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多年以前,有一個叫唐納德的小夥子,喜歡掰手指。
盡管,這只是個不用花一分錢的「卑微」愛好,他還是迎來了來自長輩的恐嚇:
「再掰,老了會得關節炎的!」
一種說法下,有人深信不疑,有人不以為意,真相就在第三種人身上,他們秉信實踐出真知。
冥冥之中,年紀尚輕的唐納德似乎是想要證明些什麼,他開始了 50 年如一日的「掰手指」實驗:每天掰一掰自己的左手。
從 1948 年到 1998 年 ,已是醫學博士的唐納德把左手掰了至少 36500 次。
圖片來源:The 19th First Annual Ig Nobel Prize Ceremony
為什麼沒有掰右手呢?
為了嚴謹地得出結論,實驗需要設置對照組。
而 50 年後,他兩隻手的狀態,無論是肉眼所見還是 X 光影像,並沒有任何差別,都很健康。
圖片來源:網路
掰手指≠關節炎,雖然,把這個結論拿來反駁媽媽早已來不及了。
但是,唐納德把橫跨了半個世紀的研究經歷發表了篇論文,並就此拿下 2009 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圖片來源:The 19th First Annual Ig Nobel Prize Ceremony
雖然對真知的這份堅持讓人動容,但他的實驗中僅比較了自己的一雙手,樣本的單薄總歸是讓人不信服的。
於是 2011 年,有感興趣的人又進行了一項掰手指和關節炎相幹性分析的回顧性研究。
這項研究一共包含了 135 個實驗組和 80 個對照組,通過比較參與者五年間的手指 X 光來進行判斷。
結果再一次驗證了老爺子的較真:掰手指和關節炎沒關係。
此外,關節變粗大的根本原因是關節受損後的骨質增生。既然掰手指不損傷關節,那也就不會導致關節變大。
關節被拉伸後是舒適的,可以刺激使得關節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加,滑液能夠分布的更均勻,使關節更加的靈活。
也有許多人,熱衷於聆聽掰關節時那聲清脆的「咔嗒」聲兒。
掰手指的咔嗒聲
來自於哪?
從二十世紀初,人們就提出了多種可能的原因,包括但不限於「關節軟骨碰撞」、「韌帶拉伸回縮」等等。
遺憾的是,它們被排除掉了。現在最被大家認可的解釋是:
掰關節的咔咔聲,是關節腔內氣泡的形成和破裂導致的。
圖片來源:YouTube
人體的關節並不是簡單的黏和在一起,而是共處於關節腔。這是一個密閉的負壓腔,一般都很少有血管,所以一般都要靠負壓來吸入外來營養。
關節腔裡充滿了起到潤滑和緩沖作用的滑液。
在平時,這些滑液辛勤維護著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固性,讓我們可以順利地完成碼字、搬磚、社會搖等各種日常操作。
當關節伸展關節時,關節腔內的負壓增大,溶解在滑液中的氣體被析出,會形成一個個小氣泡;
當關節受到屈折或按壓時,氣泡破裂,就會發出令人舒適的「咔嗒」聲。
圖片來源:網路
上面的「氣泡破裂解釋」,從二十世紀初就歷經了科學家多次使用 X 光的證明,成功被大家認可。
甚至,有研究團隊為它設計了一個數學模型。
模型中納入關節的幾何尺寸、滑液密度、運動黏度、表面張力等因素,模擬了關節內部的狀態,計算出其中所產生的氣泡隨時間的壓力變化;
再把氣泡形成到破裂過程中產生的聲壓波,去和實測的掰手指響聲的聲波做比較,再一次驗證了「氣泡破裂」的解釋。
圖片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那麼,為什麼同一個關節通常不能連著掰響兩次?
