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的華北國醫學院為何能培養一批名醫大師?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施今墨的華北國醫學院為何能培養一批名醫大師? 健康 第1張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註 中 醫 館 產 業 新 媒 體

來源 | 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

中醫藥事業如何傳承是許多中醫藥界仁人志士關註的焦點話題。

為興中醫之學,施今墨於1931年在北京創辦華北國醫學院。學院遵循「以科學方法整理中醫,培養中醫人才,絕不拘泥成法,唯一宗旨希望明先哲遺言,借助新醫經驗,為人群造福」的辦學宗旨,堅持以醫德和醫術結合、中醫和西醫結合、理論和臨床結合的「三個結合」辦學方針,按近代教育模式設立董事會和教務機構,實行嚴格的教學和學籍管理體制。

兼容並包,發揚中醫傳統的同時,結合時代為中醫賦予新的內容,華北國醫學院在這樣的風氣之中培養了一批名醫大家。今天,回顧華北國醫學院的辦學思想和經驗做法,或許對當下的我們能有所啟迪。

施今墨的華北國醫學院為何能培養一批名醫大師? 健康 第2張

1932年,華北國醫學院部分師生合影

20世紀前50年,在中國醫學發展問題上,曾兩次掀起消滅中醫、廢止中醫的惡浪:第一次是北洋政府教育會議制定《壬子癸午學制》(1912—1913)中,完全沒有中醫內容,意圖從教育體制上消滅中醫。第二次是在1929年2月下旬召開的中央衛生委員會上,一致通過餘雲岫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這兩次消滅中醫的陰謀,都因全國中醫藥界的努力抗爭和集體請願活動而告破滅。

與此同時段,中醫藥界依靠自身力量先後興辦70餘所中醫學校,創辦期刊近200種。在諸多中醫學校中,以「南丁北施」影響力最大,即丁甘仁1916年在上海創辦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和施今墨於1931年在北京創辦的華北國醫學院。

華北國醫學院輝煌歷程

施今墨的華北國醫學院為何能培養一批名醫大師? 健康 第3張

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獎生,祖籍浙江蕭山,自幼立志學醫,一因母親多病,二因其舅李可亭是名中醫。施今墨十幾歲就隨其舅學醫,經過七八年的學習,已經可以獨立行醫。在太原和北京求學期間,他堅持用自己的醫術濟世救人。

1921年,施今墨正式掛牌行醫,並更名今墨,其意是行兼愛之道而崇尚墨子,修身從醫必做當今之繩墨。他一生力主通過「編書籍、辦醫院、開學校」三條門路來復興中醫、發展中醫。他常強調,編書籍是總結過去的經驗,辦醫院是實踐現在的經驗,開學校則是開創未來的經驗。

1930年,施今墨先與肖龍友、孔伯華等在北京創辦北平醫學校(即北平國醫學院),肖龍友任校長,施今墨與孔伯華任副校長。為了培養中西醫兼通人才,實現自己獨創的教育方針,讓中醫緊跟時代不斷進步,施今墨覺得只有獨立創辦一家中醫學院才能最後完成自己的理想。

1931年末,施今墨與陳宜城、魏建宏等合作創辦華北國醫學院,並任校長,陳宜城為董事長,並在中央國醫館立案。華北國醫學院校址初在北平宣武區盆兒胡同,次年遷至西城區大麻線胡同8號,並設有診所,1940年遷至宣武區西磚胡同36號。

華北國醫學院的辦學宗旨是:「以科學方法整理中醫,培養中醫人才,絕不拘泥成法,唯一宗旨希望明先哲遺言,借助新醫經驗,為人群造福。」該學院堅持以醫德和醫術結合、中醫和西醫結合、理論和臨床結合的「三個結合」為學校始終如一的辦學方針,按近代教育模式設立董事會和教務機構,實行嚴格的教學和學籍管理體制。學制為四年,辦學時間長達18年,入學人數約650人。

1935年,華北國醫學院創辦校刊《文醫半月刊》,以培養學生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能力,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改變中醫界只顧看病、不善總結的陋習。

在1937年的《文醫半月刊》上,施今墨雲:「學問之道永無止境,取短見長學者本色。當此科學發達之秋,自應舍去吾國醫學陳陳相因之玄說奧理,而走向科學化之途。無論中醫、西醫,其理論正確治療有效者,皆應信任之,反之摒棄不用也。」

