  腰圍,也叫腹圍,反映人體腹部肌肉、脂肪等情況,是脂肪總量和脂肪分布的綜合指標之一。

  如何測量腰圍:被測者站立姿勢,雙腳分開25~30公分(與肩齊)。普通人將軟尺經肚臍上方0.5~1公分處水平繞一周,肥胖者選腰部最粗的地方水平繞一周測腰圍。

  在大眾的思維里,體重是反映身體胖瘦程度的指標,而且測量起來非常方便,所以成為日常衡量胖瘦的重要指標。

  其實這種觀念並不完全科學——體重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身體狀態、骨骼大小、肌肉比重、水分含量等等,都會影響到體重的多少,但是卻不能確切地反映身材的胖瘦。

  比如著名遊泳健將孫楊,體重89公斤(將近180斤),相信全國人民都不會覺得他胖。

  另一個反映身體胖瘦的指標,BMI指數,是國際上最常用的大致估算人體是否肥胖的一種方法。具體的計算方法為:BMI=體重(kg)/身高m)²。

  然而它只能從大體上判定人體是否超重,卻不能得出人體的脂肪分布,而後者與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繫。

  這樣就引入了一個新的衡量肥胖的指標——腰圍,比通常我們認為的肥胖指標如體重、BMI指數更加能反映人體脂肪情況,而後者與心血管健康有密切關係。

  世界衛生組織以腰圍男性≥102 cm,女性≥88 cm;中國標準以腰圍男性≥90cm,女性≥85 cm,稱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性肥胖、向心性肥胖)。

  敲黑板!重點來啦:腰圍是反映肥胖的重要指標。

  腰圍粗者心血管病死亡率高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網路開放子刊發表了一項涉及15萬絕經後女性長達20年的臨床研究,結果發現腰圍>88 cm的絕經後女性患心血管病死亡率比腰圍≤88cm者顯著增高。

  即使在BMI指數正常的這部分女性中,腰圍粗者患心血管病死亡率也比腰圍細者明顯高25%。而腰圍細者,即使超重或肥胖,其死亡風險並不增加。

  敲黑板!重點來啦:不要以為體重(或BMI指數)

正常就與心血管病絕緣了,腰圍這個指標比起這兩個傳統指標更加能預測心血管病風險。

  而另一項刊登在《內科學年鑒》上的研究也印證了相似的結論在男性中同樣適用。在體重正常但腰粗者,其總死亡風險較體重指數相似但腰不粗的人高87%,比體重超重或肥胖但腰不粗者高一倍。

  身體除了腰部脂肪,全身其它部位(如大腿、臀部)也存在脂肪,但其危害並沒有腰部脂肪大。

  權威期刊歐洲心臟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局部脂肪與心血管病關係的文章,結果發現在正常BMI指數的絕經後女性人群中,與腹部脂肪增加心血管病風險不同,大腿及臀部的脂肪相對而言對於心血管病危害不大。

  因此,醫學界用「蘋果型身材」,「梨型身材」來形容這兩種不同體型。「蘋果型身材」相當於腹部肥胖,「梨型身材」相當於大腿和臀部肥胖。研究表明「蘋果型身材」相對於「梨型身材」,前者對於心血管病危害性更大。

心血管疾病檢查/腰細的人心血管死亡率更低?蘋果型身材再次中槍了…… 汪醫師產文 第3張

  為什麼腰圍與心血管病相關

  腰圍反映的是人體腹部脂肪,特別是內臟脂肪的分布情況。後者主要分布在腹腔內,一定量的內臟脂肪是人體所必需,圍繞著人的臟器,對人的內臟起著支撐、穩定和保護的作用。

  內臟脂肪過多是身體代謝紊亂的表現,會導致高血脂、胰島素抵抗性增加、身體器官機能下降等病理生理改變,從而誘發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內的各種並發症發生。

  相對於腹部脂肪而言,位於大腿和臀部的脂肪被學者稱為「區域安全脂肪庫」,這些部位的脂肪對心血管病的危害相對小得多。

  中國人腰圍變化

  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的數據,一項橫跨18年(1993~2011年)的研究顯示18年間成年國人的中心性肥胖率從20.4%上升到44%。換句話講,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2個是中心性肥胖。

心血管疾病檢查/腰細的人心血管死亡率更低?蘋果型身材再次中槍了…… 汪醫師產文 第4張

  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人的體脂分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現為肥胖程度較輕,而體脂分布趨於向腹腔內積聚,即易形成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

  如何控制腰圍

  關於如何減肥,控制腰圍,老百姓存在一些認識上的疑問、錯誤和容易犯的錯誤。

  1

  體重正常需要減腰圍嗎?

