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症狀/每周運動30分鐘,死亡風險降低27%!趕緊動起來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心血管疾病症狀/每周運動30分鐘,死亡風險降低27%!趕緊動起來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每周1次、每次30分鐘、每秒邁2步,可還行?

  《英國醫學雜誌(BMJ)》又出新研究:只要跑起來,就能延年益壽!

心血管疾病症狀/每周運動30分鐘,死亡風險降低27%!趕緊動起來 汪醫師產文 第2張

  (文章標題: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跑步與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癌症死亡率降低有關嗎?跑步越多越好嗎?)

  即使是最小「劑量」的跑步(≤1次/周、<50分鐘/周、<9.6公里/小時、<500 MET-min/week),也能帶來全因死亡獲益。

  這意味著,要想跑出延年益壽,我們可能不需要嚴格遵循WHO的成人運動建議——每周保持150分鐘中高強度體力活動,或75分鐘高強度體力活動。

  因為80%以上的人,運動強度都高於此標準。我們的研究說明,每周只要不到1小時的中高強度鍛煉,或是最多半小時的高強度鍛煉,就可以和遵循標準的人,有相同的健康獲益。」研究人員解釋道。

  其中,中強度活動包括籃球、排球、平地自行車、遊泳等;高強度活動則包括跑步、快速遊泳、快速騎車、足球等。

  研究人員遵循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PRISMA)指南,最終納入14個出版期刊,共14403篇參考文獻,參與人數高達23萬多人。

  隨機薈萃分析結果表明——

  •   跑步可以降低27%全因死亡風險( HR:0.73; 95% CI:0.68-0.79; p<0.001),且男女無異。

心血管疾病症狀/每周運動30分鐘,死亡風險降低27%!趕緊動起來 汪醫師產文 第3張

  •   降低30%心血管死亡風險(HR:0.70; 95% CI:0.49-0.98);

心血管疾病症狀/每周運動30分鐘,死亡風險降低27%!趕緊動起來 汪醫師產文 第4張

  •   降低23%癌症死亡風險(HR:0.77; 95% CI:0.68-0.87)。

心血管疾病症狀/每周運動30分鐘,死亡風險降低27%!趕緊動起來 汪醫師產文 第5張

  此外,基於三項已有的隊列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對跑步和全因死亡做了回歸性分析。結果發現,跑步與全因死亡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劑量反應趨勢。

  換句話說,並不是跑步時間越久、跑步次數越多、跑步強度越大,全因死亡的風險就越低。

  研究結果雖好,但也有很多局限性。

  •   首先,研究人員只排除了有心血管病史和癌症史的人群。但也有這樣一種可能:研究人群還患有其他疾病,這些疾病讓他們無法進行高強度的跑步,且這些疾病的全因死亡風險較低,這就導致了更容易得到積極的結果。

  •   其次,在最長35年的追蹤時間里,參與者的跑步方式也可能發生變化。但只有兩項研究考慮了跑步行為的一致性。

  •   第三,研究中關於跑步的信息都是來自參與者自己的回憶,無法確定信息可靠性。而且,不同的研究中,相關問題的設置也不同。很有可能導致答案「被美化」了。

  01

  跑步相關研究:方向多,分歧也多

  事實上,關於跑步「有益」身心健康的研究,屢見不鮮,但研究結果如枝丫分叉,參差不齊。

  •   有人發現,跑步對心臟有益。

  2015年,芬蘭UKK健康促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不同運動項目開展薈萃分析後發現,在9項前瞻性隊列研究中,有8篇均證明:慢跑/跑步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神經系統和傳染病的總死亡率。

  在另外13篇介入性研究中,也有9篇與跑步相關。其中,4篇表示,跑步可以提高有氧健身能力,3篇證明其與心血管健康的獲益有關。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跑步能夠改善靜息狀態下的心血管功能,但是否能夠改善代謝和肥胖、降低全因死亡和疾病相關死亡的風險,證據還不統一。」研究者總結道。

