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大陸,多數人對食物過敏的認知度很低。如果有人說自己孩子對什麼食物有過敏,不能吃,往往會引起周圍人的不理解。很多人覺得過敏這事兒挺神奇,說都是吃食,吃一口能怎麼著啊?有人會覺得「這孩子真矯情,別人的孩子都能吃,就他那麼嬌氣」?「就算有點不舒服,多吃幾次不就適應了」?甚至會有人起哄說「讓他吃一口試試,看看會發生什麼,難道還能要命啊」。遺憾的是,過敏這種事情,是很難用「多吃幾次慢慢適應」的方式來解決的。甚至有些人的過敏反應相當危險,可能會性命攸關。所以我們平常對待周圍的敏寶也不要有這種「給他吃點看看有什麼反應」的玩笑。
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寶寶是過敏的體質。寶寶剛加輔食,預防過敏現在公認的做法是:加輔食時,添加任意一種食材,少量少量添加,觀察2-3天確認寶寶對新的食物不過敏之後,再逐漸加量,並繼續引入新的食物。有位媽媽在孩子沒有吃過面粉的情況下,給孩子買了磨牙棒,寶寶吃了出現嘴角紅腫瘙癢,這位媽媽覺得磨牙棒只有面粉做的,寶寶肯定是對面粉過敏,嗨,別忘了,市售的磨牙棒,還有一堆添加劑,寶寶對人工色素、防腐劑、抗氧化劑、香料等也可能過敏哦,這就不屬於一次添加一種食材的范疇啦。
1過敏是怎麼回事?
在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通過產生抗體來保護人體免受病毒和細菌的入侵。外來病原微生物被人體免疫系統識別,相當於被貼了通緝令,下次這些「敵人」再次入侵,全身的免疫系統就會快速反應,產生免疫反應。
但陰差陽錯,免疫系統偶爾會出現「誤判」,誤把對人體無害的一些物質當成「敵人」,對其發生攻擊。人體免疫系統對來自空氣、水源、接觸物或食物中的天然無害物質出現了過度反應,即可認為人體出現了過敏。
2寶寶過敏有哪些症狀?
如果孩子在添加了某一種新的食物之後,出現了以下症狀,可能顯示了食物過敏,確診是否為過敏,需要醫生的判斷:
• 皮膚症狀,比如濕疹,瘙癢的皮疹,蕁麻疹,水腫等;
• 呼吸道症狀,比如噴嚏,喘鳴,呼吸困難等;
• 消化道症狀,比如惡心,嘔吐,腹瀉等;
• 循環系統症狀,比如皮膚蒼白,頭暈目眩,意識喪失等。
真正的過敏都是突然發生的,食物過敏通常會在進食後6小時之內就表現出來,24小時之後的症狀,可能就跟食物無關了,所以添加新的食物之後的觀察和記錄非常重要。
許多過敏兒早期可能出現濕疹、過敏性腸胃炎等,之後如果還是持續受到過敏原長期的刺激,就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或支氣管哮喘,對嬰幼兒的身體造成危害。嚴重的過敏,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有效搶救,還會危及生命。之前有新聞一位媽媽連續給孩子吃了3個月蛋羹,差點毀容,才知道孩子對雞蛋過敏,如果媽媽們多掌握些知識,孩子就可以少受罪。
3常見過敏原?
成人和孩子都有可能會發生食物過敏,但孩子的免疫系統發育相對不成熟,更容易過敏,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數據,約有6-8%的孩子有食物過敏,中國兒童的數據約為5%。
如果父母有過敏史, 那麼孩子也可能會比較敏感,在日常照料和輔食添加時都要更加小心。
常見過敏原:雞蛋,花生,堅果,芒果,奶制品、柑橘類水果、海鮮,魚和貝類、雞蛋、黃豆、豌豆、扁豆、小麥、蝦、玉米、漿果類水果、番茄、巧克力、芥末、芝麻、豬肉、酵母以及人工色素、防腐劑、抗氧化劑、香料等。
雖然寶寶可能對各種各樣的食物過敏,媽媽們不要遇到他們就害怕,覺得過敏幾率大就不添加或者晚添加,傳統上認為推遲添加某些易過敏的食物可能會降低寶寶過敏的風險,但最新的研究顯示,推遲添加的無明顯好處,不要做預防性的推遲,而是建議小心嘗試,盡量找多一些種類的食材,給寶寶盡可能少的限制。
4寶寶過敏了怎麼辦?
