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早飯時,兒子要看卡通片。通常吃飯的時候是不允許看電視的。但是這天起晚了,我上班就快要遲到了,為了讓他快一點吃飯,就讓他看電視了。
吃完飯該上幼稚園了,兒子卻不讓關電視,大哭大鬧。可是他要上學,我要上班,不走不行啊,所以我就強行把電視關了。
把孩子抱上車之後,我問兒子:「是不是不能看電視,你不高興了?」兒子板著臉說:「是」。本來他每天下車的時候都要抱一下我,今天卻直接進學校去了。
這件事讓我覺得非常內疚,對管教孩子也變得不自信了。我很困惑:我這麼管孩子,孩子都和我不親了,他會不會以後就不愛我了?我以後還該不該這樣管他?
文 | 陳忻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微信公眾號:陳忻兒童心理
我們的責任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高興
關於孩子高不高興這個問題,一直是父母很糾結的事情。
有一個媽媽說:孩子爸爸做了手術,在家需要靜養,她想跟孩子們說讓他們安靜點兒,但是又怕青春期的男孩聽到這樣的要求會很不高興。她左右為難,在吉諾特博士(Dr. Haim G. Ginott)的講座上她就問了這個問題。吉諾特博士講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他說:
「認真想一想,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高興嗎?不是,我們的責任是讓孩子更好地長大成人。」
我看到這句話,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父母愛孩子,並不應該一直要求自己無條件滿足孩子;孩子也需要體諒父母的處境,愛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確實喜歡聽很吵的音樂,動作可能大手大腳,讓他們克制不能大聲唱歌,可能會讓他們不高興。但是,爸爸生病期間,克制自己,體諒父母,這就是長大成人啊。如果這樣能讓爸爸病快點好,估計他們也不會不高興了。
愛和紀律可以並存
關於孩子會不會因為父母管他而不再愛父母的問題,波頓·懷特(《從出生到3歲》的作者)認為,父母認為愛和紀律不能並存的想法是不對的。他建議:
「父母應該從孩子七八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始終如一地設立界限,並且這種界限反映了父母和孩子之間合理的權利分配,當孩子學習到自己不能為所欲為時,孩子會感受到父母全部的愛。」
比方說,小寶寶常常說,我的,我的!我們支持他的想法,是你的東西就是你的,我們不亂動。不過,是別人的東西你也不能亂動。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有時候要來翻看我的雜誌,被他們撕壞過一些;玩我的眼鏡,眼鏡腿折了……在我能看到的時候,或者在事情發生了以後,我總是會說:這個是媽媽的,不是你的,不要拿媽媽的東西。剛開始,讓他不要玩我的眼鏡,他也有些不高興。不過,講得多了,他們也就慢慢明白了。
當然,為了讓他們建立這個界限,他們的東西,我們也尊重他們的意見。只有互相尊重,才能讓孩子建立界限。如果我們不尊重他們,經常不經過他們的允許,扔他們的東西(比如拿回家的石頭什麼的),這個界限就無法明確。
當他們建立了界限以後,很多事情就容易處理了。大寶4歲多的時候,有一次年終演出,回家發現他撿到了一輛小車。第二天我回幼稚園一問,果然是是別的小朋友丟的。我跟大寶說:這是Tyler的東西。他弄丟了,謝謝你幫他撿回來。他二話沒說就把車還回去了。有時候幼稚園會發一些東西回家,我也要問清楚:是老師允許拿的嗎?
因為小寶寶是「自我中心」的,如果我們不幫助他們建立界限,他們會無視他人的權利。沒有界限的寶寶到了幼稚園這樣的社會環境,會經常因為不如意而有挫折感。因為他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的,而父母卻沒有讓他準備好,反而他有時候會懷疑父母的愛。
把感受和行為分開
我們要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這一點很重要。但是,不需要無條件接納他們的行為。
兒子因為媽媽關電視不高興了,媽媽可以理解他的感受:「你還想看電視吧」?或者「我也希望我一整天都可以看電視」。
可是繼續看電視的行為不能接受:「現在我們必須出發了,不然你上幼稚園要遲到,媽媽上班也要遲到了。」接著還可以安撫一下他的情緒:「要不這樣,等我們下午回家,媽媽陪你看一集吧?」或者讓他說一件放學回家他想乾的事情。
所以,我們可以說出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的情緒,但是不見得一定要接受他們的行為。
結語
其實文章開頭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快點吃飯不磨蹭,答應他可以看電視,在早上每一分鐘都很寶貴的情況下,我很能理解。
不過,媽媽可以在答應他之前,先講好條件,比方說,我們就看一集(通常動畫片只有 20 分鐘),看完以後我們就出發。必須確保孩子答應這個條件,並且自己把定時器定好,這樣後面可以省掉很多麻煩。
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緒所感染,影響。如果我們自己情緒穩定,在孩子不高興的時候,處理事情會冷靜很多,也會想出很多好辦法。❖
在管教孩子時,你會用哪些妙招來處理孩子或自己的情緒呢?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愛貝睿聯合全球名校的數十位專家聯合研發了一個大型兒童早期發展干預計劃——未來腦計劃。
點個在看,分享你的態度👇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