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三個兒子24小時輪流陪伴,兒媳們協助老人洗澡、服藥、室內活動……為照顧年過九旬的失能老母親,杭州沈老太太一家人的生活每天都在圍著老人轉,晚上睡覺心里也不踏實。
在浙江,這並不是個例。截至2018年底,我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121.72萬人,占總人口的22.43%。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172.3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5.36%。失能半失能老人已達77萬,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失智老人。
當你老了,如何安享晚年?為破解失能失智老人的養老困局,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失能失智老人照護服務,探索推進康養聯合體建設。隨後,我省在杭州、寧波、溫州、嘉興4地開啟康養體系試點工作。
失能失智老人當前的養老現狀如何?康養體系建設能解決什麼問題?我省各地試點中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又面臨什麼困難?最近,記者前往杭州市西湖區、嘉興市嘉善縣、寧波市海曙區等試點地區展開調查,採訪有關專家及老年群體,試圖探析我省探索康養體系建設的現實意義。
俞兆祥正在讀報,這是浙江醫院康復治療師對老人進行語言康復訓練之一。 黃珍珍 攝
醫院一床難求
失能失智老人如何康養
4年前,一場意外讓西湖區西溪街道的陳水金一家陷入焦慮。
那天,88歲的陳水金出門不慎跌倒,被緊急送往附近三甲醫院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住院1個多月後,老人病情逐漸穩定,醫生建議出院後持續進行康復訓練。考慮到家人不懂康復知識,出院前,老人子女打聽了附近的康復醫院、社區衛生院,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下家」。
「大醫院的床位太緊張了,基本要等上半年,社區沒有康復治療師,養老院她又不願意去,我們只能回家雇個保姆照料。」陳水金的兒子徐先生說。因為與母親同住一個小區,他每天白天會上門照看。但因為錯過了出院後的康復「黃金期」,如今陳水金的身體機能已日漸衰退,還患上了中度失智症、整日躺在床上,吃飯、洗澡都要在旁人協助下進行。
這4年,陳水金再也沒有出過家門,子女也因為照顧她告別了一切社交活動。「還好我家兄弟姐妹多,也都很孝順、願意照顧母親。真不敢想像,獨生子女家庭如果有個失能老人會怎麼樣?可能早就撐不住了!」徐先生直嘆氣。
此前,西溪街道摸底調查顯示,轄區內共有老年人口1.7萬,有康復需求的失能失智老人達1150餘人。而在全省,到去年年底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數量就已超過77萬。除失能老人外,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失智老人們也急需語言、認知等康復訓練。
與康復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康復床位相當緊張。
「按每張康復床位每年周轉6個病人左右測算,目前全省康復床位能滿足的人群不到10萬人。」省人民醫院康復科主任、省康復醫學質量控制中心葉祥明告訴記者,目前我省專業康復機構一共有115家,主要以綜合性醫院為主,其中公立醫院擁有康復床位5147張,民營醫院有9001張。這些床位,面向的不僅是老年群體,還包括中青年、兒童群體。
「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風或骨折的老年患者長期在醫院住院養老不現實,也不利於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葉祥明說,目前我省正在推行三級康復體系,重症、急性等患者由省級綜合性醫院收治,康復到一定程度後病人要轉到二級康復機構——康復專科醫院或縣市級醫院,最終讓患者回到社區或家中康養。
失能失智老人迫切需要的康復需求,同樣拷問著我省養老體系的建設。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陳建義介紹說,目前我省居家養老的比例高達98.5%,在占比僅1.5%機構養老中,養老機構存在著同質化現象,專業照護服務不足,尤其是康復服務沒有引起重視。
