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人民健康
一切為了人民健康
一切為了人民幸福
關註
25日,據海外網援引港媒報導,荷蘭和比利時也報告有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
此前一天,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自歐洲返回香港後,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再次呈陽性,為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而非「復陽」,屬全球首例。
該報導稱,荷蘭國家廣播公司NOS當地時間25日援引病毒學家的話說,荷蘭和比利時各有一名患者已被證實第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
荷蘭患者是一個免疫系統較弱的老年人。病毒學家強調說,確定是否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需要對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進行病毒基因檢測,以查明兩種病毒是否略有不同。
荷蘭政府顧問庫普曼斯表示,人們預計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她說:「有人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這並不會讓我感到緊張,我們必須看看這是否是經常發生。」
報導指出,比利時患者目前有輕度症狀,但「這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表明患者在第一次感染時產生的抗體不足以防止第二次感染稍有不同的變異新冠病毒。
病毒學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情況是否罕見,或者「還有更多的人在康復六個月或七個月後可能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二次感染」為何發生?
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不是所有傳染病產生的抗體保護效果都是終身的,抗體也會逐漸減少。 吳尊友分析稱:
人感染病毒以後會產生抗體,但不是所有傳染病產生的抗體保護效果都是終身的,抗體也會逐漸減少。 此次發現的病例,雖然從病毒株基因序列看有所變異,不是同一個毒株造成的感染,但目前看,更有可能是因為人體的免疫保護效果沒有那麼長,導致的「二次感染」。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這裡面有)許多科學問題,這是一個個案,解讀需謹慎。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表示:
這起案例首先說明該病例上次感染沒有獲得免疫保護,為什麼? 該病例是免疫缺陷病人?還是他(該病例)上次是輕症感染而機體沒有產生免疫應答?或者應答水平低不足以保護?
如果上次感染他獲得了抗體,但可能血液裡的抗體不能到達呼吸道而保護?(這裡面有)許多科學問題,這是一個個案,解讀需謹慎。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仍待進一步的研究,目前還不需要過於緊張。 張文宏醫生在自己的個人微博上分析:
此前大陸、香港以及國外也多有復陽報告,但多數認為屬於無傳染性的核酸殘留,未發現有明顯的傳播證據,認為臨床意義不大。 此次港大證實的「再感染」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據。
此前全世界關註「復陽」,就是怕「再感染」。「再感染」關乎免疫的持久性,也關乎未來疫苗保護的時間和重復接種疫苗的間歇時間。這次四個月後就發生再感染,還是屬於個例,這個問題應該在更大的感染後人群中觀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萬人感染過,如果「再感染」成立,那麼在新冠高發和流行地區,再感染會成為常態。目前還不需要過於緊張,畢竟歷史上常見的其他冠狀病毒的感染後免疫時間都遠遠超過4個月。
抗體的消失速度比預期快?
「二次感染」案例的出現,是否說明抗體消失速度比預想快?
吳尊友表示,學界早就注意到這種現象,對於冠狀病毒這一類病毒來說,人感染以後產生的抗體能夠達到保護效果的時間大約只有6到12個月。而此次發現的病例帶來的一點重要判斷就是:抗體本身會衰減,衰減速度可能比預想的快。
不過,專家表示抗體消失了也不代表完全失去了保護作用。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斌說,人體內針對新冠病毒感染,會產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感染消退後,也往往有針對病毒的記憶性T細胞在人體存活下來,會產生T細胞免疫。
例如,香港這位患者再次感染病情比前一次輕微,這表明他的免疫系統提供了某種程度的保護,即使它不能完全阻止感染。
對疫苗研發是否有影響?
「二次感染者」的出現,還讓人們產生了另一個擔憂:正在研發中的疫苗是否會失去保護效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席教授袁國勇表示,事實上香港該患者在第二次感染期間迅速產生抗體並降低了病毒載量。他認為,兩劑接種法將是獲得可靠免疫的正確方法。
不過,他也表示,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反應有多持久,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輕度COVID-19患者康復仍可能需要接種疫苗,這部分群體仍然需要佩戴口罩、遵守手部衛生和保持社交距離。
還有專家認為,即便疫苗需要更新換代,技術上並不難實現,因此不必過度恐慌。並且,以現有的了解看,新冠病毒的突變沒有流感病毒那麼快。
李斌分析稱,現在的疫苗研發至少有5種不同的策略,每種策略,哪怕是一些亞單位蛋白疫苗,用的也是病毒保守區序列,特別是針對宿主細胞表面ACE2受體結合的S蛋白。「病毒不管怎麼突變,總是要進入細胞才能感染,要想感染細胞就要結合ACE2受體,大部分疫苗研發策略都是為了阻止這種結合。」
(來源:北京日報綜合海外網、澎湃新聞、中新社)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