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早上起來手突然系不上扣子,也擰不開瓶蓋,需要活動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這種現象被稱為「晨僵」。這種僵硬如果在休息或者停止活動後出現,或持續時間超過60分鐘,就應當警惕類風濕關節炎。
…
「類風濕關節炎作為一種常見的以慢性破壞性關節病變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以進行性及侵蝕性的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同時可伴有皮下結節,肺臟、心臟、眼部受累等關節外表現,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發病率為0.33%左右,目前青島市類風濕關節炎患病人群近3萬人。
」專家介紹,類風濕關節炎是慢性病,治療需打持久戰。早發現、早診斷、規范達標治療是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關鍵。類風濕性關節炎並非不可醫治,隨著生物技術迅猛發展,生物制劑靶向精準治療成為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新的里程碑,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應用可以有效改善疾病預後。
冬季成關節炎高發季節
對於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人來說,冬季是「最難熬」的季節,寒冷刺激會使原本穩定的病情加重,令不少人的關節疼痛不已。類風濕關節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發病高峰期在30到50歲。而且女性比男性多發,更年期女性發病率高,男女之比約為1:3。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闡明。目前認為,其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心環節是患者自身的免疫反應,此外還包括遺傳的易感基因、某些感染因素的參與,內分泌激素平衡失調,還有環境因素等。譬如吸煙是危害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常見環境風險因素之一,而寒冷的天氣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見誘發因素。
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有哪些臨床症狀呢?類風濕關節炎侵犯的關節多為有滑膜組織的可動關節,全身多個關節都可累及。
最常被侵犯的關節為手關節,如腕、掌指及近端指間關節,還有雙膝、雙足關節。關節外表現還可能出現類風濕結節,皮膚血管炎,並伴有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受累、眼部表現,活動期可出現低熱、貧血等症狀。
類風濕關節炎可表現為:晨僵,即關節長期不運動後出現活動障礙、僵直;關節腫脹,主要是對稱性關節痛及壓痛;關節畸形;還有關節功能障礙:類風濕結節是類風濕疾病中最典型的皮膚表現,有20%到30%患者有此體征。其病變特征為皮下結節,呈橢圓形或半球形,質地較硬,無觸痛,多數可移動,少數因與皮下組織黏連不能移動。
全身多臟器都可能「示警」
患有類風濕關節炎,還可能同時存在肺、心臟和胃腸道等問題。
呼吸系統表現:影像學檢查發現,大部分約70%患者可有肺間質性病變,如肺間質纖維化,間質性肺炎以及肺動脈高壓,臨床表現為幹咳、活動後氣短,呼吸困難,往往通過高分辨CT檢查才發現。肺中可發現孤立或多發結節,約20%的患者還可能出現胸膜炎症狀,只有輕微疼痛。
循環系統表現:部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有心包積液,但無臨床症狀,類風濕關節炎還可發生非特異性心瓣膜炎,造成瓣膜病變,主要是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消化系統表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伴有胃腸道症狀,如上腹部不適、食欲減退、惡心等。這可能是因為患者同時有血管炎病變,損傷胃腸道組織,少數患者可發生缺血性腸炎或引起胃腸道運動功能障礙。也可能是因服用藥物而出現不良反應,其中最常見的是因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而引起胃腸道副作用,除了上腹部不適外,嚴重者可並發潰瘍病和上消化道出血。類風濕關節炎合併乾燥綜合征時會出現角結膜乾燥,還可出現鞏膜炎,但發生率較低。
血液系統表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常伴有貧血,還表現為血小板增高,但隨著類風濕關節炎緩解,血液系統的表現也會相應好轉。少數患者可出現脾大或白細胞減少,如兩者同時出現,則稱為Felty綜合征,需積極治療原發病。
神經系統表現:外周神經病變,出現感覺異常伴有遠端肌無力、肌萎縮。還可能是血管炎引起的多發性單神經炎,表現為受損神經支配區感覺過敏和運動異常。
引起關節痛的不僅是類風濕
「很多患者認為,只要關節痛就是類風濕關節炎,其實很多疾病可引起關節痛。 」專家說,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就是以四肢小關節腫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如果僅僅只做類風濕因子檢查,結果也可以是陽性,較易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臨床上這樣被誤診的患者屢見不鮮。「若是年輕的女患者出現以關節症狀為主要特征的疾病,我們會做必要的實驗室檢查,以確定其屬於哪種疾病。 」專家說。
