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1張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2張

當代人的狠,好像都用在了自己身上。

白天上班一坐就是八九個小時,晚上加著班喝著奶茶,打著遊戲吃著燒烤,不知不覺就到了凌晨……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3張

對自己有多狠,才會明知道這樣是在消耗健康,還一直做?

本期,《生命時報》(微信內搜尋「LT0385」即可關注)帶大家看看你平時對自己有多「狠」,希望看完以後,你能對自己溫柔、再溫柔一點。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4張

←左滑查看真相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5張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6張

夜間進食太晚會導致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甚至增加癌症發病風險。

學會對自己溫柔

如果確實想吃夜宵把握好幾個原則:

1.推薦牛奶、酸奶、粥、熱湯面、疙瘩湯等食物。

2.不要吃高脂肪、高油、過鹹及易產氣的食物,如烤肉、麻辣小龍蝦、土豆等。

3.宵夜與睡眠應相隔至少2~3小時,盡量在晚上9點前吃。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4張

←左滑查看真相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8張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9張

熬夜易造成肥胖、抵抗力降低,影響腸胃、肝臟等正常工作,還會增加患癌風險。

學會對自己溫柔

1.睡前避免劇烈運動,不要看恐怖片、玩遊戲,以免太興奮推遲睡眠時間,影響睡眠質量。

2.如習慣晚睡,建議每天都比前一天早5分鐘上床,逐漸改掉拖延、晚睡習慣。若前一天睡太晚,第二天中午可以適當小憩15~30分鐘。

3.睡眠質量不好、年齡超過40歲、身體超重(BMI指數超過28)、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胃病等的人,最好不要熬夜。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4張

←左滑查看真相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11張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6張

膝關節缺少豐富肌肉和脂肪組織保護,長時間受寒,易引起膝關節炎症或膝關節滑膜炎。

學會對自己溫柔

1.若最低氣溫低於10℃就該穿秋褲,隨著溫度降低,秋褲也應當增厚。

2.關節炎患者、老人及久坐的上班族,膝蓋更易受涼。建議加個護膝。

3.熱敷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用熱水袋敷於膝蓋上,每次20~30分鐘,每日1~3次。患有急性炎症、血栓性靜脈炎、外周血管疾病、局部皮膚外傷的人,不宜熱敷。

4.經常久坐或末梢循環不好的人,每天可以用熱水泡腳15分鐘。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13張

←左滑查看真相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14張

1.《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畜禽肉每日攝入量為40~75克,建議增加魚肉攝入。

2.葷素搭配可保證微量營養素攝入,有助於控制餐後血糖。

3.粗細搭配能增加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等營養攝入,並有利於降低餐後血糖。

4.點餐、做飯時盡量選擇小份量,做到食物多樣化。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4張

←左滑查看真相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16張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6張

黑暗中近距離看手機,眼部肌肉緊張會造成眼壓升高,可能誘發青光眼,還會造成眼表或黃斑損傷。

學會對自己溫柔

1.連續使用手機最好不超過1小時。

2.長時間連續用手機後,盡量閉眼休息;可洗淨手,適當做些眼部按摩。

3.吃飯及上廁所時盡量不看手機。

4.關燈上床後,盡量不再看手機。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4張

←左滑查看真相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19張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6張

人體長期處於不良姿勢,會導致脊椎受力不均,出現駝背、骨盆傾斜、椎間盤突出、脊柱側彎等問題,還會導致心肺功能障礙,影響正常呼吸。

學會對自己溫柔

1.正確坐姿:軀幹挺直,兩肩呈水平狀,軀幹與大腿垂直,兩小腿與地面垂直或向前伸,兩足平放地面。

2.推薦幾個矯正運動:

頸部肌肉抗阻訓練:雙手十指交叉,放在腦後,雙手向前拉,頭部向後對抗。8~10秒後放鬆。左手掌抵住頭部左側,向右推,頭部向左側手掌用力,8~10秒後放鬆,右側反之。每組10次,早晚各一組。

腰椎五點支撐:仰臥位雙膝屈曲,以足跟、雙肘、頭部為支點,抬起骨盆,盡量把腹部與膝關節抬平,使軀體和大腿成一條直線,堅持8~10秒後緩緩放下,每組10次,每天兩組。

靠牆站立:身體靠牆直立,將腳跟、小腿肚、臀部、肩胛骨、後腦勺貼在牆壁上,每天5分鐘。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4張

←左滑查看真相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22張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6張

