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現代社會,抑鬱症(depression)已經成為危害現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兇手」,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但是,由於社會生存壓力的不斷增加,近年來,抑鬱症發病人數正逐漸增加且在向低齡化方向發展。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目前兒童抑鬱症並非罕見現象,它的發病率約為0.4%~2.5%,而家庭教育、遺傳等方面是兒童抑鬱症的主要誘因。心理學家認為,抑鬱症並不是一種急性疾病,當孩子出現下面的徵兆時,家長應該保持高度警惕,因為這很有可能預示孩子已經罹患抑鬱症。
一、缺乏活力和運動欲
在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五版的內容中,個體活動量的減少與其低落的情緒密切相關,很多活動減少的孩子表現出好奇心降低,不再對身邊的事物保持興趣。
而眾所周知,抑鬱症患者最主要的臨床症狀就是持續性、沒有原因的心境低落,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對於一個抑鬱症患者而言,生活中沒有什麼事物是有意義的,也沒有什麼活動是必要的。
抑鬱情緒如同一堵看不見的牆,將他們與生活割離。
很多抑鬱症患者外表看來並沒有什麼異常,他們能夠在自我意志的控制下與他人保持正常的交往和聯繫,因而許多患者直到重度抑鬱都未能被身邊的人發現。但是,孩子由於心智尚未成熟,他們不會努力讓自己變得像「正常人」,因此許多患抑鬱症的孩子表現出拒絕社交活動的傾向。
如果你原本活潑好動的孩子突然變得安靜、沉鬱,作為家長應該保持警惕,並予以密切觀察。
二、失眠與厭食
一般而言,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對睡眠的需求是很大的,一個正常小孩每天的正常睡眠時間9~13小時,並且很少出現失眠狀況。而包括兒童在內的抑鬱症症患者常常出現安眠藥難以起效的失眠症狀,並且這種失眠具有長期性與頑固性。
許多年幼的孩子對主食興趣不大,但是對花花綠綠的零食卻是情有獨鐘,如果發現孩子連零食都不感興趣,又沒有胃腸道不適時,家長就應該對孩子的心理狀況保持高度關注。
三、絕望、任聽擺布的狀態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1967),指個體因為持續性的失敗或痛苦失去應有的逃脫、反抗行為而陷入任聽擺布的狀態。
一些家庭的孩子由於父母長時間過於嚴厲的管教而進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處於深深的絕望之中,對家長的管教保持麻木的狀態。而習得性無助正是抑鬱症的高危因素,大多數抑鬱症患者有過習得性無助的體驗,他們會放棄解決問題,喪失所有的希望。
因此,對於家長而言,對於孩子不能一味採取打壓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的孩子總是以消極的態度面對錯誤和失敗時,就應與孩子及時溝通,以及時排除抑鬱症的危險。
四、「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相對於反應激烈的「躁鬱型抑鬱症」,毫無表現的「微笑抑鬱症(Smile depression)」往往更加可怕。
這類抑鬱症患者會為了「保持自己正常行為」的需要,而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對外表現出一副樂觀開朗的模樣,讓人很難察覺。目前,都市白領階層與學生是微笑抑鬱症的高發群體。
心理學家Rita Labeaune將「微笑抑鬱症」形容為:「每天對他人笑容相待,但是內心卻在承認抑鬱的煎熬。」
在很多時候,患者自身都不明白自己正處於抑鬱的狀態下,他們會發自內心的笑,但是卻感受不到任何的快樂感。
同時,「微笑抑鬱症」的另一個特徵就是平日在患者身上幾乎找不到任何的負面情緒,而正常人或多或少都會傳達出一些「負能量」。因此,如果發現你的孩子特別開朗陽光、幽默風趣並且從來沒有傷心的時候,你也應該對他多一些觀察,因為你的孩子可能正戴著虛假的「面具」生活。
總之,預防孩子出現抑鬱症,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多觀察、多交流,並注意你平時教育孩子的方式。一旦孩子出現異常狀況,千萬不要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或者諱疾避醫,一定要及時讓孩子得到專業的治療。在現代醫學看來,抑鬱症不是不治之症,大部分患者通過藥物與心理干預,病情都將得到改善。
- The End –
參考資料:《Psychology of depression》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