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懂事」的孩子,都被愛的不夠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置頂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

「太懂事」的孩子,都被愛的不夠 親子 第1張

作者:夭夭

來源:27Ladys(ID:duolafengshang)

1

小寶今天身體不舒服,從醫院出來帶他去商場玩。

生病的人都矯情,孩子更是如此,一路上,他見魔殺魔見鬼殺鬼,脾氣臭到不行。

到了商場,要喝奶茶要吃漢堡要買玩具要去玩跳跳床。我一邊答應著好好好忍受他的臭脾氣,一邊做他的垃圾魚把他浪費的食物吃掉。

我媽在一邊看得火冒三丈,直罵我慣壞孩子,說孩子不懂事,媽媽不稱職。

我一邊敷衍著是是是,不該慣他;一邊心裡嘀咕,你倒是沒慣過我,我倒是懂事,但我沒覺得你對我好,也不願領你情啊!

童年的我特別少的對父母提要求,也基本不說我想要什麼。我媽現在還常誇我小時候懂事,不會因為要東西在商店裡哭著不走,說了不能買我就乖乖走掉不提第二次,把我當好孩子的表率。

但其實,她記憶裡我懂事的瞬間,都是我最委屈,最不開心的瞬間,我並不是真的不想要,只是不敢要。

2

出於對「溺愛「的誤解、對「吃苦教育」的吹捧,再加上我們不習慣表達愛的傳統,父母那一代,尤其喜歡要求孩子艱苦樸素,無欲無求。

我媽就是這樣。買根棒棒糖,要回憶半小時苦難,憶苦思甜;弄壞了一個玩具,就是背叛祖先的大惡行;

我還記得小時候的暑假,周末,經常被爸爸丟掉老家田裡去勞力,曬成小黑炭,牢記粒粒皆辛苦。

所以小時候我就知道,如果我要求得到了某件東西,會有一連串的負擔、承諾要背負,爸媽不會痛痛快快滿足我的。

為了逃避附加的這些責任,我選擇了從源頭切斷,不再開口提要求;

在父母憶苦教育、有附加條件的給予下,我還很自覺地勸自己說:爸媽讓我吃飽穿暖有書讀就該感激涕零有所回報了,一定不能再去要求更多。

這種教育的唯一好處,就是讓匱乏感、愧疚感跟了我20多年,一直生活在焦慮和自卑中,不相信有人會無條件愛「我這個人」,過得特別不開心。

3

遺憾地是,很多家長依舊在延續這種「匱乏」教育,在「愛孩子「這件事情上制造各種各樣的界限規則,跟孩子較勁兒。

怕給多了孩子會貪得無厭,怕擁抱多了孩子會不自立,把「慣壞了」當成萬金油,無論孩子出了什麼狀況,都往上一貼。

比如這一次,成年人生病的時候還愛矯情、脆弱要抱抱呢,何況一個小孩子,這時怎麼寵愛都不過分吧。

但我媽就會覺得,孩子這是在無理取鬧。她要永遠規則明確,要永遠高標準高要求,不能縱容孩子。

但哪有被愛壞的孩子啊,每一個攻擊行為背後,都是對愛的強烈渴望。

及時的回應和溫暖的大抱抱才能化解他的攻擊行為,讓他感受到被愛,讓情緒得到平復。

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但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一點上,卻顯得出奇地吝嗇。

在孩子沉浸在得到禮物的歡樂、成功的歡愉時中時,非要去告訴他們要珍惜、要感恩,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讓孩子處處擰巴不開心。

這種「刻意制造的匱乏感」、「延遲滿足」是根本不必要的。

孩子特別易於滿足,及時滿足回應他們,並不會讓他貪得無厭,反而會讓他對物質不再執念,也更願意分享,有更高層次的追求。

反觀長期生活在匱乏感中的孩子,他們習慣接受了「延遲滿足」的程式,主動內化「不提要求」的模式,表面上是懂事識大體,實際上卻特別缺乏安全感,敏感又膽小。

小時候的合理需求不被滿足,長大後這些需求則會成為一種執念,得到再多,也填補不了內心匱乏的黑洞;

另一方面,習慣了「延遲滿足」的程式,在升職加薪、事業成功這些事情上,也會不自覺地自己給自己下絆子,延遲成功、喜悅的到來。

4

今年上半年特殊情況,在家刷劇,又看了一遍《我的前半生》,最心疼的就是玲玲的兒子佳清。乖巧的他有著和年齡不符的成熟,特別會察言觀色,擅長讀懂大人的心思。

明明很想去找爸爸,因為媽媽不開心就主動說不去了;不想接受陳俊生,反對的方式是把自己鎖在房間裡而不敢大聲說出來;周末想留在家裡,不想分享自己玩具給平兒,也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同齡的平兒呢,相對起來沒有那麼懂事。他會不理解媽媽的氣憤,執意要在奶奶家玩更久,會因為不願意住新房子不顧媽媽的疲憊哭鬧不止。

他不夠懂事,但他比佳清更快樂,也更像一個孩子;他也能夠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適應新環境。

佳清不哭不鬧地跟媽媽一起住進陳俊生的家裡,很長時間還是把陳俊生爺爺奶奶當外人,受了委屈要等到媽媽回來才敢釋放。

從內心裡,佳清並沒有接受這種變化,但他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就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把委屈咽下去。

平兒搬進新房子時又哭又鬧,但情緒釋放後,他坦然接受了現實的變化,和媽媽住得開心,和爺爺奶奶爸爸也相處得愉悅。

羅子君要去深圳時,他也能夠很好調整自己情緒,開心地去探索新的世界。

情緒需要適度釋放才能自然流動,哭鬧和要求是孩子來證明自己被愛,試探父母邊界的方法。

如果他的要求被及時滿足,就會停止這種試探,得到我很好,我值得被愛的訊號;

過於懂事的孩子,則自己掐滅了情緒流動的渠道,將不公平對待內化成「我不配」、「我只能」。

看起來懂事的孩子,他們只是把委屈和難過埋了起來,內化成「是我不夠好」,表面接受和乖巧,內心更多是憤怒和恐懼。

懂事是他們的保護自己的面具,討好別人的工具,他們寧願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讓別人開心,不然就會愧疚不安。

因為自己曾經是個「懂事」的孩子,所以做了媽媽後,我就有意識地發覺自己,不給自己的愛附加條件,在自願又有能力的前提下對他好,讓他更開心。

因為吃過懂事的苦,所以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那麼懂事;因為懂得匱乏感的苦,所以想要及時回應、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人總會學著懂事,但在父母面前,只需理直氣壯做自己;

而對父母來講,如果孩子過於懂事,就該反思自己,是否愛得不夠。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 作者簡介:夭夭,心理咨詢師,專欄作者,

微博:@夭夭seven。

公眾號:27Ladys(id:duolafengshang),

女性心理成長筆記,歡迎關註。

「太懂事」的孩子,都被愛的不夠 親子 第2張

歡迎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太懂事」的孩子,都被愛的不夠 親子 第3張

長按QRCode識別關註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