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意思是說春季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此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欣欣向榮。但春季氣候驟變會影響人體的免疫功能,健康者可以很快適應這些變化,而體弱多病、老年人和兒童的適應能力差,容易出現疾病,其中腹瀉被列為重點防治疾病之一。
春季腹瀉頻發,關鍵在於濕氣淤積
春季濕邪重,易阻礙脾氣運化水谷、運化水液及升運清陽,導致「濕邪中阻」,從而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就會有食欲不振、腹瀉、腹脹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症狀。《諸病源候論》雲:「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裡。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若虛實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內虛脹,或泄,不能飲食,所以謂之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也。」說明脾胃虛弱、水濕不運、升降失司,清氣不升反降而成泄瀉,此為本病發生的基本病機。
為何濕氣淤積會致腹瀉
中醫常講:「脾胃同居中焦,脾主運化,遊溢胃中精氣,上輸於肺,進以布散周身,五臟得以稟氣於胃而體健神足」。脾胃五行位於中土,功在健運、長養,脾胃功能正常,脾主於運化以升清,胃主於受納以降濁,納運結合,升降相因而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反之,脾胃虛弱,納運失調,升降失司,濕邪內生,發為泄瀉。
由於現在人經常熬夜,食用生冷肥膩食物,加上環境影響,外邪侵襲等因素,脾胃為其所傷,以致脾氣虛弱,運化失司,變生濕邪而成泄瀉。《醫宗必讀》雲:「瀉皆成於土濕,濕皆本於脾虛,倉廩得職,水谷善分,虛而不培,濕淫轉甚」,亦如《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雲:「濕盛則飧泄,乃獨由於濕耳。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為病,茍脾強無濕,四者均不得而幹之,何自成泄。」諸多論述皆強調了脾胃虛弱與泄瀉發生的密切關係。故言其病機無外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升降失司,濕邪內生,精氣下而便溏、泄瀉。
誠如張景嶽雲:「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春季腹瀉多是在脾虛的基礎上,加之邪氣入臟、飲食不節,亦或憂思憤怒直中臟腑,致使臟腑功能失調,大腸傳導失其功用,清濁不分,濕濁下註而導致泄瀉。然水濕停滯為其重要病理因素,脾虛運化無力,濕濁內生,而脾為喜燥惡濕之臟,濕邪又反妨礙脾之功能,二者互為因果,相互加重,終致此病病程纏綿反覆。因此治療上需健脾益氣、滲濕止瀉。
治療以健脾益氣為其根本,並兼以滲濕止瀉
如今發生腹瀉很多人都採取服用蒙脫石散進行治療。蒙脫石散是一種由蒙脫石制作而成的灰白色粉劑。對消化道病菌、病毒及其產生的毒素有固定、制約作用;對消化道黏膜有覆蓋能力,並通過與黏液糖蛋白相互結合,進而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禦功能,但臨床使用蒙脫石散若過量可能導致便秘,且效果欠佳。
中醫理論認為,脾虛則無以運化水濕,濕盛滯於中焦,進一步影響脾之功用,而見氣機阻滯,升降失常,清陽不得升,攜濕濁下為泄瀉,是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而針對其治療,則以健脾益氣為其根本,兼以滲濕止瀉, 故應處以參苓白術散,方證對應,見效明顯。
曾有專家 為探討參苓白術散加減對脾虛型慢性腹瀉患者臨床症狀的影響 ,選取收治的100例脾虛型慢性腹瀉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使用常規蒙脫石散治療,觀察組使用參苓白術加減治療,結果顯示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6.00%)較對照組(76.00%)高, 治療後兩組證候積分均呈降低趨勢,但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改善明顯。
參苓白術散方出《古今醫鑒》,該方由蓮子肉、砂仁、薏苡仁、山藥、白扁豆、桔梗、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陳皮組成,全方諸藥相和,共奏健脾益氣、滲濕止泄之功。
《醫方考》卷四所雲:「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於脾胃而後能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見羸弱矣。故治雜證者,宜以脾胃為主。然脾胃喜甘而惡苦,喜香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 方中薏苡仁、山藥、黨參、蓮子合用可起利濕、健脾止瀉、安神養心之效;白術可燥濕化濁;茯苓與桔梗可治脾虛食少、緩解食欲;扁豆與砂仁可治腹痛痞脹、脾胃氣滯;炙甘草可起到益氣通陽之效,再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予以加減治療,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止瀉之功效。
初春時節冷暖空氣不斷交鋒,潮濕、降雨無法避免,這個季節及時給身體「排濕」,對一年的養生保健都至關重要。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保暖,同時拒絕生冷食物,調整作息。當感覺體內濕氣過重並出現一系列症狀的時候,建議咨詢專業醫生,辨證處理,切除擅自服藥,以防症狀加重。
以上相幹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聲明】:
1、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2、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於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損失、風險及糾紛,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