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不完美,才美。海藍說這是少有人知道的幸福之路。的確,這是個認識問題,事物有兩面性,我們習慣於看到「表面呈現的」最直接的那一面,而被隱藏的那一面,不管它是否具有意義,我們一般很少習慣去探索那一面。換句話說,我們習慣於「長得好不好」,而不會花時間去感受「心思好不好」。這背後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天性的懶惰」。懶惰是我們都具有的,阻礙我們思考的最大障礙。這個也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最大的感受。我想這個也是海藍說的:意識到不完美才美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因為這些人逆了「懶惰」的天性。
能獨立思考的前提是,不能懶惰。這個不僅僅是在說我們,我們的父母,還有我們的孩子。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是大家都能夠受益的。
全書分為6章,首和尾都有總結,中間幾段主要講對待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和工作的態度以及行動。我取其中幾個點來記錄自己的感受。
1. 人生沒有意外
如果在人群中說出這個話,估計要被大眾奮起而攻之,然後被狠狠教育「人生怎麼會沒有意外」!是的,這個就是我們會有的第一反應,只是看到所謂意外被顯現的形狀。如果我們多花點時間,所謂意外是指在我們預料之外的,屬於我們無知范疇。我們不喜歡意外有兩種心理情緒:一個是‘’意外都是不好的」,這個是我們對於意外的認識;第二個是意外讓我們意識到了人類對於未發生的不可控制,這種不可控制的感覺令人恐怖。可是如果在當下心平氣和的時候我們再想想這個問題:你有可能知道下一秒未發生的事情嗎?不變化的世界存在嗎?不變和變化,哪個是常態?沒有變化,等於沒有驚喜,你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能預測的下一秒,好玩嗎?我想大多數人對於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把這種問問題的方式在那一刻發生「意外」的時候,也同樣給自己5秒鐘的時間問問自己。我知道,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一樣,我們沒有習慣透過「意外」的外衣,給自己5秒鐘的時間重新認識它。這其實就是剛開始說的:懶惰是天性,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我就這麼膚淺,它是我們的習慣。重新養成習慣需要時間,更需要聯繫。就像growth
mindset 和fixed mindset裡面說的一樣,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一種學習和進步的心態。你每天盯著孩子要養成愛學習愛思考的習慣,自己怎麼不努力!
2. 性格不合,是相濡以沫的開始
這個又是說出來要被人拿打的語錄二。說的是什麼話!性格不合,還能過!為什麼會對這句話有感受,有好幾個原因,首先我的畢業論文寫的就是如安在沖突和不同中建立溝通和合作機制,通過實現從「不同」到「人多力量大」的轉變,來完成共同目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大多數人不喜歡沖突,避免沖突,因為他們對沖突的認識是「ok,我們不能繼續往前做了,因為我們有不同的認識」。而實際上,沖突是個契機,正是因為有不同的出現,首先「集思廣益」,你一個人能把宇宙給看透了?估計你不是牛頓;其次,出現不同的時候它在給你釋放個信號—我們需要更深入的討論和互動。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現沖突的時候,我們會盡量避免。但其實在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是,把沖突放在桌子上,打開沖突這個黑匣子,沖突不是一種感覺,它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那麼第一個要問的問題,就應該是「問題在哪」?開始問這個問題並著手去回答它的時候,我們就會聯絡相幹的有不同聲音的人,去討論各自的想法,以及如何建立和推進不同的人在一起還能夠有建設性討論的氛圍。這個才是為什麼說:危機不是the
end, 它其實是更強互動的一個start.
前兩天剛看了一場現代舞的劇。演員謝幕後和觀眾交流,6個舞者在介紹自己的時候分別來自:英國、以色列、美國、臺灣、芬蘭、俄羅斯。或許我們有些人這個時候就要問了:6個國家,如此大的文化背景不同,你們在一起如何工作?怎麼相互理解?臺上的團長說了一句很令人感動的話:不同是我們最強大的力量。因為不同,我們的表演才能有更飽滿、更豐富的呈現。
這話,能聽明白嗎?
3. 抗挫折能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這句話應該不會被挑戰,絕對政治正確!但我猜測我們很少人真的去想過這句話。首先,什麼叫「抗挫折」?我又不能把抗挫折三個大字當禮物送給孩子,那我能送給孩子的是什麼呢?第二個問題是,對的,你的孩子是孩子。那你自己呢?你是孩子嗎?你有「抗挫折」這個禮物嗎?你爸媽是孩子嗎?他們有這禮物嗎?
第二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其實是相互聯繫,先拿我們自己「開刀」。能否給孩子一個「抗挫折」的禮物,取決於我們自己是否擁有「抗挫折」的理解和能力,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是個什麼東西,秉著「我得到的東西一定要最好的,憑什麼你們比我多、比我好」的心態,那麼我們再教育孩子的時候就一定會把我們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這個也和本書中其他具體介紹親子關係的章節相幹,孩子的確是老師教、社會教、但更基本和重要的是孩子是父母教;而且這個還不是你真的嘴巴在教,是我們的行為自發地再教。孩子的表現體現了父母。注意請不要用錢來衡量孩子的表現。
這麼說的時候,是否又回到「懶惰」的話題。其實做爸媽真是挺不容易的,白天上班,晚上輔導作業,好不容易周末不用上班了,卻要到處送孩子上輔導班,比上班還累。話至此的時候,我又要說出門被打的言論了。太忙就是太懶的體現。我們有仔細觀察過自己的孩子嗎,還是我們只是看孩子們的同學他們在幹什麼?我們有想方設法給孩子時間,讓孩子告訴我們他們的想法嗎,還是我們一股勁地和孩子說,孩子你得學得學,不然就落下了?我們有想過孩子需要培養的能力到底是什麼,還是說大家都在學,我們必須得學?我們的好多家長,是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好多,然後對孩子寄予厚望。管理孩子和管理老公其實也差不多,人付出這麼多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萬一孩子就不是這塊料,那要麼是我們自己遭殃、要麼是孩子遭殃。
我知道,把「偷懶」的帽子扣在如此忙的父母身上,是不對不公平。可爸爸媽媽們,做事情的前提是觀察、思考、收集反饋這些事情是否是適合我們自己家孩子的,不然我們是親手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炮灰」。這裡我們說的偷懶不是「不做事情」,而是「不思考」。記著,衡量體驗不應該是用「花了多少錢、多少我的時間」。
另一個問題是,孩子是孩子,那我們自己呢,我們父母呢?我們自己身上是否有個孩子要教育?我們的父母是否也是孩子,需要被教育?我們身邊的同事、朋友、抑或是陌生人,他們是否也是孩子,需要我們用自己的言談舉止去影響和教育?
拼著老命讓孩子讀書,每天打卡,你自己的書看了嗎?埋怨老公刷手機打遊戲,你有沒有淘寶、小紅書刷太多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有的懷才不遇和不如意都是對自己的不自知和不夠努力。而懶惰是自知和努力的最大敵人。每天醒來,告訴自己,走那條少有人走的路,沒有捷徑,用腦不要用手腳。
作者:魯玲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少有人知的幸福之路:抗挫折能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