「今後,人口老齡化形勢會更加嚴峻,高齡化加劇也會導致失能風險越來越高,加快康養體系建設具有現實需求。」陳建義說,只有通過專業的康復訓練,讓有失能風險的老年人不失能,讓失能老人坐起來、站起來,才能真正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的負擔。
在西溪街道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浙江大學心理系志願者正在對老人們進行睡眠障礙康復治療。 黃珍珍 攝
康養資源共享
足不出戶享受專業服務
改變悄然來臨。今年8月底,88歲的俞兆祥老人嘗到了西湖區康養體系建設的「頭口水」——通過康復治療師每周上門治療,因腦梗喪失語言能力的他慢慢學會「開口說話」了。
前不久,記者跟隨浙江醫院的兩名康復治療師來到西溪街道文錦社區。一進門,中風偏癱後臥床多年的俞兆祥在康復治療師全俊的幫助下起身,坐在了旁邊的藤椅上。全俊對面坐著,拿出一套識字、識圖的卡片。一旁的同事拿起手機計時,康復訓練正式開始。
「這是什麼?」全俊拿起一張卡片問道。
「電風扇。」老人快速答道。
「圖片上是誰,她在做什麼?」全俊繼續問。
「小姑娘……在掃地。」老人的回答稍微有些吃力。
「很好,但你現在只能一次說三個字,我們試著把這句話連起來說說看。」全俊看著老人,鼓勵道。
「小姑娘……小姑娘在掃地。」……
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康復訓練,看似簡單。但一問一答,都需要康復治療師一遍遍耐心糾正、鼓勵。期間,還要不停引導老人通過手抓卡片、傳遞卡片的方式做肢體康復治療。
「腦梗後三個月是康復的黃金時期,這段時間如果能做好語言康復,基本能恢復言語功能。俞伯伯同時患有失智症,康復治療對失智症也有一定的延緩作用。」離開前,全俊反復叮囑俞兆祥家人繼續通過識圖、讀報等方式持續輔助老人進行康復訓練。
「試點期間,我們根據西湖區轄區內現有的綜合性醫院優勢,以浙江醫院為依托打造‘醫院—社區—居家/養老機構’康養聯合體。」 西湖區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俞芹告訴記者,西湖區希望通過個案試點進一步厘清康養體系中大型綜合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養老機構各自的職責和銜接模式,形成分層分類康養服務的格局。
記者看到,在西溪街道為俞兆祥制定的居家康養方案中,各類康養職責已十分明晰:每周由浙江醫院康復治療師提供上門康復治療、社區衛生院醫生上門進行針灸、推拿及用藥指導、醫療護理等服務,後期還將對老人住處進行適老化環境改造、安裝室內及廁所扶手預防老人跌倒。目前,西溪街道俞兆祥、陳水金等5名重度失能老人已經開始接受第一輪上門康養服務,試點成功後將逐步擴大至整個西湖區。
借助康養體系試點契機,寧波市海曙區依托轄區內唯一一家擁有專業康復資源的公辦養老機構——廣安養怡院,與老城區望春街道籌備共建康養聯合體;溫州鹿城、甌海等地,利用鎮街養老服務中心經營商的資源優勢,分別與周邊民辦醫院、護理站、衛生服務中心、專業養老服務組織共建康養聯合體推進試點工作;嘉興嘉善將康復輔具租賃納入長期護理保險范疇,並設立輔具租賃服務中心,推出護理床、電動輪椅等康復輔具租賃項目,以滿足失能老人的多種康復需求。
各試點地區通過康養資源的共享,讓失能失智老人足不出戶享受推拿理療、康復護理、醫療康復咨詢的夢想,逐步成為現實。
海曙區廣安養怡院的康復治療師正給失能老人進行康復治療。 海曙區廣安養怡院供圖
人才、費用難題
相關政策需進一步完善
「誰來服務?誰來買單?」採訪中,康養專家及養老服務行業從業人員反復提出的兩個問題,正是當前康養體系建設中普遍遇到的難題。
「康復治療要求很高,非專業人士如果沒有完全掌握好康復治療手法,可能會耽誤病患恢復,甚至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但目前我省康復人才缺口很大,完全依靠康復治療師上門服務不現實。」葉祥明分析道,發達國家每10萬人擁有康復治療師60人,而省康復醫學質量控制中心數據顯示,目前全省正式註冊的康復醫師僅593人,臨床醫師從事康復的有1023人,康復治療師有2096人。
「花錢也招不到人!康復治療師多數集中在醫院,願意來養老機構的很少。」採訪時,嘉興一家公建民營養老院院長向記者吐露煩惱。該機構今年開辟了失智專區,7000元左右一個月的薪資招聘掛了幾個月,目前仍無康復師前來應聘;為緩解康復人才緊缺的現狀,眼下在西湖區,浙江醫院康復治療師正在對西溪街道社區醫護人員、養老機構護理員和居家康養照料人員進行康復課程培訓,希望這些「學員」通過專業培訓,未來可接替康復治療師開展康復服務。