《文醫半月刊》設有長篇專著、醫學商討、名醫醫案、醫藥問答、脈學講座、外科啟秘、幼科研究、藥學研究、良方介紹、論壇、譯作、杏林文藝、衛生常識等欄目。

在《文醫半月刊》上發表文章而較有影響的有彭子益的《中醫系統學》(今名為《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原理篇、生命宇宙篇,以及第二屆學生任冠民的畢業論文《醫案概論》、醫夫的《蕭山今墨施氏醫案》、朱壺山的《雜病論精義折衷》等,都是長篇連載。

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中醫條例,規定考試辦法及立案手續。北京第一次中醫師考核,施今墨與肖龍友、孔伯華、汪逢春並推為主考官,世稱為「北京四大名醫」。

1938年,《華北國醫學院畢業紀念刊》明確指出:「中醫之生命,不在外人,不在官府,而在學術也。」

施今墨的華北國醫學院為何能培養一批名醫大師? 健康 第4張

施門走出的中醫大家

祝諶予(1914—1999)施今墨及門弟子和學術繼承人,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家、中醫教育家。曾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院中醫科主任,1956年起任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任教務長,1986年創辦民辦順義國醫院。首創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和新生兒溶血性貧血中藥方。祝諶予在施今墨學術傳承上有卓越特殊貢獻。

哈荔田(1912—1990)華北國醫學院第一屆學生。幼承庭訓,家學淵源。曾任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中醫學院(現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任院長,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家、中醫教育家。在中醫婦科證治規律研究有突破性貢獻。

董德懋(1912—2002)華北國醫學院第三屆學生,中醫臨床家。一生獻身於中醫學術傳播和中醫學術機構建設,是《中醫雜誌》主編、名譽主編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在施今墨先生的支持下,自1940年起先後創辦《中國醫藥月刊》《中華醫藥月刊》《北京中醫》和《中醫雜誌》。臨床針藥兼治,崇尚中土王道,用藥平和,從脾胃治五臟病。

楊醫亞(1914—2002)華北國醫學院第四屆學生,中醫教育家,著述等身。楊醫亞自1935年至1937年擔任《文醫半月刊》常務編輯;1937年起自創《國醫砥柱》月刊;自1939年起從事中醫教育,包括高校、培訓、函授等各級各種中醫教育;編寫中醫教材等著作50餘種,達1540萬字。

馬繼興(1925—)華北國醫學院第十一屆學生,著名中醫醫史文獻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所研究員。在針灸學史、本草學史、古中醫藥文獻輯佚和馬王堆、敦煌等地出土醫學文獻、海外中醫古文獻回歸等領域研究,作出卓越貢獻,在海內外聲名遠播。曾獲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和北京市政府等頒發的多種獎項。

此外,如內科李介鳴、李輔仁、袁家磯、翟濟生、索延昌,婦科趙松泉、李德銜,兒科何世英、劉韻遠等,均是施門弟子,在有關中醫學科領域都是臨床大家。在三屆國醫大師評定中,從施門走出的有李輔仁、呂景山、呂仁和。

施門一派代有傳人,連綿不絕,絕非偶然。而傳承導師開明,學術發展開放,研究成果開發,絕不拘泥成法,絕不陳陳相因,是其最重要的文化傳統。

施今墨用中醫「三消」病機理論分析糖尿病辨證規律,主張脾腎雙補,創治療糖尿病的三首丸方和一首湯方。立黃芪、山藥和蒼術、玄參兩組對藥,一陰一陽,針對脾腎發揮作用。在上述基礎上,祝諶予以糖尿病5個臨床分型為主,首先提出瘀血入絡證和活血降糖法,對燥熱型糖尿病用溫清飲加減治療,兼見高血壓、高血脂者則用降糖生脈湯加減治療,同時亦有針對糖尿病並發症的方劑,較前又有創新發展。

而呂仁和在求學期間曾受施今墨親傳,而後在臨床上對糖尿病及其並發症進行分期辨證、綜合治療,在祝諶予的「瘀血入絡」啟發下,提出糖尿病腎病「微型症瘕」病機假說和治療糖尿病的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方案,並開發出專病系列成藥。

就中醫刊物而言,施今墨主辦的有《文醫半月刊》《國醫月刊》《復興中醫》三種。

1935年,在施今墨主持下,作為華北國醫學院校刊的《文醫半月刊》開始招聘編輯,學生楊醫亞應聘成功。在辦刊過程中,楊醫亞不斷結識北京名醫,提高了溝通能力,開拓了學識眼界,為他以後創辦《國醫砥柱》月刊創造了良好條件。