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布研究顯示,全球超14億的成年人缺乏運動,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癡呆症和癌症的風險更高。

學會對自己溫柔

碎片時間也可運動:

1.開合跳:跳起時,雙腿向外,手臂伸展打開,呈「大」字型;合併雙腿時,雙手在頭頂拍合,呈「1」字型。前腳掌要先著地,減少對膝關節的衝擊。

2.高抬腿跳:保持上半身挺直,兩腿交替抬高至水平。

3.交叉跳蹲:以邁左腿伸右臂、邁右腿伸左臂的方式,向上發力跳起,雙臂隨腿部動作前後擺動。

4.登山跑:雙手支撐平面,上半身基本保持不動,腿部交替踩踏,腹部、大腿保持緊張狀態。

×××

太多人高估了身體的承受極限,覺得還可以對它再「狠」點兒,殊不知,每一次加碼,都是在加快生命的倒計時。

溫柔才是對身體最好的滋養。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都學會把溫柔留給自己。▲

狠人評比委員

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河南省營養學會理事長 張丁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關節三科主任 陳衛衡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范志紅

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師 王方永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 張一民

本期編輯:鄧玉 美術設計:龍雅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24張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科普

(上下滑動查看)

「免洗洗手液」能殺死病毒嗎?專家:這4種可能無效

多國效仿中國「封城」,一文說清「封鎖」為何能控疫情

宅出來的身體「時差」,是時候學一套「生物鐘調整法」了

中醫藥抗疫有一套!專家揭秘「三藥三方」到底牛在哪?

疫情期間有這5種表現的人,你體內的維生素D「餘額」不足了

無意識「摸臉」增加染病毒風險!你可能每4分鐘就摸一次……

感染科專家N條「復工」建議:讓病毒不復燃,疫情不反彈

事關14億人安危!中國怎樣守住境外輸入這條紅線?

日本節目實測:這里是辦公室最「臟」的地方,馬桶圈反而最乾淨

為什麼洗手一定要用肥皂洗20秒以上?看過這個實驗就明白了

【疫問醫答】新冠肺炎患者會留下「後遺症」嗎?

災難是最好的「教科書」:保護動物也是人類的一種自保

【疫問醫答】「身體素質過硬」的運動員,為什麼頻頻感染新冠病毒?

這場疫情「教會」我們的9件事,事關每個人以後的生活

亞洲人人都戴的口罩,為何歐美人卻有「抵觸」心理?

【疫問醫答】抗疫中藥方,黃芪為何被多次「提名」?

護肺第一步:防止室內空氣污染!4個房間要重點「排查」

抗疫MV《呼喚》:願所有的病痛都會被春天治愈

超1億人正接受「隔離」!為何歐洲成為新冠肺炎大流行震中?

H5丨疫情結束後,我最最最想做的是這些事……

距離「摘口罩」的日子還有多遠?一線專家回應了

美國抗疫讓人看不懂!」中國為西方爭取了時間,西方卻把它浪費了「

疫情讓禮儀悄悄改變,看各國首腦如何「花式」打招呼

這些菜在家就能「種」!疫情期間不方便買菜的人有救了

日本實驗:病毒沾附手機上可存活24小時!手把手教你給手機消毒

心理學家告訴你:謠言是怎樣讓你深信不疑的?

運動專家的「疫期戶外運動」指南,拯救「宅」了一冬的你

鐘南山院士喊你用公筷!經此一「疫「,讓公筷擺上每一張餐桌

【疫問醫答】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醫生,我體溫總是偏低,這是種病嗎?」

從「封城」到「封國「,解析義大利新冠死亡率為何全球最高?

禁食野生動物後的疑問:到底都有哪些動物不能吃?

密閉空間新冠病毒可傳至4.5米!一份「公共交通指南」平穩度過復工期

為什麼一定要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病毒專家分析傳播路徑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隔離14天」變「馬上回家」!一線記者接到志願者的求助電話……

一線重症專家:解讀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提到的8種療法

告急:新冠肺炎境外確診近3萬例!李蘭娟院士呼籲全球重視並行動

不刮鬍子,口罩白戴!美國疾控中心:漏氣幾率增20-1000倍

日本測試:外出回家忽略這件事,2小時病毒「感染」全家人

張文宏醫生喊你把窗戶打開!收下這張疫情期「通風時刻表」

身體每天上演的「消化道大劇」,遠比食物本身更精彩……

醫生親自示範:疫情期怎樣出門買菜更安全……

哪有什麼超級英雄,她們只不過是挺身而出的平凡姑娘

解剖報告再添「罪證」:不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的?

