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藥物治療/很多腦中風,都是頸動脈斑塊引起的,尤其是這三類人高發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說起中風,大家並不陌生。但你可能不知道,中風分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臨床上遇到的中風,大約80%都是缺血性中風。

  早在1905年,奧地利醫學專家Chiari就發現,頸動脈分叉處的潰瘍性斑塊和缺血性腦中風之間有密切的關係。

  隨著醫學的發展,這一種關係被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斑塊、頸動脈潰瘍和腦卒中(腦中風)有相關性。

  那麼,好好的頸動脈為什麼會產生斑塊,進而發生狹窄和堵塞呢?

腦中風藥物治療/很多腦中風,都是頸動脈斑塊引起的,尤其是這三類人高發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這些原因可引起頸動脈斑塊

  我們頸動脈是供應大腦的血管之一,它的內膜就好比一張光滑的玻璃,這上面不太容易沉積。就好像說我們在玻璃上面寫毛筆字,不太容易寫上去。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玻璃打磨成一張毛玻璃,也就是用砂紙把它打磨一下,這樣就容易寫上字了。

  對於頸動脈而言,吸煙、酗酒、飲食不健康等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可能就是起到了這張砂紙的作用,它導致動脈內皮的不光滑,引起脂質的沉積,然後一層一層逐漸地增厚。

  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現狹窄和堵塞,如果再不及時干預,就可能發生腦中風了。

腦中風藥物治療/很多腦中風,都是頸動脈斑塊引起的,尤其是這三類人高發 汪醫師產文 第2張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年齡!

  血液常年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動,時間越久,血液里的一些脂質成分,就會緩慢地沉積在血管壁上,使管腔變小。可以說,每個人都會長斑塊,而且斑塊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加重。

  頸動脈狹窄的易發人群

  除了年齡增長外,還有下面這些人群,發生頸動脈狹窄的風險也更高!

  1、有動脈硬化的人群

  動脈硬化容易發生在頸動脈分叉這個部位。

  2、有家族史的人群

  比如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家族史的人。

  3、有大動脈炎的人群

  「多發性大動脈炎」是一個大血管的炎症反應引起的小血管閉塞。它好發於年輕的女性,大約從10歲到18歲之間是一個高發的年齡階段。

腦中風藥物治療/很多腦中風,都是頸動脈斑塊引起的,尤其是這三類人高發 汪醫師產文 第3張

  4、其他

  比如一些免疫系統疾病也可以引起頸動脈狹窄;頸部外傷,頸動脈損傷了,造成了頸動脈的狹窄、閉塞,引起了中風。等等。

  頸動脈狹窄會有什麼症狀表現?

  頸動脈主要供應雙側的大腦半球,如果頸動脈狹窄造成血流供應不足,主要是引起視覺、聽覺、運動、感受等功能的變化,比方說記憶力減退、視力下降、黑蒙、一側肢體的無力、語言含糊、流口水、突然摔倒等等,這些都可能是頸動脈狹窄的一些早期表現。

  頸動脈狹窄了,如果有症狀表現出來,可能更容易引起你的重視,也能早點採取措施預防中風。

  但好多頸動脈狹窄早期是沒有症狀的,也就是說中風早期沒有症狀。多數都是通過一些檢查發現的,因此我們平時要注意,尤其是60歲以上的人,要積極地參加體檢。

  有調查顯示,大陸40歲以上的人動脈斑塊檢出率是40%,60歲以上的人動脈斑塊檢出率是90%。

  如果,你也到了這個年紀左右,建議可以去做個血管的超聲,做一個初步的檢查。

  對於已經查出頸動脈有斑塊的人,該怎麼做才能預防腦中風呢?

  本期BTV養生堂頭條專欄特邀,上海海軍軍醫大學(原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趙志青,跟你聊聊頸動脈斑塊的問題。

腦中風藥物治療/很多腦中風,都是頸動脈斑塊引起的,尤其是這三類人高發 汪醫師產文 第4張

  中風防勝於治

  不少人都知道中風的可怕。

  情況輕一點的,手腳不能使力,說話不利索了,工作、生活受到影響;情況重的,可能就癱瘓在床上,需要別人整天照顧,還要面對死亡威脅。

  可想而知,這之中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有多大。

  因此,掌握科學、有效的預防腦中風的知識,應該是每個現代人的基本能力,至少每個有腦中風高危風險的人必須要懂。

  既然已經查出頸動脈斑塊這個導致中風的危險因素,我們就要學會如何掌控它,不讓中風這件「倒霉事」落在自己身上。

  作為一名26年臨床經驗的血管外科教授,我的使命就是用最安全、最有效、最低傷害的方法,處理、治療動靜脈血管所產生的相關疾病,恢復器官的正常血流供應。

  當然,預防腦中風是有成本的,每個人的精力、關注點都是有限的,有成本就有效率問題,怎樣提升預防腦中風的效率,是我講頸動脈斑塊這門課的重點所在。

  我是趙志青醫生,期待與你在我的《頸動脈有斑塊,怎麼做?》指導課中相見!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