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置頂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
作者:小豆嬸兒
來源:女兒派(ID: nverpai)
為人父母,大概是這世界上最辛苦、最難的工作了。
只要上崗,就永遠待命。
從孩子的吃喝拉撒,到升學考試,從年少叛逆,到成家立業,方方面面都伴隨著無數的困難和波折。
想要勝任這份工作,關鍵是從普通父母升級成智慧型父母。
以下九張圖,讓你get到智慧型父母的秘訣。
1
關於孩子的特質
普通父母:眼裡的缺點永遠>優點
智慧父母:缺點、優點,都是特點
朋友是幼稚園的老師,有次她跟我吐槽,說給家長布置了一項作業:請寫出你孩子的十個優點。
很簡單的題目,卻沒有一個家長完成。
大多數家長隻寫了5、6個,還有位家長直接放棄,留言道:「對不起,老師。我實在想不出我兒子有什麼優點,要是換成缺點,倒是能寫一大堆。」
換個角度看孩子,優點、缺點,其實沒有界限。
有的孩子軟弱、膽怯,這也意味著他做事謹慎靠譜;有的孩子磨蹭、優柔寡斷,那也說明他心思細膩、認真實在;有的孩子愛湊熱鬧、管閒事,那麼他一定有顆樂於助人的心。
教育家約翰·格雷說過,我們不必去想該做什麼使孩子更美好,而是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孩子已經是美好的了。
父母眼中的缺點,只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顯現出來的特質,它的存在,也是成長的問候。
優點也好,缺點也罷,都只是孩子的特點。
2
關於溝通
普通父母:控制型,我的想法都是對的
智慧父母:合作型,我們有共同的觀點
有次去給小朋友做問卷調查,是關於「你最討厭爸爸媽媽對你說的一句話」,超過半數的孩子在「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前面打了對勾。
細細想來,這也是家庭教育裡很普遍的現象:父母總是以最正確、最權威的角度,安排著孩子的一切,和孩子的關係不是「你說我聽」,而是「我說你做」。
一旦孩子有反對的意見,一句「你還小,我這是為你好」就能堵住孩子還想要再辯駁的嘴。
有位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家說,現在的父母,很多都是高學歷,很聰明,很有能力,卻把力氣花在管小孩上,很悲慘。
被父母的想法控制的孩子,就像籠子裡的鳥,雖然籠子會移動,但也只是換了個地方被關。
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會花時間與孩子溝通,接納孩子的想法,在家庭教育中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3
關於比較
普通父母:別人家的孩子是個「寶」,自己家孩子是根「草」
智慧父母:隻和孩子自身比較,成功中總結經驗,失敗中提取教訓
湖南衛視《少年說》裡有個姑娘,站在樓頂對著媽媽大聲哭訴:
「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媽媽,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麼不看一下?」
原以為她的媽媽聽了會感到抱歉,沒想到當場就把孩子懟了回去:「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是要拍一下……」
諷刺的是,下一個上場的,就是媽媽嘴裡的「別人家的孩子」。
而「別人家的孩子」也有一樣的煩惱,已經是全班、全年級、全校、全聯盟第一的她,還是會被父母批評:「你看看你們班的那些同學,每一個人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麼都不行。」
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孩子。
一味地把別人家孩子當作自己家孩子的標桿,只會讓孩子更有壓力,不敢嘗試更多的可能。
孩子的對手應該是過去的自己。
在成功中進步,在失敗中成長,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孩子內心不斷進取的種子,未來才能更加獨立,更加自信。
4
關於視角
普通父母:隻放大眼下,忽略了未來
智慧父母:有長遠打算,心存大格局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Kenneth Ginsburg曾做過一場演講,他給家長提出一個問題:「你怎麼定義孩子的成功?」
所有家長都走進了一個錯誤:盯著自己眼前的孩子,想著他生活上、學習上有哪些出彩的地方。
沒有一個家長,會去想孩子未來的模樣。
用放大鏡的視角看孩子,過度關註孩子當下的任何考試、任何活動,很容易一葉障目,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
有智慧的父母,習慣用長遠的目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和成功做準備,培養一股後勁。
比如孩子的求知欲比暫時的成就要重要,讀書獲取的知識比考試作文更重要,健康地成長比班級的名次更重要。
長遠的目光,才能為孩子做好人生的鋪墊,在家庭教育上事半功倍。
5
關於提問
普通父母:提問題就是沒用的胡思亂想
智慧父母:提問題就是思考的光芒
孩子們的腦瓜裡,總是有一些大人理解不了的東西。
他們對所有的東西都存有好奇心,動不動就變身「十萬個為什麼」,隨時都能拋出各種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問題。
普通父母要麼選擇忽視,要麼就直接否定孩子的提問,然後直接告訴他們認為的「正確」的答案。
