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診所推薦/糖尿病前期,是吃藥集結號,還是健康警示燈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咱們設想一下,如果掛個專家號,大夫看完檢測報告後說,這情況,屬於糖尿病前期。您會怎麼想?遇到脾氣不好的,可能會覺得,這不是廢話嗎?都吃五谷雜糧,誰能保證不生病?沒病的時候,哪個人不是處在疾病的前期呢?花幾百塊錢,聊幾分鐘,難道就是要被告知,未來可能要生病?這不算杠精,其實,學術界,對糖尿病前期也充滿爭議。咱們現在就來看其中的緣由。

台中診所推薦/糖尿病前期,是吃藥集結號,還是健康警示燈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咱們先看概念的由來。糖尿病前期,是指糖調節已經受損,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和糖耐量受損IGT,IGT則指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後血糖水平介於正常人與糖尿病患者之間的代謝狀態。糖尿病前期的概念,最早是在2001年時,由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提出的,將血糖輕度升高但又不足以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狀況,稱為糖尿病前期。這個定義的內涵,隨後經歷過7次調整,在最近的2019年,ADA甚至提出,建議考慮使用控制體重的藥物治療糖尿病前期。

台中診所推薦/糖尿病前期,是吃藥集結號,還是健康警示燈 汪醫師產文 第2張

  糖尿病前期,在學術範圍內,目前有2個針鋒相對的觀點。1種觀點認為,糖尿病前期概念的提出,能夠引起公眾對糖尿病的關注,因為,這是重要的預防關口;另1種觀點則認為,糖尿病前期誇大了患者人群,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更像是概念炒作。雙方在論戰的時候,都會拿出相關的研究數據,場面往往會很熱鬧。

台中診所推薦/糖尿病前期,是吃藥集結號,還是健康警示燈 汪醫師產文 第3張

  提倡使用糖尿病前期概念的學者說,有研究發現,IGT及高水平IFG人群,具有更高的糖尿病發生率及發病風險,此外,對IGT診斷的糖尿病前期人群,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在3到6年內,可以將糖尿病發病率降低50%。其中的機理可能是,高胰島素需要是糖尿病的病因。

台中診所推薦/糖尿病前期,是吃藥集結號,還是健康警示燈 汪醫師產文 第4張

  反對使用糖尿病前期概念的學者則認為,僅有IGT具有實際預測意義,恰恰說明,所謂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被誇大了。因為,無論是IGT,還是IFG,都是數字性概念,這類疾病的診斷切點,是患者是否出現糖尿病並發症,其中最主要的是視網膜病變等微血管並發症。當空腹血糖達到或超過7mmol/L時,糖尿病並發症的風險明顯增加,因此,7mmol/L就是糖尿病的診斷切點。空腹和餐後血糖,都代表著糖代謝的狀態,有正常、糖尿病、單純空腹血糖異常、單純糖耐量異常等幾種狀態。糖耐量異常,實際上,代表的是單純的餐後血糖升高,但是沒有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單純空腹血糖異常,只代表空腹血糖超出正常範圍,但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

台中診所推薦/糖尿病前期,是吃藥集結號,還是健康警示燈 汪醫師產文 第5張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公布的ADA最新指南中,糖尿病前期的診斷範圍再次擴大,IFG空腹血糖在5.6至6.9mmol/L之間,或IGT中的餐後2小時血糖在7.8至11.1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在5.7%到6.4%範圍內。如果按這個標準來推算,咱們同胞中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就會高達50%以上,您說這算不算誇張呢?

台中診所推薦/糖尿病前期,是吃藥集結號,還是健康警示燈 汪醫師產文 第6張

  普通群眾,無法分辨學術爭論的背景,咱們只需要弄清楚1點,糖尿病前期是不是需要吃藥?對這個問題,有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前期人群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礎上,聯合使用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干預,可以顯著降低糖尿病發病率,但是,單獨使用藥物,並不能達到生活方式干預的效果,而且,藥物主要降低餐後血糖,對於空腹血糖影響不大。因此,如果被熱情的大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重點是改變生活方式,而不是急著四處找藥吃。生活方式干預的要點是積極進行身體活動;飲食方面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保持愉快心情,減少心理壓力;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並注意監測血脂水平。簡單總結就是,管住嘴,邁開腿,不要給自己增加額外的精神負擔。糖尿病的確是嚴重影響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病,但是,只要早期發現,並控制血糖水平和並發症,是可以淡定地面對的。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健康早班車# #清雲計劃#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