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盡管接受了抗抑鬱藥物的治療,但五分之一的抑鬱症患者仍有自殺念頭。iPSYCH的一項新研究證明了這一點。這些結果可以用來檢查是否可以為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抗抑鬱藥主要用於治療中度到重度抑鬱症。丹麥國家研究項目iPSYCH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即使接受抗抑鬱藥治療,仍有20%的抑鬱症患者有自殺念頭。
研究人員研究了811名患有中度至重度抑鬱症的患者,他們在12周的時間里接受了兩種不同的抗抑鬱藥物治療。每周測量一次自殺念頭的程度。
「自殺念頭是抑鬱症患者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來自丹麥首都地區的Trine Madsen博士解釋道,他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我們根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產生的自殺念頭,將他們分為五類。」
略多於一半的患者在12周的治療期間沒有或只有少量的自殺念頭;而四分之一的患者在研究開始時有自殺念頭,但幾周後對藥物的反應良好。剩下的20%的患者可以進一步分類,在整個研究中,10%的患者有更高水平的自殺念頭,另有10%的患者在自殺意念的高低之間發生了轉變。
研究結果剛剛發表在《臨床精神病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上。
「令人驚訝的是,這麼多的抑鬱症患者在這麼長的時間里經歷過自殺念頭。我們還發現,以前的自殺企圖和抑鬱症的嚴重程度與更高水平的自殺念頭和這些想法的持續性有關。」奧爾胡斯大學和奧爾胡斯大學醫院精神病學的醫學博士Ole Kohler-Forsberg解釋說,「這些結果可以為那些藥物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研究人員指出,未來的研究應該調查患者自殺念頭的時間是否會比目前研究的12周還要長。一些研究表明,有精神障礙的人可能會有多年的自殺想法。此外,對於那些在最初幾周內對藥物沒有反應的患者,是否應該進行更多的強化治療,包括增加藥理學和/或心理治療,以取得更好的反應,也應該進行研究。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