每個吃膩了家里飯菜的人,跟營養專家學5招「改造」家常菜

武漢一線的「她」力量!記者還原抗疫女將們的溫柔堅守

新冠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線專家解讀17年抗疫有哪些進步

從死神手里搶人!北京協和援鄂醫療隊講述戰疫「紅區」的32天

別再傳謠了!這5種「抗病毒食物」,營養專家一個都不認可

新研究:煙民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吸煙到底有沒有「安全量」?

時評丨禁野味就得「一刀切」

為何胖人和癌症患者易感染新冠病毒?北大醫學部:跟體內這種酶有關

時評|壞情緒也是防疫的敵人

一首原創漫畫MV,用160秒定格了戰「疫」中的催淚瞬間

從黑暗,到曙光……聽治愈患者講述抗「疫」經歷

美意日韓多國現本土傳播病例!新冠病源究竟從哪里來?向哪里去?

食品專家推薦一份「囤肉指南」,提高疫情期間的吃肉品質也能

【疫問醫答】口罩戴久了,「悶」出皮膚問題怎麼辦?

一線抗疫護士口述:重症病房的20多天,我們是這樣度過的

高速錄影機還原「咳嗽」瞬間,7個止咳法拯救不安的你

好好吃飯也能「抗病毒」,專家開出7個「中醫湯方」

心理學專家:疫情讓人更加寬恕善良,國人這10項品格悄然提升

新冠疫苗還要等多久?世衛組織:全球20多種疫苗正在研發

專訪國博方艙護士長:我從不害怕患者抱我

防疫期,老人的一天怎麼度過?這張漫畫安排的明明白白

「遺體解剖」揭開病毒真面目,專家:可能顛覆現有診療方案

美國致1.4萬人死亡的流感中有新冠肺炎?最新回應和專家分析來了

宅在家也要「勤洗手」嗎?醫生提醒:8個時刻必須要洗

時評丨「停課不停學」別走形式

【疫問醫答】新冠病毒會通過「蚊子叮咬」傳播嗎?

時評 | 隔離病毒,不能疏離人心

援鄂日記丨獨家探訪遼、皖、川、湘四大醫療隊的動人故事

研究發現: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病毒發源地,專家解析下一步如何找到源頭?

實拍保潔員的「艙內六小時」:工作四班倒,每晚處理50桶垃圾

免疫系統如何戰勝病毒?7件事護好抗疫「防火牆」

「二月二龍抬頭」,這套「零失誤理髮攻略」送給在家剪發的你

記者實拍醫生「穿防護服」流程:9個步驟花30分鐘,泡汗水里6小時

疫情期間每個被迫下廚的人,都需要一份「零廚藝」指南

中醫專家:新冠肺炎5個病期各有最佳「治療方」

@天天戴口罩的人:一組訓練操讓每次「呼吸」都順暢

為什麼呼籲康復者捐血漿?一文為你揭開「血漿療法」的面紗

「婚禮延了他卻走了……」我們用獨家鏡頭記錄同事眼中的彭銀華醫生

封城30天|15239位武漢讀者,你們還好嗎?

獨家曝光朋友圈,護士深情撰文悼念:小彭醫生,很榮幸護理你!

時評 | 科學素養是最有效的「抗體」

把7件事「順序」搞錯了,感染病毒的風險也就高了

古人怎麼戰勝瘟疫的?從古至今5個朝代各有經驗

時評 | 阻斷謠言也是全民戰

生命熄滅那一刻寂靜又淒美:四分鐘「人體內旅行」,向死而生

時評 | 抗疫情,容不得一絲僥幸

疫情期間的「囤菜指南」,這樣做幫食材延長保鮮期

時評丨感恩醫者,不能只在當下

日本一項口罩測試:這樣戴,外部細菌「泄露」率100%

專訪北京第一例「非典」收治專家劉又寧:病毒傳染力何時能減弱?

病毒是如何「悄悄」傳播的?病毒學家詳解8種途徑

生產一個口罩僅需0.5秒,為何口罩還不夠用?

悶在家胃口不好的你,跟營養專家學7招打開「食欲」

句句有用!老人防疫的7條「專屬提醒」,轉給爸媽

比病毒更有「傳染性」的,是這些在朋友圈熱傳的9個謠言

首度曝光!新冠病毒「高清彩照」,一組圖看清顯微鏡下的真面目

推薦!一位84歲院士的紀錄片:「敢醫敢言「鐘南山

漫畫戰疫 | 這場「戰疫」,你從來都不孤獨

這8個真實的故事,致敬戰「疫」中的愛情

「拐點」究竟何時來?一文梳理國內外專家的權威預測

兩千多年歷史告訴你:面對傳染病,人類為什麼選擇「隔離」?