  中心性肥胖的指標就是成年男性腰圍≥90 cm,女性≥85 cm,這類人群可能體重(或BMI指數)正常。實際上這種類型的肥胖更加隱蔽,又被稱為「隱形肥胖」。

  而中心性肥胖者更容易患心血管病,因此除了控制體重外,控制腰圍在心血管病防治中也很重要。

  2

  減肥就是減體重嗎?

  人體體重由很多因素決定(如水分、骨密度、肌肉、脂肪等),其實我們減肥應該是減少不良脂肪,增加肌肉含量。

  因此建議減肥人群,在減肥過程中除了紀錄體重變化以外,多準備一把軟尺測量並紀錄腰圍變化。

  3

  喝水都長胖,可能嗎?

  很多人說自己是易胖體質,喝水都長胖。從醫學的角度而言,這個沒有科學依據。眾所周知,水里除了微量礦物質以外,沒有任何熱量成分。

  號稱「喝水長胖」的人群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除了喝水外,肯定還吃了很多其他食物;要麼你喝的「水」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水」。

  臨床上碰到很多年輕人把飲料,如奶茶、可樂、果汁等含糖飲料當「水」喝,這些飲料含有大量糖分,能量很高,喝這種「水」當然長胖啦。

  4

  節食減肥,可取嗎?

  節食減肥這個方法從老祖宗開始就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講述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楚靈王喜歡腰細的官員,結果大家節食減肥,出現了「宮中多餓死」的情況。

  實際上,減肥並非需要節食,而是提倡合理均衡的膳食。那些通過不吃主食、只吃素食、只吃水果餐減肥都是不可取的。

  5

  為什麼腹部脂肪很難減?

  人體脂肪動員是先從內臟脂肪開始,再到皮下脂肪。我們可以把內臟脂肪比喻成「脂肪庫」的「活期存款」,當身體需要脂肪來供能時,最先調動的就是內臟脂肪。

  皮下脂肪就相當於「脂肪庫」的「定期存款」,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內臟和抵禦寒冷,相當於一個保護層。

  所以,它是不會輕易被消耗掉。當我們進行長時間的運動時,只靠「活期存款」是很難完成下去的。這時,就會刺激皮下脂肪分解給身體供能。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需要長時間(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才能更多的調動脂肪給身體供能這個道理。

  6

  什麼運動最合適?

  很多減肥者問「減肥能不能只減腰?」。其實並沒有哪項具體的運動能只減腰。

  正確的運動方式應當結合個人具體情況制定。推薦的運動方式包括:

  •   有氧運動,如跑步、遊泳、健步走、騎自行車、跳繩、打球等;

  •   力量訓練,如啞鈴、器械、伏地挺身等。力量訓練不只適用於年輕人,對於老年人也需要。兩種運動結合更加能起到控制腰圍,鍛煉腹肌,增強心肺功能的效果。如果本身是心血管病人,在運動前應咨詢醫生,根據具體病情制定合適的運動方案。

  7

  腰圍是越瘦越好嗎?

  當然不是,一定量的腹部脂肪和內臟脂肪對人體是必需的,腰圍過細對身體健康也不好。

  總而言之,控制腰圍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合理飲食、科學運動、良好生活習慣。前段時間國家發布了健康中國人的50條「國家標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心血管健康。

  作為心血管醫生,我們想說,「健康心血管,除了體重BMI,還要看看你的腰!

  參考文獻

  [1]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JAMA NetwOpen, 2019, 2(7): e197337.

  [2]Sahakyan KR, et al. Normal-Weight Central Obesity: Implications for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n Intern Med, 2015, 163: 827-835.

  [3]What’s New in Understanding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Body Size and Shape? Pears, Apples, and Olives>[4]Association between regional body fat and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normal body massindex. Eur Heart J, Published: 30 June 2019. DOI: 10.1093/eurheartj/ehz391.

  [5]New concepts forbody shape-relatedcardiovascular risk: role of fat distribution and adipose tissue function. Eur Heart J, Published: 30 June 2019. DOI:10.1093/eurheartj/ehz411.

  [6]陳偉偉主編.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7]周密,等. 中國人群成年期體重變化現況分析. 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2019,40(5):510~514.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本文作者:鄭智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