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置頂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
作者:餅子
圖片:pexels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1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場景:
在洗澡的時候,父母突然推門而入?
很難令人想像吧。
堪稱「人精」的27歲公關天天,就經常遭遇這樣的情景,在母親面前,他幾乎沒有隱私可言。
在節目《不好說超想聽》中,天天表示,打小母親對他的控制欲就極強。
小時候,他房間的門鎖是被拆掉的;
現在獨住,也被迫給母親門鎖的指紋;
日記和手機,母親都會偷看;
甚至有時候他在洗澡,母親也會推門而入;
因為擔心他的工作,選擇用跟蹤的方式來了解他。
當他對母親所做的這一切,表示不滿時,母親卻反問:「我想知道兒子在做什麼,難道不該那樣去做嗎?」
母親對他,是愛,也是控制!
習慣了傳統社會家長的專制,又不了解當今社會孩子的權利。
這便是現如今絕大多數家庭中所謂的專制教育。
2
專制教育
孩子心中永遠的痛
在專制教育的家庭中,父母處於絕對的強勢地位,孩子的一切活動都由父母決定和安排,孩子必須無條件地服從。
倘若孩子想要反抗,勢必會迎來更嚴厲的處罰,比如語言暴力、各種體罰等。
朋友小葉就是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
小時候,有一次她不小心被人騙走了身上的零花錢。
父親知道後,暴跳如雷,隨手拿起一根大木棍,將她打了一頓,還一個勁地罵她傻,罵她笨。
高中文理分班,父親的一句「文科不好找工作」,逼著文科成績拔尖的她選了成績不好的理科。
之後的她,念了一所普通的大學,做了一份平凡的工作。在父親看來,她一點出息都沒有,甚至罵她:白讀了幾年大學。
殊不知,她的夢想早在她選擇理科的那一刻,就已經被扼殺在搖籃里了。
專制教育下的孩子,心理需求被完全地忽視,很多孩子因此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比如缺乏安全感、膽怯自卑、內心壓抑等。
《大聲說出來》有一期節目,嘉賓是34歲的單身女博士和她的母親。
節目中,女博士控訴母親對她的種種做法,幾次在現場情緒失控,崩潰大哭。
她希望母親做出改變,放過她,讓她過自己的人生。
可是,母親一直強勢反駁,說自己所做的一切沒有錯,都是為了女兒好。
為了讓女兒練鋼琴,不準女兒出去玩,彈錯了,就打;
高一的時候,偷看女兒的日記,發現女兒有喜歡的男生,就跑去學校大鬧;
上學期間,不準女兒穿花裙子;就連女兒結交的朋友都要經過她的審查……
最後,女兒變成了她希望的樣子,鋼琴過了十級,考上了博士,讀了她要求的專業。
但是,這麼優秀的一個女兒,一點都不快樂,自卑、壓抑,半年內還被母親逼著相親了50次。
母親教女兒學習,卻忘了教女兒成長;
教女兒順從,卻忘了給女兒自由。
如果專制教育是一場遊戲,很顯然,父母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孩子是遵守者,父母完全控制著整場遊戲。
3
為什麼許多父母傾向於控制孩子
專制教育的家庭,父母與孩子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
孩子就像是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無時不刻都在被父母控制著。
這是為什麼?
歸根結底,主要有以下三點:
1.「棒棍之下出孝子」的封建思想
封建家長專制在大陸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棒棍之下出孝子」的封建思想在很多父母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他們認為:孩子必須屈服在他們的權威之下,遵從他們的指令,按照他們的意願行事。
它不僅剝奪了孩子表達自我的權利,而且這種思想往往伴隨著暴力。
更可怕的是非但沒教出孝子,反而教成了「逆子」!