H5 | 聽,野生動物的悲歌

【疫問醫答】我是不是「無症狀感染者」?

測體溫沒注意6個細節,別怪測出的結果不準……

【疫問醫答】「假陰性」頻現,核酸檢測還可靠嗎?

衛健委發布「心理調適指南」,幫10類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疫問醫答】輕症患者為何病情會突然加重?

西漢至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為抗疫提供了什麼思路?

著名呼吸科專家劉又寧:一文解答你關心的10大「肺炎」疑問

「戰時」蔬菜也講「戰術」,營養專家推薦一份「囤菜指南」

【疫問醫答】疫情期「感冒」了怎麼辦?

家里「口罩荒」了,這3種省法幫你再堅持一下

找到「新冠病毒克星」為何這麼難?專家告訴你背後真相

【疫問醫答】關於「氣溶膠」傳播,解讀你最困惑的7個疑問

這份「居家消毒指南」,把你的消毒困惑一次說清了

《成語解「疫」》:9組詞幫你給肺炎防護劃重點

免疫系統如何幫你抵抗病毒的?一定要做好這4件事

【疫問醫答】為什麼病毒易對「心腦血管差的人」下手?

漫畫戰疫|謝謝你,為我們拼了命

為什麼要建「方艙醫院」?一文讀懂它在抗疫救治中的重要性

張文宏教授講傳染病:一節18分鐘的「硬核」公開課

「求求你,我不會傳染病毒,請別拋棄我「

【疫問醫答】中央空調會不會導致疫情擴散?

BBC紀錄片揭秘:對人類來說,最致命的病毒存在於哪里?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19名院士學者聯名呼籲:立法禁食野生動物!敬畏自然才是珍愛生命

【疫問醫答】我家小區/附近有確診或疑似病例,該怎樣保護自己?

病毒在飛機上的傳播概率多大?一張示意圖帶你看清

鐘南山院士:辦公區這個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開病毒

國家衛健委發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問題有了權威答案

WHO推薦的見面姿勢:戴口罩+一米線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眾防護指南」,50個重點幫你劃好了

洗熱水澡能不能抗病毒?感染科專家告訴你真相

營養專家10個「居家飲食處方」,教你科學「吃」出抵抗力

@在家憋煩了的人,這6件事可以幫你再堅持一下

這件和「戴口罩」同樣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視了

手機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載體!疾控專家1分鐘演示「手機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這18個建議轉給爸媽看

【疫問醫答】即將返崗工作的我,該如何預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鍛煉指南,讓你不出家門也能動起來

多家中醫院實名推薦:7個方法有助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疫問醫答】手機、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間接傳播新型冠狀病毒嗎?

冠狀病毒與人類「糾纏史」

【疫問醫答】哪種特徵的發熱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別一顆一顆心「崩」了

【疫問醫答】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怕冷or怕熱?

致敬!疫情一線拍下的這12組圖,每張都讓人淚目

衛健委:病毒傳播力似乎有所增強,疫情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疫問醫答】宅在家的我們,怎樣做好「居家消毒」?

疫情籠罩下的春節怎麼過?六大呼吸科專家權威提醒

【疫問醫答】一份新型肺炎輕症患者的「居家隔離指南」

漫說疫事|這個春節,我們打一場特殊的戰「疫」

【疫問醫答】「重大突發公衛事件一級響應」意味著什麼?

爸媽,聽話!預防新型肺炎,請聽兒女6句勸

請擴散!面對疫情,我們有9個呼籲

【疫問醫答】增強免疫力,有助於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嗎?

除了不去武漢、戴口罩,我們還能做什麼?

【記者直擊】疫情中的春運回家路

汽車、火車、飛機……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評:必須向顧全大局的所有武漢市民致敬

【疫問醫答】怎樣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區別?

關於新型肺炎的13個疑問,衛健委專家給出了答案

權威解讀:新型冠狀病毒,是怎麼從動物傳染給人的?

劃重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8問鐘南山院士

擴散周知!多科權威專家:春運如何嚴防新型冠狀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狀病毒?一篇文章全都說清楚了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25張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26張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歡,就點個「在看」

「年度狠人評選」,看完為自己的身體捏了把汗 健康 第27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