  •   也有人說,跑步越久,心臟越健康。

  《美國心臟病學會》曾發布研究稱,跑步與心血管健康間呈線性劑量關係。即每周運動時間越長,心臟越健康。且女性的獲益效果更顯著。

心血管疾病症狀/每周運動30分鐘,死亡風險降低27%!趕緊動起來 汪醫師產文 第6張

  •   還有人將目光投像了全因死亡。

  一項哥本哈根的研究提出,跑步與全因死亡間呈U型關係。研究者將參與人群按照跑步強度分為了3組——輕度組、中度組和高強度組。結果發現,中高強度組的全因死亡風險均高於輕度組。

心血管疾病症狀/每周運動30分鐘,死亡風險降低27%!趕緊動起來 汪醫師產文 第7張

  此外,與不跑步的人相比,那些每周跑步少於2個半小時、每周1次,且以平均速度跑步的人,全因死亡的風險顯著降低。相反,跑步劑量在這些之上的人,研究人員均沒有看到顯著的健康獲益。

  最後,在跑步受傷研究方面,有學者對跑步受傷的風險因素及性別差異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總體來看,女性跑步受傷的概率低於男性。年齡、有運動史、參加馬拉松、每周跑步距離約5萬-6萬米以及穿4 – 6個月跑鞋都是女性運動受傷的風險因素;

  而對於男性來說,有受傷史、有0-2年跑步經驗、每周跑步距離3萬-4.6萬米或每周跑步距離超過6萬米更容易受傷。

  02

  中國人,怎麼鍛煉?

  2017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公布了《全民健身指南》。指南建議,每天運動0.5h~1h,一周最好能夠完成2.5h~5h中等強度運動。

  具體來說,這一小時的活動內容可以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心血管疾病症狀/每周運動30分鐘,死亡風險降低27%!趕緊動起來 汪醫師產文 第8張

  此外,指南還建議了3種活動類型。

  •   有氧運動,如快走、跑步、登山、遊泳等;

  •   力量練習,包括器械力量練習和非器械力量練習。其中,器械力量練習包括啞鈴、杠鈴、彈力帶等力量器械;非器械練習包括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原地縱跳等;

  •   拉伸練習,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種在工作間隙開展,如工作2小時後,站起來做一些肩頸和腰部的拉伸;另一種在力量練習可能有氧運動後完成。

心血管疾病症狀/每周運動30分鐘,死亡風險降低27%!趕緊動起來 汪醫師產文 第9張

  看到這是不是突然也覺得腰頸一陣酸疼?快站起來,活動活動。

心血管疾病症狀/每周運動30分鐘,死亡風險降低27%!趕緊動起來 汪醫師產文 第10張

  參考資料:

  [1]Pedisic, Zeljko, et al. 「Is Running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and Cancer Mortality, and Is the More the Bett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9, doi:10.1136/bjsports-2018-100493.

  [2]Oja, Pekka, et al. 「Health Benefits of Different Sport Disciplines for Adults: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and Intervention Studies with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vol. 49, no. 7, 2015, pp. 434–440., doi:10.1136/bjsports-2014-093885.

  [3]Eime, Rm, et al. 「The Contribution of Sport Participation to Overall Health Enhancing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in Australi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vol. 15, no. 1, 2015, doi:10.1186/s12889-015-2156-9.

  [4]Pahlajani, Dev. 「Dose of Jogging and Long-Term Mortality—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Yearbook of Cardiology 2016, 2016, pp. 218–218., doi:10.5005/jp/books/12834_65.

  [5]「Any Amount of Running Linked to Significantly Lower Risk of Early Death.」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4 Nov. 2019,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11/191104190653.htm.

  [6]Lee, Duck-Chul, et al. 「Leisure-Time Running Reduces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Risk.」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vol. 64, no. 5, 2014, pp. 472–481., doi:10.1016/j.jacc.2014.04.058.

  [7]Worp, Maarten P. Van Der, et al. 「Injuries in Runn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n Risk Factors and Sex Differences.」 Plos One, vol. 10, no. 2, 2015, doi:10.1371/journal.pone.0114937.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本文作者:彥蓉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