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佳健腦食品———堅果
堅果是植物的精華,大多數成熟的堅果香味四溢,甘甜清脆,餘味無窮,不僅是人們的休閒美味,而且由於油脂含量較高,經加工製作後不但吃起來味道很香,還含有一些人體必需脂肪酸、B族維生素、微量元素鋅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113屆會議上,專門將這類食品歸為最佳健腦食品。
「幹果之王」———板栗
板栗又名栗子,不僅含有大量澱粉,還含有蛋白質、脂肪、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素有「幹果之王」的美稱。栗子對輔助治療腎虛有益,故又稱「腎之果」。栗子可代糧,與棗、柿子並稱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它的澱粉含量相當於谷類的75%,是馬鈴薯的2.4倍。人們恐怕很難想到,鮮板栗所含的維生素C比西紅柿還要多,是蘋果的十多倍。板栗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礦物質,能防止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骨質疏松等疾病,是補腎、抗衰老佳品,兼有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止瀉治咳等功效。
適合人群板栗老少皆宜,中老年人尤其適合經常食用。由於栗子富含柔軟的膳食纖維,血糖指數比米飯低,因此,只要加工烹調中沒有加入白糖,糖尿病患者也可適量品嘗。
溫馨提示
栗子生吃難消化,熟食又易滯氣,所以,一次不宜多食。最好在兩餐之間把栗子當成零食,或做在飯菜里吃,而不是飯後大量吃,以免攝入過多的熱量,不利於保持體重。新鮮栗子容易發霉變質,吃了發霉的栗子會引起中毒,所以,變質的栗子不能吃。
「神仙之果」———開心果
開心果又名阿月渾子、無名子,主要產於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和前蘇聯南部及南歐。大陸主要在新疆等邊遠地區種植,所以,內地人常吃卻並不熟悉。傳說公元前五世紀時,波斯人全靠吃開心果才使軍隊精力旺盛,連打勝仗。為此,古代波斯國國王視之為「仙果」。當時波斯牧民在遊牧時,必帶上足夠的開心果才能上路,進行較遠的遷移生活。
開心果營養豐富,可以榨油,因此,越嚼香味越濃,餘味無窮,對身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其果仁還含有維生素E,有抗衰老的作用,能增強體質。由於開心果中含有豐富的油脂,因此有潤腸通便的作用,有助於機體排毒。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溫馨提示
貯藏時間太久的開心果不宜再食用。開心果有很高的熱量,並且含有較多的脂肪,凡是怕胖的人、血脂高的人應該少吃。
「長壽果」———松子
松子為松科植物紅松的種子,因此又叫紅松果、羅松子等,被視為「長壽果」,又被稱為堅果中的鮮品。
松子所含的脂肪多是人體所必需的亞油酸、亞麻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能夠增強血管彈性,維護毛細血管的正常狀態,具有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以及通便潤腸的作用,是中老年人保護血管的理想食品。
松子還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如鈣、鐵、磷、錳等,對大腦和神經具有補益作用,是學生和腦力勞力者的健腦佳品,對老年癡呆具有良好的預防作用。經常食用松子能強身健體,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老人最宜。
溫馨提示
存放時間長會產生哈喇味,不宜食用。膽功能不良者應慎食。
「萬歲子」———核桃
核桃原產於近東地區,又稱胡桃、羌桃。核桃既可生食、炒食,也可以榨油、配制糕點、糖果等,不僅味美,而且營養價值很高,被譽為「萬歲子」、「長壽果」。在西歐各國,它又是聖誕節等傳統節日的常用食品。
核桃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這種脂肪和蛋白質極易被人體吸收。1斤核桃仁相當於5斤雞蛋或9斤牛奶的營養價值。常食核桃不但不升高膽固醇,還能減少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因為核桃中的亞麻酸能減少腸內膽固醇的吸收,促進體內膽固醇在肝內降解為膽汁酸,隨膽汁排出體外。因此,適當吃核桃對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有益。
核桃還含有豐富的磷脂。磷脂是細胞結構的主要成分之一,充足的磷脂能增強細胞活力,對造血、促進皮膚細膩、傷口愈合和毛發生長都有重要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核桃能延緩腦神經的衰老,對腦神經補益最大,是益智、健腦、強身的佳品。
適宜人群所有人群
溫馨提示
一次不要吃得太多,否則會影響消化。有的人喜歡將核桃仁表面的褐色薄皮剝掉,這樣會損失一部分營養,所以,不要剝掉這層皮。
「殺蟲能手」———白瓜子
白瓜子即南瓜子,生吃熟吃均可,具有殺蟲和治療前列腺疾病的功效。
祖國醫學認為,南瓜子具有很好的殺滅人體內寄生蟲(如蟯蟲、鉤蟲等)的作用。對血吸蟲具有很好的殺滅作用,是血吸蟲病的首選食療之品。
美國的研究發現,每天吃50克左右南瓜子,可較有效防止前列腺疾病和前列腺癌。
南瓜子含有豐富的泛酸,泛酸可以緩解靜止性心絞痛,並具有降壓作用。
適宜人群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溫馨提示
一次不要吃得太多,曾有食用南瓜子過量而導致頭暈的報導。胃熱病人宜少食,否則會感到脘腹脹悶。
堅果選購指南
「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選擇松子、瓜子、開心果等烘炒食品時,一定要仔細觀察其外觀,合格產品應當具有正常果仁、堅果等食品固有的外形、色澤、氣味和滋味,口感松脆,不得有腐敗等異味,且無異物、無黴變、無蟲蛀等現象。
」
文/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學系
副教授 吳繼紅
編輯/ 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