1939年,楊醫亞又應施今墨之聘成為華北國醫學院教授,1949年又被任命為校長,走上了一生從事中醫教育工作的道路。

教育成才規律初探

多種傳承方式結合家傳、師承和院校教育是近現代中醫人才培養的三條門路。相對於院校而言,家傳、師承從古有之。而中醫正規系統的院校教育,應該是「西學東漸」後的事情。與家傳、師承最大的區別是,中醫院校引進近現代教育體系以及西醫課程。現實的做法是,將師承和院校結合起來,並可在招考時盡量考慮家傳的因素。在這方面,華北國醫學院和施今墨的教育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值得指出的是,在這方面他們採取的形式可謂是多種多樣:有先有家傳後再院校的,有先有師承後有家傳的,有先有院校後有師承的,還有中醫家傳後再去西醫院校學習的。再如在祝諶予引見下,北京中醫學院1962屆學生呂仁和、呂景山曾在施今墨診所抄方,有一定的師承關係,後來都成為國醫大師。可見系統學習加上名師點撥,應該是中醫成才的重要門路之一。當然這還應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因人施教」的元素,一切以大家因緣造化和天資稟賦為定,而決不「拉郎配」。

經典與臨床結合中醫的生命在臨床,中醫的靈魂在經典。合理將經典和臨床有機結合,能盡早全面接觸中醫精華,嘗到真正的中醫「味道」。華北國醫學院高年級學生學完基礎課後,到診所隨師實習。施今墨還親自帶教,並親自講《丁甘仁醫案》課。後期教醫案課的,是編寫《祝選施今墨醫案》的祝諶予。朱壺山則在講課時常結合施今墨醫案,講述經典理論精義。而華北國醫學院的經典老師都是臨床開業醫生和理論大家,如朱壺山的《傷寒論通註》《雜病論通註》、楊叔澄的《醫學大意》等都是自己編寫的教材。而後者以《醫學實在易》《慎疾芻言》等原著和註解為主,循序漸進,可以使學生較快地掌握中醫基礎理論。不少學生回憶,當時都有上午門診抄方,下午隨師出診,晚間或整理脈案,或名師講解經典課的經歷。

重視醫德教育華北國醫學院自1935年起制定「醫戒十二條」,其核心是仁者愛人。醫戒特別強調:醫業以救人為本務,醫者以治病為正務,故不可耽安逸,不可邀名利。施今墨在診病人過程中不厭精詳,力免粗疏,認真負責,和顏悅色,細致入微,對患者不論富貴貧賤一視同仁,從不論前醫得失,不道他人短長。他在醫學帶教和講授醫療知識時的言行,直接體現了「醫戒十二條」的要義,成為言傳身教的榜樣。

中西醫匯通教育中西醫課程安排的比例為7:3。中醫課有內經、傷寒、金匱、溫病、本草、脈學、醫案及內、外、婦、兒等臨床課。老師先後有瞿文樓、周介人、朱壺山、楊叔澄、王仲喆、陸湘生、曹養舟、趙錫武、方伯屏、趙炳南、牛澤華等。西醫課分別有解剖、生理、病理、生藥、細菌、傳染病和內、外、婦、兒科等,先後有陳公素、韓宏厚、安伯倫、李仲美、薑泗長、王藥雨、張瑞祺等老師授課。國文為李仲翔,德文為陸岡紀,日文為黃濟國,國文和外文比例是1:1。這種學習的成果可以從學生畢業論文中得到印證。

順應社會需要和疾病譜變化從20世紀40年代中醫以治療急性傳染病為主,到60年代中醫以治療慢性病、老年病為主,施今墨和他的學生們都能應對自如,遊刃有餘。值得指出的是,新中國成立後,在綜合性醫院如北京醫院和協和醫院、阜外醫院、友誼醫院等醫院裡,施今墨的學生們都在慢性病、老年病的中醫藥防治上做出了不凡的業績,這應該和華北國醫學院的中西兼通、以中為主的教育理念有關。

如今,施今墨先生已經離開我們50周年了。在民國時期中醫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他以一己之力創辦了華北國醫學院,成功培養出諸多中醫大家。我們今天紀念施今墨,就是要挖掘總結他傑出的教育思想和先進的辦學方針。半個世紀過去了,中醫發展大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做好中醫藥高等教育,培養出更多的中醫專家、大家,推進中醫事業蓬勃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I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作者|陸壽康 施小墨,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施今墨的華北國醫學院為何能培養一批名醫大師? 健康 第5張

編輯|半夏 視覺|花椒

-商務聯繫-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號)

施今墨的華北國醫學院為何能培養一批名醫大師? 健康 第6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