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1
父母的態度里
藏著孩子的未來
前幾天,黃磊發了一條關於女兒尿床的微博,分享了女兒尿床的一件小事。沒想到,瞬間獲得了26萬的點讚。
微博中,黃磊與女兒交流前一天晚上尿床的事,妹妹問:爸爸你知道我怎麼尿床的嗎?
黃磊認真的回應,講了個在夢里找廁所的故事,結果講完之後妹妹驚喜的感嘆道:哇塞,爸爸你怎麼知道的!
就像兩個好朋友聊天一樣,原本也是是個尷尬的小事兒,妹妹沒有感到絲毫的責備和害羞,黃磊也沒有一點點的責備和生氣。
這樣有趣的對話,也惹得網友一眾打趣:
作為一個有女兒的人,看完父女兩的對話以及網友的留言,我從內心底的羨慕起黃磊的女兒來。
為什麼這麼說?
不是因為黃磊家有名氣、有經濟實力、有豐富的社會資源,而是女兒對爸爸的無話不說。自己尿床了,妹妹沒有絲毫的害羞和隱瞞,而是把它當做尋常事,跟自己的爸爸聊起來。這樣的女孩兒,內心該是多麼的有愛和安全感啊!
然而同樣是尿床,另一個孩子可就沒這麼幸運了!
女兒幼兒園班上有個5歲左右的小男孩,不愛說話,見了主動給他打招呼的熟人也是低頭直接走過。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我也覺得再正常不過了。
有一天放學的時候,我去接女兒,正巧碰到老師把這個男孩的家長叫到教室外面,向家長反映了孩子中午睡覺尿床的事情。
原本老師只是想提醒一下家長晚上注意,沒想到趕來接孩子的媽媽還沒聽完就推搡了孩子,指責的說道:
「怎麼又尿床了,你幼兒園都快畢業了,羞不羞人啊!你這上小學了可怎麼辦??」
一旁的老師只得尷尬的連連解釋,說孩子尿床很正常,xx媽媽你注意一下就好,不用這麼批評他。
男孩媽媽絲毫沒意識到,不耐煩的指著孩子、望著老師說:不說他他就沒記性,你說我做家長的能咋辦?
看著小男孩又深深的低下了頭,我打心眼里心疼他:
被自己最親最信賴的人當眾批評、當眾揭短,他內心得經受多大的打擊與煎熬?
2
玩笑般的小事是「尊重教育」的缺失
曾有一份兒童夜遺尿疾病認知度的在線調研顯示:
「近4成的家長會認為「尿床」是孩子的故意行為,甚至因此責備過孩子,有些家長則為此產生焦慮情緒。」
尿床後被責罵的恐懼,至今都記憶猶新。
這件玩笑般的「小事」,折射出的,卻是多少父母尊重教育的缺失。
《圓桌派》里,主持人竇文濤拋出一個困擾了中國孩子們多年的問題。
「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消遣、貶損孩子?」
「你看他胖得跟豬一樣。」
「你看他黑的,跟個煤球似的。」
「我們家那小子就是個笨蛋,扶不起的阿鬥。」
公開評頭論足,對孩子不滿意,隨意貶低……
這個問題孩子們無法理解,也找不到答案。
網友抱怨,「父母們總以為,孩子年紀小,就不用顧忌面子。」
兩代人之間不自覺地形成地位差,父母以管理者的身份干涉孩子的生活,忘記了尊重。
何為尊嚴,何為自尊?自尊是個人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通俗的說,就是如何看待自己!
