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結直腸癌,是中國五大癌症之一,通常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數據顯示,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只有 12%。
但如果能夠早點篩查,事情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答案是,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治療後的 5 年生存率能達到 90%。
78% 的生存率差異,關鍵就在於「早發現」。
魏瑋
丁香醫生作者
山東大學附屬齊魯醫院
臨床醫學碩士
身體往往給你了 10 年時間
去發現結直腸癌
幾乎所有的結直腸癌,都是由結直腸腺瘤發育而來。
然而,從一顆結腸腺瘤發展到結直腸癌,你的身體其實給了你 10 年以上的時間,讓你去提早發現。
腫瘤最開始,可能只是一個腺瘤;經過數年的發展,腺瘤發生癌變,並不斷生長;繼續生長的同時,最終出現轉移。
結直腸癌發展進程示意圖
只要發現並切除異常組織,就能有效阻止結直腸癌的發生和發展。
早發現不僅花錢少,生存率也更高。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早檢查
發病率和死亡率雙雙降低
提早發現不僅可以更好處理結腸直癌,死亡率也會大大降低。
相比中國結直腸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在美國,結直腸癌整體的發病率已經延續多年呈現下降趨勢:
從 1998 年的 56.0(每十萬人)降到了 2015 年的 36.5(每十萬人)。
更厲害的是,美國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從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也一直都在下降。
圖中深藍色的線表示美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
不論男女,都在持續走低
▽
圖片來源:cancer statistics, 2017
對此,結直腸癌篩查功不可沒。
常見的篩查方法有 7 個:結腸鏡、免疫法糞便隱血、糞便愈創木酯試驗、乙狀結腸鏡加免疫法糞便隱血、結腸 CT 成像(仿真結腸鏡)、多靶點糞便 DNA 檢測、單獨的乙狀結腸鏡。
當然,作為普通患者,沒必要一一了解。
但你需要知道,其中「腸鏡檢查」能夠幫助醫生直接觀察到結直腸內部情況,最大限度地減少誤診和漏診。
跟美國結直腸癌篩查進行得越來越廣泛相比,國內的結直腸癌篩查還是起步階段,尤其是結腸鏡檢查,比例還很低。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40 歲以上、高危人群
都應該做腸鏡檢查
年齡是結直腸癌的重要危險因素,隨著年齡增長,結直腸癌的發生率會逐漸升高,40~50 歲以後顯著上升。
因此,一般建議超過 40歲的人,都應該進行腸鏡檢查。
如果是高危人群,則應該盡早去做,例如:
-
家裡有人得結直腸癌;
-
有 Lynch 綜合征等遺傳性疾病;
-
有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症性腸病。
具體的篩查開始時間,可以和醫生溝通確認。
在中國,每年有 38 萬人被診斷出結直腸癌,19 萬人因它死亡。
也許這一個檢查,能讓你及早發現身體的異常。
不要因為害怕
錯過了發現癌症的機會
一部分人因為不知道腸鏡的重要性,忽視了腸鏡檢查。
還有一部分人,更多是因為抗拒那細長的儀器戳進菊花的迷之感受。
如果你感到害怕,可以選擇「無痛腸鏡」,先釋放掉心理的壓力。
隨著醫學的發展,現在可以通過麻醉技術,降低檢查帶來的痛苦。如果你真的很怕痛,預約一個無痛腸鏡檢查。
兩眼一閉,睡一覺就完事兒了。
另外,腸鏡檢查也不需要每年都做。
一般來說,如果第一次腸鏡檢查沒有發現異常,那 10 年之後再復查腸鏡;如果發現腺瘤等異常情況,每 3~5 年檢查一次即可,具體檢查頻率遵醫囑。
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每一顆結腸腺瘤,往往都給你了 10 年的時間去處理它。
從現在開始,做一個簡單的腸鏡檢查,永遠不算晚。
拓展閱讀
責編洋蔥
封面圖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
參考文獻
[1]Miller K D, Siegel R L, Lin C C, et al. Cancer treatment and survivorship statistics, 2016[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6, 66(4): 271-289. [2] Siegel R L, Miller K D, Fedewa S A, et al. Colorectal cancer statistics, 2017.[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7, 67(3):177. [3] Chen W, Zheng R, Baade P 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6, 66(2):115. [4] Edwards B K, Ward E, Kohler B A, et al. Annual report to the nation on the status of cancer, 1975-2006, featuring colorectal cancer trends and impact of interventions (risk factors, screening, and treatment) to reduce future rates.[J]. Cancer, 2010, 116(3):544. [5] Heitman S J, Ronksley P E, Hilsden R J, et al. Prevalence of adenomas and colorectal cancer in average risk individual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09, 7(12):1272. [6] 李鵬, 王擁軍, 陳光勇,等. 中國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與診治共識[J].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2015, 50(3):14-30. [7] Collins J F, Lieberman DADurbin T E, Weiss D G. Accuracy of screening for fecal occult blood on a single stool sample obtained by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a comparison with recommended sampling practice.[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5, 142(2):81. [8] Citarda F. Colonoscopy versus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ing in Colorectal-Cancer Screening[J]. Revista Clinica Espanola, 2012, 366(8):697-706. [9] Souverijn J H. Multitarget stool DNA testing for colorectal-cancer screening[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1(2):187-8. [10] Jin J.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6, 315(19):39–40. [11] Lieberman D A, Rex D K, Winawer S J, et al. Guidelines for colonoscopy surveillance after screening and polypectomy: 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J]. Gastroenterology, 2012, 143(3):844-57. [12] Rex D K, Cutler C S, Lemmel G T, et al. Colonoscopic miss rates of adenomas determined by back-to-back colonoscopies.[J]. Gastroenterology, 1997, 112(1):24-8. [13] Barclay R L, Vicari J J, Doughty A S, et al. Colonoscopic withdrawal times and adenoma detection during screening colonoscopy[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 355(24):2533-41.
科學審核葉森 香港大學化學生物學博士 健康科普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