若是中老年的患者以關節症狀首發,又伴有口幹、眼幹症狀,雖然該病也可以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但可能是乾燥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也可能導致關節痛,其多見於男性青壯年,以非對稱的下肢大關節炎為主,小關節很少受累。往往有家族史。 」專家說。
導致關節痛的還可能是骨性關節炎,該病多發於50歲以上的患者,年齡越大發病越多,女性患者居多,是一種軟骨退行性改變,多發於負重關節如膝、髖等。 「骨關節炎患者也有晨僵,持續時間比類風濕關節炎短,很多患者都自以為是類風濕關節炎,誤診誤治的比較多。 」專家說。
「類風濕關節炎易復發、病程長、關節受損不可逆為主要臨床表現,具有高致畸、高致殘性。」專家說,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類風濕關節炎的致殘率高達七成。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導致女性肢體殘疾第一位的疾病就是類風濕關節炎,作為進展性終身疾病,很多患者由於治療不及時喪失了勞力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有很多患者把類風濕關節炎認為是「不死的癌症」,所以抱著悲觀的態度認為反正治不好,索性不治了,自己就到藥店隨便買點止痛藥吃上,止痛就算了,有時還隨意加大劑量,這是非常錯誤的。很多止痛藥雖可以暫時緩解關節痛和腫,但治標不治本,不能阻止關節破壞及變形。「目前的現狀是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率低,到醫院的就診率低、治療率低,科學規范的治療是分層治療,根據病情的不同時期用不同的藥。 」專家說。
特別提醒
切忌聽信「偏方根治」
延誤治療
「目前一部分進展型類風濕關節炎確實難以根治,但科學規范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切忌不要聽信偏方根治延誤了治療。」專家說,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調早期治療,即早期應用慢作用抗風濕藥物可以延緩骨破壞,此外強調聯合用藥。適當的休息、理療、體療、外用藥、正確的關節活動和肌肉鍛煉等對於緩解症狀、改善關節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育齡期女性可以懷孕嗎?疾病會不會影響到胎兒?類風濕關節炎本身也不會影響胎兒發育,類風濕關節炎的育齡期女性病情穩定停用某些影響懷孕的藥物後可以懷孕不會影響到胎兒,大多數病人懷孕後病情反而好轉,而分娩1到3個月後常有病情加重,可能是因為孕激素與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相幹。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很多藥物對生育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患者準備孕育下一代,醫生要及時調整治療藥物,既保證關節炎的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又不讓治療影響到懷孕。
要在正規醫院醫生的指導下按照療程服藥,定期檢查,檢測藥物安全避免不良反應。不要輕信所謂的祖傳秘方偏方,不僅花了冤枉錢,還耽誤了疾病的治療。
健康貼士
預防類風濕從增強體質做起
「類風濕性關節炎尚未找到確切的發病原因,因此,預防起來難度較大。不過,加強自身的免疫抵抗能力,注意科學的生活習慣,是預防各種疾病的良方。」專家說,首先要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能堅持體育鍛煉的人,抗病能力就強,很少患病,抗禦風寒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其次,要避免受風、受潮、受寒。大部分患者發病前或疾病復發前都有受涼、受潮等病史,因此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不要貪涼、冷氣機不能直吹、秋冬季節要防止受風寒侵襲,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注意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過於疲勞,人的免疫力也會隨之下降,容易引發一些疾病。
保持精神愉快,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精神活動狀態有密切的關係。要善於節制不良情緒,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心胸開闊,生活愉快,進而使身體健康,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預防和控制感染,實驗研究表明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可能是誘發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因素之一,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早起系不上扣子 當心類風濕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