因為要等氣泡再次形成,才能發出咔咔聲。
關節腔中的氣泡,需要至少十五分鐘左右才能再次溶解在滑液裡,關節徹底回到之前的位置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因此大佬們想耍酷,不能隻掰一根指頭,而是要每根指頭輪流掰一遍。
圖片來源:SooGif
然而一個加拿大的研究團隊卻認為:咔咔聲不是氣泡破裂聲,而是形成時候的聲音。
為此他們動用了核磁共振掃描儀,對掰扯的關節進行可視化的觀察。
圖片來源:PLoS ONE
當手指關節被拉伸時,關節腔中確實產生了一個黑色的氣體空腔。但在聽到咔的一聲後,氣體空腔仍然存在。
如果是破裂產生的聲音,那麼空腔應該消失不見。
圖片來源:PLoS ONE
不過,這個結論並不被大家接受,研究者也承認技術所限,這個空腔可能是氣泡破裂後殘餘的。
在沒有更好的觀察技術情況下,雙方只能默契 和稀泥 達成共識:
掰關節的咔咔聲,與關節腔內氣泡的形成和破裂有關。
另外,有些人就是掰不響的解釋也有了:
關節腔太大的人,拉伸關節時,關節腔內負壓不夠,氣泡沒法形成也沒法破裂,指頭掰斷了也不會響的……
碰到這種情況,還是……打個響指算了吧。
圖片來源:網路
科學掰手指,貴在克制
然而,掰關節不比抖腿,並非「想掰就能掰」。
上面說的都是正常的「生理性彈響」,判斷時需要同時符合四個條件:
-
隻在關節受到突然的牽拉或屈折時發生;
-
彈響前,關節必須有一定時間的休息期;
-
響聲清脆、單一、不重復;
-
伴有疼痛或不適感, 彈響後常有輕松感(當然,有時疼痛或不適可能並不明顯)。
圖片來源:YouTube
一些不常發出彈響聲的大關節,開始出現聲響,則大概率是「病理性彈響」,需要重視。
比如,正常人的膝關節,很難壓出的彈響,關節不好的人一個下蹲就有聲音。
盡管掰關節不會引起關節炎,但也經不住你頻繁用力使勁兒掰。
就好比小時候我們愛捏捏泡泡紙,捏一次兩次,心裡舒服,還能解壓。然而,次數多了,泡泡紙就爛掉了。
如果你的十個手指都已經掰完一輪,不妨可以去掰對象的手指過過癮。
假如你沒有對象,沒準你可以去做一個兼職按摩師 💆。
拓展閱讀
征稿啟事
好文不怕貴,捨得給稿費。
歡迎向「硬核科普」投稿
硬核科普,有趣健康冷知集散地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 劉漫
策劃 洋蔥
責編 feidi
封面圖來源 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
[1]Kawchuk GN, Fryer J, Jaremko JL, Zeng H, Rowe L, Thompson R. 2015. Real-Time Visualization of Joint Cavitation. PLoS ONE 10: e0119470. [2]Chandran Suja V , Barakat A I .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Sounds Produced by Knuckle Cracking[J].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8(1):4600. [3]Unger D L . Does knuckle cracking lead to arthritis of the fingers?[J].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1998, 41(5):949-950. [4]Asad, Rizvi, Marios,等. Let’s Get a Hand on this: Review of the Clinical Anatomy of “Knuckle Cracking”.[J]. Clinical Anatomy, 2018. [5]Deweber K , Olszewski M , Ortolano R . Knuckle Cracking and Hand Osteoarthrit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 2011, 24(2):169-174. [6]DILLON, Kathleen M . POPPING SEALED AIR-CAPSULES TO REDUCE STRESS[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2, 71(1):243-246. [7]Unsworth A, Dowson D, Wright V. 1971. ‗Cracking joints‘ A bioengineering study of cavitation in the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Ann Rheum Dis 30:348–358. [8]V. Chandran Suja ,A. I. Barakat,2018.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Sounds Produced by Knuckle Cracking,Scientific Reports 4600 (2018)
撰稿專家 劉漫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臨床醫學博士在讀
科學審核 孫悅禮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脊柱病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