而孩子的內心極其單純,也極其脆弱。
他們如何看待自己,最初以及最深的影響,就來自於自己的父母、家人。
可悲的是,不少家長都覺得孩子小,不用顧忌他們的「面子」,始終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處理孩子的問題。
殊不知,一些有意無意的不當言行,都像一把刀一樣,在傷害著孩子!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
公共場合打罵孩子;
當著別人嘲笑自己孩子的秘密或者缺陷;
誇別人家孩子,貶低孩子的能力;
給孩子貼各種負面評價和標籤;
給孩子失望、冷漠、否定的眼神;
……
很多家長都會強調自己累死累活,一切為了孩子,怎麼孩子卻不領情,但從來沒注意到,外在物質的給予,遠不及給孩子充盈的內心重要。
對孩子自尊心的傷害,也絕對不是一顆糖、一個玩具就能彌補的。
它讓孩子變得敏感、自卑、怯懦,這些甚至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3
父母的愛是真的,
孩子的委屈也是真的
毋庸置疑,父母為孩子付出的一切是出於愛,期待他們能盡快改正錯誤,變得更加優秀。
愛的方式,有時卻演變為成長中的痛苦。
文學家蔣勛曾說:「我們有時候不知不覺在限制孩子,甚至以愛之名,因為愛太偉大了。事實上,愛應該建立在人與人平等的基礎上。」
網上熱議的一則視頻中,女生沒有按母親的指導儲存墨水,將墨水蹭到了衣服上。
母親當街拎著衣服,高聲質問:「知不知錯?錯在哪里!」
受責罵的小姑娘嚇得已經愣住。
在父母的認知中,這種丟人的當眾批評對孩子的警示作用更大,也更讓孩子長記性。
罵得越狠,記得越牢。
將當眾批評看作有效教育手段的父母,不占少數。
還有很多父母強忍心疼,故意當眾批評孩子。
「媽媽以這種方式糾正你,以免走向社會之後,會吃更多苦頭。」
「愛」本身沒有錯的,可錯誤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
蔣方舟在節目里講到,「大人與孩子的世界比例是不同的。」
孩子們在乎父母給予的每一個反饋與評價。當眾的責罵羞辱和傷自尊的玩笑,像一把刀子在他們身上狠狠紮下,留下無法愈合的傷疤。
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更好,好的動機卻並不代表好的結果。
如華少在《我們長大了》中所說:
「教育小孩時,不要因為動機的合法性,就忽略途徑的正確性。」
4
教育孩子之前,
記得保護他的自尊心
在父母潛移默化下形成的三觀,會漸漸影響人生的下半程。真正的愛孩子,不僅是簡單地將他「養」大,也要注意維護他的自尊。
✍建立「不撒謊,不懷疑」的良性關係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重在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
信任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每一句話都認同,而是代表著一種態度:真正俯下身來,傾聽他們在想什麼、做什麼,然後選擇合理的應對方式。
面對所有人的質疑,有最親近的人支持信任,這讓孩子心中產生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如果不是父親給予的信任和肯定,這件小事在他心里,可能就演變為另外一段痛苦的回憶了。
來自於父母的傾聽、信任和認可,漸漸在心里埋下自尊的種子。讓他敢於承認錯誤,也敢於改正缺點。
✍在訓斥之前,先學會理解
很多時候,孩子雖小,但並不是一個毫無思想的木頭人。在「犯錯」背後,或許有自己的想法。
耐心了解背後的原因,理解孩子的行為,是對TA最大的尊重。訓斥孩子之前,別忘了先問一句「為什麼」。
✍溝通,是緩慢但最有效的方式
「打都是為了讓你長教訓。」很多家長總習慣用打罵,來代替耐心的溝通和講道理。
一頓鞭子下來,孩子看起來服服帖帖。但內心里面,不見得認同父母的觀點。問題沒有被解決,反而因為父母的惡劣態度,讓孩子失去了溝通的欲望。
用暴力強硬地逼孩子低頭,得到的很可能只是口頭上的認錯。所以,遇事冷靜一下學會良性溝通很重要。
寫在最後
養兒育女是一場修行,我們最大的功德也就在於讓他內心健康快樂的長大,不管多大年紀,內心都仍是少年。
最後,借高曉松給女兒信中的一句話分享給各位爸爸媽媽們:
「孩子,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
教育的本意不該是傷害,希望父母們最後能夠學會,用合適的方式去愛。
標籤:親子教育,羞恥感
來源:網路
編輯: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