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記得「星標」我喲,不然就找不到我了~
作者 |初寂
這兩天看到一則新聞,真是把人驚呆了。
陜西西安一名12歲的女孩蘭蘭,平時竟愛吃頭髮等雜物,且這一吃就是2年。
原來,蘭蘭因成就不好,常被媽媽批評,加之又面臨小升初考試,導致心理負擔過重,才養成了吃頭髮的習慣。
當下社會競爭激烈,家長擔心孩子的學習成就無可厚非,只是關心用錯了方式,無意間給孩子帶來了傷害而不自知。
要不是蘭蘭一直因為腹痛胃口不好,吃藥也不管用,被家長帶去醫院檢查。
否則大家都不知道,原來蘭蘭患上了異食癖,且胃裡已有頭髮等物包裹而成的300g馬蹄形狀綠結石。
這究竟得吃了多少異物,才能有這麼大的結石。無法想像,她的心理壓力究竟得多大,才養成了這個習慣。
有網友說:「孩子異食癖這麼嚴重,心理問題肯定也不輕。」
想想也是,哪個孩子會平白無故地傷害自己,說到底,還是因為心理出了問題。
近年來,孩子因為心理問題傷害自己的行為越來越常見。比如讓家長極為頭疼的吃異物、咬手、打頭、暴飲暴食、自殘等行為……
這些孩子,都在本該積極樂觀的年紀,選擇攻擊自己。
這不禁使人疑惑,孩子總是控制不住傷害自己,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對內攻擊,源自自戀受損
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認為:孩子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如有異食癖的蘭蘭,心理問題的來源,正是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
本來蘭蘭因為成就不好,內心就比較自責和恐慌。可媽媽不但不安慰鼓勵她,反而不斷地批評,最終使她自戀受損。
什麼是自戀受損?這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放在這裡就是,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被迫降低,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一種心理狀態。
所以,自戀受損的蘭蘭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挫敗感越來越強,可她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憤怒的情緒隨之而生。
心理學上認為,當一個人有太多負面情緒,如憤怒、焦慮和挫敗時,就很容易把這些負面情緒由向外攻擊轉向對內攻擊,從而出現自罰、自傷、自虐等行為。
蘭蘭的異食癖看似一個糟糕的不良習慣,實則是為了緩解憤怒,把本應對外的攻擊,朝向了自己。
這種對內攻擊,是在轉移心理痛苦,是在保護自己。
倘若父母沒看到這一層,一味盲目地批評孩子,當孩子承受不住時,就可能會發生悲劇。
看過一則新聞,一名14歲男孩因不好好寫作業,被媽媽責罵。結果,他一聲不響就爬出6樓窗臺要跳樓。
好在媽媽及時拉住他手臂,並等到了民警的救援,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而讓人更心酸的是,被救男孩全程表現冷漠,沒有任何表情。也不知他是承受了多少委屈和壓力,自戀受損到多麼嚴重的程度,才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看似不愛惜生命,其實是心裡有傷。
那些被積攢的情緒,如果沒有及時釋放出去,就很容易形成對內攻擊。
不當批評,無助於孩子變得更好
有心理學家做過調查:「父母曾經對我們的批評指責,你真的因此受益了嗎?」
結果顯示:沒有一個人能回憶起,讓自己有所受益的一次批評。
很多時候,批評無助於孩子變得更好,尤其是不當的批評,往往讓孩子隻記得對內攻擊,不記得去改進。
記得小時候在老家,鄰居張阿姨因為覺得女兒霏霏的習慣不好,學習也不勤奮,常常逮機會批評她。
比如:當孩子畫了一幅畫,可以說:「你色彩搭配得很有創意。」
而不是罵:「畫這個有用嗎?還不如多做幾道題。」
(孩子會覺得:我是個有創造性的人)
當孩子學習進步時,可以說:「你這次復習真的很用功,成就提升就是最好的回報。」
而不是罵:「為什麼別人是100分,你卻是98分。」
(孩子會覺得:只要努力,一定會有回報)
多強化正面行為,弱化負面行為。
善用鼓勵,孩子自然會慢慢調整自己,且不會留下任何負面影響。
語言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教育方式。聰明的父母善用鼓勵,愚笨的父母隻知批評。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一個常常自省、時時進步的家長,才不會困在孩子缺點的那一畝三分地裡。
當教育沒有了壓制,愛就能發揮出更大的威力。
當孩子心裡有了足夠的愛,他的自戀才能得到滿足,未來也才能乘風破浪,朝陽而生。
更多熱文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奶奶幫孫子寫作業,媽媽生氣打丈夫被報警:
為什麼媽媽總是孤軍奮戰?
▲女子帶倆娃駕車撞丈夫:
小心!孩子已經成為你的情緒垃圾桶…….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智慧財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聯繫我們:
文章轉載: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點個「在看」吧,愛你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