可是,當孩子提出問題後,最美妙的時光,就是解答與探索的過程。
巴甫洛夫曾說,問號,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
童年的為什麼,正是孩子們步入科學殿堂的第一步。而求知的路上,小孩子最開心的事,就是提個問題把大人問倒。
相信並鼓勵孩子去思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和解決辦法,給孩子去大膽試錯的機會,讓他們保持好奇心,才是面對提問的最好方式。
6
關於時間分配
普通父母:孩子只有「學習」和「其他」兩件事
智慧父母:綜合考慮,全方位發展
電影《我們的世界》裡有句臺詞,大概說出了所有家長的心聲:「孩子除了上學、放學,還能有什麼事兒呢?」
我們身邊的家庭教育基本也都是一個模式:分數考的高,就能被表揚;分數考的低,就要被數落,對孩子說的最頻繁的一句話就是「你好好上你的學,其他都不用你管」。
完全忽略、阻斷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把孩子變成了一個麻木的「學習機器」。
想起之前的新聞,學習上一路凱歌的「神童」魏永康,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勸退;凌晨四點的跨洋「西紅柿炒雞蛋」演示視訊,原以為溫馨有愛,卻遭到無數網友的嘲諷……
蔡元培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就,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孩子的世界,除了學習,還應該擁有別的,比如運動、社交、興趣、閱讀……
好的教育,是需要「留白」的教育,適當地讓孩子自我發揮,給他一定自由的時間去玩耍、去想像、去思考,讓他成為一個獨立的、更好的人。
7
關於學習
普通父母:學習是灌輸的過程,成就是唯一的指標
智慧父母:學習是探索的過程,成就背後也很重要
當孩子開始進入學校,成就單和老師的期末評語就成了父母最敏感的話題。
普通父母覺得,學習就是灌輸,老師教什麼,孩子就得學會什麼,然後把成就當做孩子的唯一指標,判斷他是否優秀,能不能考上好的大學,能不能在社會中立足。
智慧父母會明白,成就只是查驗孩子有沒有認真學習的手段,是一個階段的總結與評估。
教育家布魯納曾說,學習是探索知識的過程,它像發現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
成就好,不代表孩子的所有能力都好。
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因素。
8
關於立場
普通父母:教育就是說給孩子聽
智慧父母:教育就是做給孩子看
泰國有個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公益廣告,叫《豆芽引發的夢想》。
豆芽是菜場銷量最好的蔬菜,女兒小菊想要嘗試自己種。雖然媽媽並不知道怎麼才能種好豆芽,但還是笑著回答女兒「我們試試」。
第一次失敗,媽媽找來了專業種植的圖書,和女兒一起閱讀、學習;
第二次失敗,媽媽和女兒反思原因,共同發明了給豆芽自動澆水的裝置;
終於,在這對母女的不斷探索下,豆芽成功破土而出。
從來沒念過書的媽媽,用身體力行,教會女兒勇敢嘗試新領域,面對挫折不放棄。
馬卡連柯在《兒童教育講座》裡說:「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兒童講話、教育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的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故人,這一切對兒童都是有著那麼重要的意義。」
普通父母教育孩子,就是跟孩子說很多大道理。一旦孩子沒有做到,就會朝孩子生氣、發火,直到孩子發生改變。感覺自己費盡心血,最後換來的都是孩子的叛逆和不領情。
智慧父母相信,身教重於言傳。改變孩子之前,先以身作則改變自己,把自己作為榜樣,然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最好的教育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孩子看到了什麼。
9
關於生活角色
普通父母:只有一個身份,把生活變成單選題
智慧父母:靈活調整精力,把生活過成複選題
壹心理有篇文章裡說,現代家庭教育之痛,痛在隱形的爸爸,焦慮的媽媽。
普通父母總是把生活變成單選題,要麼隻工作賺錢忽略了孩子,要麼隻教育孩子忽略了自己。當工作遇上瓶頸,孩子不聽話,就開始心氣不順、焦慮、發脾氣。
有智慧的父母,不會故意苛責自己,他們明白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身份,會把生活過成複選題,在每個階段都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營造溫馨愉快的家庭氛圍。
別因為孩子,丟了你自己。
當你成為一個身心愉悅、熱愛生活的人,你的孩子一定也會有愛心,能夠懂得生活的意義。
▽
父母是根,孩子是花。
根的營養不夠,花開得不會絢爛。
誰都不是天生的「完美父母」,但教育孩子的路上,必定伴隨不斷地學習。
你往前邁出的每一小步,都是孩子走向優秀的一大步。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 作者簡介: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歡迎關註
歡迎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QRCode識別關註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