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周末brunch
這個話題值得聊一聊
父母堂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總有一部分的父母,總是有辦法「讓孩子不開心」。
如果孩子考試成績好:
「別高興太早,一次成績又不代表什麼!」
如果孩子看動畫看得很開心:
「你今天復習過了嗎?有這個時間不會再多看一會書嗎?」
如果孩子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優異:
「整天整這些沒用,球踢得好期末考加分嗎?」
每一句都很紮心吧,冷冰冰地可以澆滅孩子的所有小確幸吧。為何父母總是要打擊孩子?是不是父母們真的見不得孩子開心呢?
刻意打斷孩子的快樂體驗,人為地為他們製造困難,其實是一種「偽挫折教育」,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逆商,更有可能給他們留下心理創傷。
1
被誤解的
挫折教育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
一位父親,總是喜歡讓自己的女兒處於不開心的境地,有的時候還會在女兒開心的時候,打斷她。
這在女兒看來是一個缺點,她特別希望父親可以改掉這一點。
而面對孩子請求,這位父親卻斬釘截鐵的拒絕了,理由則是:
「就是要讓你現在經常不開心,以後你才不容易崩潰。不可以做溫室里的花朵,否則到進入到社會無法生存……」
聽到父親這段話後,小女孩默默擦了擦眼角的淚水。
而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家長也與這位父親一樣,擁有著「故意讓孩子不開心」的能力,並美其名曰: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他們會在孩子玩得十分開心,或者享受快樂情緒時,突然向他們潑上一盆冷水,而理由幾乎如出一轍:
「作業是不是還沒寫完?」
「有玩的時間為什麼看會兒書?」
「一次考得好不代表次次能考好,沒有什麼可高興的……」
看著孩子臉上表情一點點變得暗淡,低沉著肩走到書桌前,家長卻覺得十分滿足:這波挫折教育很到位。
而實際上,這些家長奉行的只是「偽挫折教育」而已。
人為地為孩子製作挫折,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甚至有可能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陷入更大的困境。
2
被偽挫折教育
傷害的孩子
阿姨家的女兒,從小就深受偽挫折教育的折磨。
在我的印象中,阿姨從來沒有誇讚過她,不管表姐做什麼,阿姨都有一堆說辭使她感到挫敗。
令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她中考那年,她超常發揮,考進了年紀前十,被全市最好的高中錄取了。
當她捧著獎狀,開心地把成績單拿回家,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悅時,阿姨卻說:
「你這次是運氣好,高中里面聰明的孩子那麼多,要是不努力,你大學能不能考上都難說。」
此後的高中三年里,無論表姐成績如何優異,阿姨都永遠會將「你不要高興太早了」掛在嘴邊。
那幾年,在表姐的身上,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快樂的情緒,十分沉悶。
後來在表姐有孩子之後,我們偶然間聊起這件事情。
她告訴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無論她獲得什麼成就,她都高興不起來,也不敢高興,莫名開始擔憂下一次的項目。
阿姨的故意打擊,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她的成就感與幸福感,也差點讓她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用心理學家曾奇峰的話說:
「在潛意識里,覺得自己不配享有這麼高濃度的高興,不配享有這麼完整的順利和成功。」
當家長以「挫折教育」為由,一昧的貶低孩子,向孩子的快樂澆冷水時,你帶給他們的早就不是教育,而是難以愈合的傷口。
那些被狠狠挫傷的地方,不會成為孩子最堅硬的鎧甲,而會變成孩子最脆弱的地方。
3
允許孩子快樂
王爾德曾經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辦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但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允許孩子快樂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原因一共有三個。
原因一:家長在自己的童年時期,由於一些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而產生了匱乏感。
因為自己從沒被滿足,在匱乏感的驅使下,這些家長也自然不會滿足孩子的需求。
例如:有的家長因為小時候很少能得到大人的稱讚,在他們成為父母後,無論孩子考得多好,他們也幾乎不會表揚,還極有可能採用打壓式教育。
他們通過掠奪孩子的快樂,來彌補自己內心的空洞,久而久之,孩子不僅難以成長,這種匱乏感也會延續到他們身上。
對於這一類的家長,最好的建議就是嘗試去接納孩子,學會鼓勵與認可,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千萬不要讓自己從一個受害者,變成一個加害者。
原因二:在家長眼中,孩子的快樂是沒有意義,或者是不必要的,也就沒有必要去滿足。
在我小的時候,同班的女孩子幾乎都有一個粉紅色的蝴蝶結頭箍,我也特別想擁有。
但不管我怎麼求媽媽,她都不肯給我買,原因很簡單,那時的我是齊耳短髮,她覺得就算買了,我也不能戴,自然也就沒有買的必要。
她願意花幾千塊錢給我報各種興趣班,就是不願意花那幾塊錢給我買一只頭箍。
但是對於我來說,當時那只頭箍帶給我的快樂,比任何東西都來的強烈。
家長總是習慣於為孩子安排自己覺得好玩、好看,有利於他們學習成長的東西,卻忽略了孩子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孩子的快樂,是很簡單也是很純粹的,有的時候,家長可以拋開他們的需求,看看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原因三:痛苦很刺激很棒,能使人更清醒,逆境中的努力更讓人感動。
不知是否是上幾代人,對於那些逆境故事聽得太多,在他們的認知中,窮人家的孩子才更懂事,艱難困苦可以讓人更勇敢,擁有更多的優秀品質。
然而,這只是一種「幸存者偏差」而已,在客觀數據上,被挫折打倒產生「習得性無助」的概率更高,也就是說,挫折只是挫折,挫折並不等同於「挫折教育」。為孩子人為地製造「挫折」,非但起不到任何正向的教育作用,可能還會傷害孩子。
打擊孩子的快樂,也是一種精神上「囚禁」,傳遞給孩子的認知將會是,自己或許根本不配得到快樂。久而久之,一旦孩子感受到一點兒快樂的情緒,隨之而來的是焦慮和擔憂——我不該這麼快樂的,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
所以,是不是該把快樂的權力,好好還給我們的孩子,別在他玩耍的時候打斷快樂,也別在他得意的時候進行打擊,請呵護孩子的所有小確幸。
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永遠不會缺少挫折,他們缺的是一對能站在他們這邊,和他們一起面對,一起開懷大笑的父母。
——END——
家長專題:梅姨案最新進展:被拐孩子和被偷走的童年,一生軌跡就這樣顛覆
教育專題:留學生回國之路到底有多難: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看完全紀錄真的很心疼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