寧波一家民營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認為,對於小型養老機構來說,單獨配備康復治療師不現實,「成本太高」。為了節省人力成本,該機構與鄰近街道養老機構共用一位康復治療師。「涉及到康復治療的醫保報銷問題,基本上還是問的多,真正願意購買康復服務的少。」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省內康復治療可用醫保報銷180天,一些老人出院回家再進入養老機構時,已經過了醫保期,進行康復治療需全程自費。如該機構的偏癱肢體康復訓練,每次收費60元,雖然單次收費不貴,但日積月累對於老人及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專業康養人才缺口大、支付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是當前康養產業發展不夠快的主要原因。」有專家提出,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成熟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行業準入、服務提供、支付體系等方面的明確標準值得借鑒。
2000年,日本借鑒德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結合自身國情,正式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護理保險主要覆蓋65歲以上老年人和40歲至64歲之間患有特定疾病的失能人群,籌資由政府和個人共同承擔。認定護理等級後,參保人只需支付10%的費用,就可享受由專業護理機構醫護人員提供的包括上門康復、康復器械使用等康復需求在內的護理服務。
在大陸,長期護理保險尚屬新生事物。2016年,我省嘉善、桐廬率先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目前我省不少地區也正在推廣試行。記者調查發現,各地長期護理保險覆蓋面差異較大,如嘉善是全民參與保險,而有的地區參保對象僅限定在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城鄉居民。此外,從事長期護理專業服務人員數量少、年齡偏大、專業康復技能缺乏等現象,在農村地區也較為明顯。
「通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我省的進一步推行,今後有望逐步將專業康養服務納入保障范疇,建立起社會保險、財政補貼和個人合理分擔相結合的老年康養服務費用保障政策。」業內人士建議,各地也可聯合本地專業的醫療機構、養老機構或專業院校,培育一批從事上門長期護理服務的專業人才,實行與技能等級掛鉤的薪水激勵制度。
【浙江新聞+】
數讀 康養建設
記者手記
關愛老人從「心」開始
能夠健康快樂、有尊嚴地安度晚年,是每一位老人的願望。採訪中,我們見到的失能失智老人現狀,有喜有憂。
上門康養服務,讓失能失智老人重獲希望,也為家屬減輕了壓力。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在居家養老中,由於缺乏專業的康復護理,一些老人身體狀況堪憂。他們有的整日癱瘓在床、生活靠保姆或家人照料,有的依賴輔助器在室內緩緩挪步、好幾年沒出過家門。他們袒露自己內心充滿矛盾:渴望能坐起來、站起來,又怕給子女添麻煩、浪費錢。
失能失智老人的康養,需要政府、社會與家庭共同努力。政府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需進一步瞄準這類「剛需」群體,完善失能失智老人的康復照護標準,加快培育專業康養;人才,建立合理的支付保障體系。社會養老機構可以抓住「銀色挑戰」中蘊藏的機遇,通過開辦失能失智老人照護專區,利用機構護理員上門提供專業服務,滿足不同老年群體需求;家屬在照料生活的同時,也應該關注老人的康復需求、給予其心理慰藉,改變以往的養老消費觀念、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在老齡化社會,誰都無法獨善其身。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心明天的自己。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