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腸道菌群結構雜亂導致胰島素抵抗,並最終進展為2型糖尿病,這個事實已經被一眾科學家證實了。理論已經闡述清楚,接下來則尋找到最優化的解決方案,造福廣大糖友。
這裡有兩個問題:
1, 究竟哪些菌群是恢復腸道菌群穩態的關鍵?
2, 什麼是最佳的腸道菌群調整方式
只有找到這些使腸道菌群穩定,或者使腸道菌群破壞的關鍵的微生物或者微生物群體,我們才能像導彈精確打擊一樣進一步找到方法學來幫助恢復菌群生態,恢復血糖平衡。可是腸道中微生物有上千種,數量達到了10的14次方這樣的天文數字,更要命的是不同人、不同地區、年齡、生理狀態的菌群都不一樣,想要抽絲剝繭,找到元兇,無異於大海撈針,更讓一群輝煌閃閃的科學家們耗費了十年光陰才慢慢地找到一些辦法,一探究竟。
如果航海一樣,在這浩瀚的菌群中想找到你想要的目標,就需要先要有工具方法和基本的參考坐標。與菌群研究而言,分析與糖尿病表型關聯的菌群的方法就是航海中的GPS;正常人的菌群譜以及正常人與糖尿病人的異同就是航海圖和水文資料。
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提到了,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測定出樣品中的微生物已經不再是難事。早在2010年時,Larsen等人開始研究健康人與糖尿病人腸道菌群的不同。但是,因為區域、飲食等等因素影響,僅管各地的科學家都在研究,研究結果也有少許共性,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幾乎無法取得一致。導致胰島素抵抗的罪魁禍首也是若隱若現,但卻捉摸不到。單純的基於現象比較然後歸納總結,被證明並不能發現疾病與菌群的內在聯繫。
所幸趙立平教授的幾項工作為後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首先,在2013年,趙立平教授提出了微生物組關聯分析框架MWAS,第一次把病症、一些身體表現等與微生物組等數據結合起來,不做任何假設地分析整個微生物組的結構變化,用於鑒定與疾病等相幹的微生物物種、基因或者代謝物質。經過不斷完善,趙教授提出的MWAS已經成為探尋微生物物種與病症的通用基礎工具。這為後來他發與2糖密切聯繫的15株菌奠定了方法學基礎。
2,在2015年,趙立平老師聯合江南大學陳衛教授以及內蒙古農大張和平教授一起,歷時三年,采集了中國從南到北7個民族數的數百份健康的年青人的腸道樣品,總結分析,發現如下圖所示:健康人群僅管因為地區和民族差異巨大,但是卻有9個屬的微生物為所有人所共有。因此,基於這項研究首次提出了「腸道菌群的功能核心類群」。這個類群對於維持人類健康是必須的;同時這項研究為腸道菌群與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健康菌群的參考標準。
…
有了方法,有了參考依據。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個按圖索驥的過程。於是很多科學家有了更進一步的發現,各種微生物與疾病的內在聯繫。當然,最終出面來一錘定音的還是趙立平教授,基於他自己提出的MWAS,輔以更為深刻的生態學認知,2018年3月他和他團隊第一次比較全面地找到15株短鏈脂肪酸產生菌(如下圖),他們是恢復菌群生態的關鍵,能夠有效地通過短鏈脂肪酸降低炎症,幫助血糖的恢復。
…
就此,歷經十餘年,我們真正地知道了糖尿病是哪些微生物的缺失導致了問題。也許不同的地區會存在一定的異同,但是遁著相同的方法,也能查漏補缺。也因此我們回答了第一個問題。
既然已經明白了是缺少了他們15個,接下來就是第二個問題,用什麼方法來調整腸道菌群,找回失去的它們。目前而言我們有不少辦法:
1,最簡單樸素的辦法,就是缺什麼補什麼。缺少什麼菌,就直接服用什麼菌。
2,糞菌移植,用明確有這些菌的健康人的糞菌替換掉糖尿病人腸道中的原有微生物。
3,營養調控,使用有利於這些微生物存活和生長的飲食營養方案,得這些微生物在腸道中逐步定殖存活。
4,其它藥物干預,阻斷或者增強某個或者某些代謝路徑,幫助調節菌群,使得我們需要的微生物或者他們的代謝產物能因素增加。
這些方法都有既往的研究,也都有各自成功的經驗,以及應用的受限的地方。基於2型糖尿病的現實,以及目前菌群研究的深入情況程度,究竟什麼方法更適合2型糖尿病的患者呢?請期待2型糖尿病與腸道菌群(五)——糖尿病人如何調整腸道菌群。
無炎生物專註於以腸道菌群為靶點的2型糖尿病/肥胖(BMI28以上)人群的精準個性化飲食干預,聯繫我們,加wuyanbiotech.
>2型糖尿病與腸道微生物(四)-腸道菌群確實能幫助降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