記得看過這樣一則新聞,遼寧一個16歲少年,在24個小時內,縱火8起。
他向警方交代,這樣做的原因竟然是經常被父親打罵,產生的報復心理。
2.當今社會環境下父母的「攀比」心理
現如今在孩子的教育上,呈現出了一種父母過度「攀比」的狀態,自家的孩子總是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父母這樣對孩子說:
你看看誰誰這次考試又是第一名,同樣都是學習,你怎麼這麼笨;
隔壁家李阿姨的女兒,人家彈鋼琴拿獎,你彈鋼琴要命;
別人家的孩子,學什麼像什麼,你呢,一樣沒學好……
父母的這種攀比,本意是想通過打擊來激勵孩子,像別人學習,超越別人,為他們爭光。
結果,很多孩子因此自暴自棄。父母的做法不僅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也傷了他們的自尊心。
3.認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在電視劇《知否知否》中,小秦氏把畢生的心血都花在兒子身上,沒有一天活得像自己。
但是,她費盡心機為兒子謀劃的一切,卻不是兒子想要的。
電視劇如此,現實生活也是如此。
父母總是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要不是為了你……」
這樣的父母幾乎用整個生命去「愛」孩子,完全沒有自我,總想替孩子做好任何事情。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選學校、選工作、選對象等。
但是他們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問問孩子想要什麼。
4
專制的父母如何改變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應該是建立在愛、尊重和規則之上的。
專制的父母要做出改變,首先要意識到教育上的錯誤,拋開固有的教育理念,然後以一顆積極開放的心不斷地去學習。
1.尊重孩子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他們渴望得到尊重。
父母的尊重會讓他們覺得被重視、被理解。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隨意地否定和辱罵孩子,特別是不要當著眾人的面批評孩子。
英國凱特王妃的妹妹結婚的時候,小王子喬治做花童,他很調皮,又蹦又跳著去踩新娘的婚紗。
但是凱特王妃並沒有當眾訓斥他,而是把他帶到一個角落里,嚴肅地批評了他。
尊重孩子的隱私,要允許孩子保有自己的小秘密。
知乎網友軟蘇分享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段時間,她喜歡寫日記,學著同學的樣子,故意把日記本擺在書桌上,用頭髮絲上了道暗鎖。
但是,一個多星期過去了,沒人動她的日記。
媽媽對她說:「日記是你的隱私,你要自己收好。你外婆從來不會看我的日記本,我也不會偷偷去看你的。」
尊重孩子的選擇,只要不涉及原則問題,讓孩子為自己的事情做決定。
歌手陳美齡的三個兒子都是在史丹佛念書的,在她的教育秘訣中,其中的一條就是「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大兒子上高中的時候,要去美國留學,她希望兒子去NO.1或者NO.2,結果兒子選擇了NO.7。
她沒有干涉兒子的選擇,而事實證明兒子的選擇是正確的。
2.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盡量避免情緒化,應該客觀冷靜地去處理問題。
陶虹在節目《你好媽媽》中說:
有一次,她女兒要做一個夏日特飲,然後去拿玻璃瓶,沒拿住,掉在了地上,結果弄得玻璃碎片到處都是。
陶虹先是冷靜下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第一時間去處理地上的玻璃碎片。
在那個過程中,陶虹並沒有指責孩子,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解決這個事情」上,但是她感覺到女兒已經意識到錯誤了。
就像她說的:「我應該控制好我的情緒,如果我是理智地看待這件事,我不會吼我孩子的。」
3.學會放手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父母送我去車站,上車的時候,母親要幫我把行李拿上車。
父親卻「冷冷」地對母親說:「讓她自己拿,以後的路都要她自己走,你還能幫她拿一輩子?」
那一刻,父親的「狠心」讓我很難受,後來才明白,因為當初「狠心」地放手,才有今天我的獨立自主。
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自己的父母,很多的路需要自己走,很多的問題需要自己去解決。
學會對孩子放手,就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
5
教育孩子其實就像放風箏:
如果抓得太緊,就永遠飛不高,用力過猛時,還容易扯斷。
專制教育,往往帶有反人性的色彩,父母用絕對的權威壓迫著孩子的天性。
如果真心愛孩子,就要以孩子的成長為核心,收起作為父母的「專制」,少一些控制,多一些尊重和民主。
希望在教育的道路上,父母能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改變,讓教育變得更加科學和人性化。
讓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 作者簡介:餅子,富書專欄作者,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的八零後寶媽,和3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知乎@富書,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歡迎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回復1至5任意數字,查看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