如果發現有疑似過敏食材,立刻停止食用,嚴重的先帶孩子去看醫生,提供孩子的症狀和進食記錄,由醫生進行確診。輕微的症狀3個月後可再次嘗試,如果不再過敏就不要再忌諱這種食材了,慢慢添加就好。如果依然過敏,可以去測一下過敏原。
孩子食物過敏,很多食物都不能吃了,爸媽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營養不夠,不能喝牛奶,會不會營養不夠?不能吃雞蛋,會不會營養不夠?其實,所有的食物提供的都是營養物質,沒有哪一種食物是不可替代的,也許從營養密度上會要差一點,但在保證豐富的食物和均衡的飲食的前提下,過敏寶寶也能健康成長。
5食物過敏後的措施
一、食物回避。
如果確認寶寶過敏,避免再次過敏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食物回避。有的寶寶吃母乳也會過敏,可能跟母乳媽媽吃的食物有關,這時候媽媽也需要進行嚴格的食物回避。
除了規避過敏食物之外,我們也要注意混合食物中是否存在讓你家寶寶過敏的食物,這就需要我們查看食物成分表。
如果帶寶寶同朋友、親人一起用餐,一定要明確告知會導致寶寶過敏的食物,拒絕投喂,這種時候,保護孩子是第一位的。
二、尋找同類替代食物。
人類是雜食類動物,肉菜禽蛋無一不吃,多樣化的食物分散了我們的飲食風險,比如萬一某一種食物緊缺,我們也能找到替代性的其他食物。
過敏寶寶的飲食也是一樣,沒有證據證明,對一種高敏食物過敏,就一定會對另一種高敏食物過敏,食物過敏並沒有很強的相關性,也即,即使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也不需要推遲他添加雞蛋或者豆腐的時間,而是更該積極嘗試,尋找寶寶不過敏的豐富食材。
三、再次嘗試。
有些食物過敏可能是持續終生的,比如海鮮、花生、堅果類,一生都要小心規避。
不過,好在大多數的食物過敏都不是持續一生的,隨著孩子的成長,免疫系統越來越成熟,很多原來過敏的食物,大了就不過敏了。
食物回避一般的建議是3-6個月,具體時間看寶寶對特定食物過敏的症狀,症狀越嚴重回避的時間越長。
嘗試的原則還是少量添加,勤記錄,勤觀察。最開始可以添加很少量,間隔拉的長一些,比如一周一次,確定沒有過敏反應之後,再逐漸縮短周期,慢慢過渡到五天一次,三天一次,直到寶寶能夠正常進食該過敏食物。
6寶寶寫輔食添加日記
添加輔食初期,很多爸媽都有記食物日記的習慣,記錄每天寶寶喝了多少奶,吃了多少新的食物,但隨著寶寶的食物種類越來越豐富,很多人可能也就倦怠了,在後期添加的時候萬一寶寶過敏,可能就不是那麼容易發現了。
強烈建議大家為寶寶寫食物日記,不一定每天事無巨細的寫下寶寶吃了什麼,但一定要記下哪些食物是新添加的,當天有沒有什麼特殊反應,有時候很輕微的過敏反應我們可能不會留心,但對照食物日記就能發現端倪。
7「可能含有」,包裝食品的秘密
家有敏寶的媽媽,在買包裝食品中一定要仔細看包裝上的配料表,小心避開過敏原。你們有沒有遇到過包裝上標註「可能含有某某」而困惑過。柚媽之前買黑巧克力就遇到過,包裝上標註:可能含有牛奶。我比較納悶,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巧克力是你們產的,還能不知道這里到底有沒有牛奶?怎麼感覺不太負責啊,其實這麼寫恰恰說明了他們的嚴謹。
所謂「可能」,就是說配料里本來沒有過敏原,但同一條生產線也用來生產其他含過敏原的食物,弄不好會帶進去一丁點兒過敏原。比如黑巧克力里沒有牛奶,但包裝上會寫「可能含有牛奶」。
國外有很多食品官司涉及過敏原標註,所以食品企業和生產商會非常小心,甚至會在包裝上加上「可能含有少量面筋」、「和面制品使用同一條生產線」之類的說明,提醒過敏人士注意,以便免除「未告知公眾」的法律責任。2006年,美國麥當勞就因為沒有說明薯條中含有微量奶類和小麥成分,被過敏人士告上法庭,被起訴誤導消費者,並判罰大筆賠償。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至今還很少有消費者起訴企業未告知過敏原的情況,社會壓力很小,輿論關注度低。食品營養標籤法規雖然鼓勵企業標註出可能存在的過敏原,但至今還沒有對這方面標註的強制要求,於是多數國內企業或不重視,或嫌麻煩,選擇不標註。甚至一些配料表中的微量成分也可能被忽略。
8極大程度減少下一個過敏寶
家有敏寶的,除了遺傳外,如果再生一個,下一次我們可以稍加注意些。
有一些研究發現,準媽媽多吃魚、核桃和亞麻籽有助於降低孩子日後食物過敏危險,這類食物中富含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對孩子腸道發育可能有所幫助。法國研究者也指出,多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改善腸道免疫細胞對細菌及其他物質的反應,從而降低孩子發生食物過敏的危險。
德國科學家在兩項研究當中,對共9088個新生兒和他們的母親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母親孕期攝入含有大量植物奶油或植物性烹調油的食物(比如煎炸食品、餅乾、含油甜點等),會增加寶寶患濕疹和過敏的幾率,而攝入魚類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利於減少寶寶患濕疹和過敏的幾率。
養一個過敏寶寶是一件很操心的事,尤其是在不知道孩子容易過敏之前,更是容易因為一時疏忽,讓寶寶平白多受了很多苦。小寶寶還不會講話,觀察和記錄就顯得更重要了。萬一寶寶表現出一些過敏症狀,作為家長,我們確實也需要儲備一些知識,才能早發現,早介入,有任何的不確定,一定要盡快咨詢醫生。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我們想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心,都是一樣的,生娃養娃不能持證上崗,我們只能在摸索養娃的過程中,不斷地自我培訓,不斷提高。
作為一名營養師,在小子添加輔食後,總會擔心輔食做的太單一,影響寶寶生長髮育,怕個子不如別人高,營養不如別人足。
所以我研究了1000多道原創輔食菜譜並精心搭配好寶寶的一日三餐,來我的公眾號「一日五餐輔食」即可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