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擊上方綠標讓文倩伴你入眠
歌曲:許茹蕓《好聽》
來源:小十點(ID:sdikid)
不停的講道理,就是嘮叨
中秋假期的時候去一個朋友家拜訪。
男主人很熱情地跟我們閒聊,而女主人一邊忙著收拾家務一邊「收拾」孩子。
「你看看到處都是你的玩具,也不知道收一收,阿姨來了看到亂七八糟的。」
「天天就知道看電視,作業做完了嗎?大家都是放假在努力超過別人。」
「又在吃零食,等下吃飯又吃不下,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
短短的一個小時內,這位媽媽的「表演」好像進入了無限循環。
可孩子呢,對媽媽的忙里忙外視而不見,對媽媽的苦口婆心也不為所動,神情漠然,好像一點都沒聽進去。
到最後,女主人似乎忍不住要生氣了,但是有顧及客人在場,轉頭朝我們抱歉一笑,說到:「讓你們看笑話了,這個孩子實在太不聽話了。」
其實,這個場景我們生活中並不陌生,即使是多麼有耐心的父母,只要面對孩子,就不自覺開始講道理。
講一遍不聽就講兩遍,講兩遍不聽再講第三遍。
很多父母之所以喜歡講道理,其實是擔心孩子。不善於表達的他們對孩子關心融入到每一句話語里。
可是道理講多了也就變成了嘮叨,傳遞給孩子也只剩下焦慮。
孩子聽在心里,父母不斷重復的道理也就成了變相的指責和批評,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感受和面子。
時間長了,就會激發孩子的防禦心理,一聽到父母開始講話就條件反射性排斥,甚至滋生厭煩。
過度嘮叨,是件雙輸的事情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馬克·吐溫的小故事: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報復性地從盤子里拿了2元錢。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心理學上面被稱為是”超限效應”。
這種心理放在孩子身上同樣適用。
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你說得越多,說服力就越弱,孩子也往往做得越差,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教育孩子是應該的,但是過度的嘮叨,很容易變成對孩子的指責,最後損害了親子關係。
知乎上有人提問:「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最高讚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很多話講一遍就足夠了,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父母說的次數多了,心里不知不覺就煩。」
「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生逆反情緒。天天做得不好,後來我乾脆什麼都不做,就是為了氣他們……」
語言本來是一種雙向的溝通方式,可到了父母這里,過度嘮叨就讓這種交流就變成了單向。
父母一味地自說自話,沒有設身處地考慮孩子的感受,更沒有情感上的交流。
而孩子也只是左耳進右耳出,然後逐漸變成抗拒,情緒逆反。
長期以往下來,原本的大道理不僅沒有聽進去,還是孩子和父母離了心,親子關係日益緊張起來。
以「聲」作責,不如以身作則
孩子心里怨恨父母,父母也覺得心里很委屈,為什麼會發展成這樣的地步?
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雙方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在一個頻率上。
父母的教育是通過更多年的經驗進行總結,可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並不如成年人來得成熟。
他們的世界還很簡單也很直接,無法分清道理背後蘊含的深意。
如果當下,父母想要通過講道理,來強行改變孩子的想法,只會加劇孩子內心的抗拒。
所以最好的方式不是以「聲」作責,而應當是以身作則。
今年《開學第一課》一播出,董卿再一次上了熱搜。
節目中,她一如即往的溫柔大氣。
可是很多人不知,董卿今日的才華和氣質,得益於父親在幼年時期的耐心引導。
畢業於復旦大學的父親,深知讀書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所以也從小讓董卿養成閱讀的習慣。
每年寒暑假,父親都會給董卿開列一個書單,父女倆一起相對而坐,暢遊在文字的海洋里。
最後,這些讀過的書便成就了與眾不同的她,即使現在生活工作忙碌,她每天還是會留一小時來讀書。
對於父親的教育方式,董卿這樣評價:
「現在回想,父親讓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對。我甚至想,等我有了孩子,我可能也會用那樣的方式去教育他。」
講道理只是教育中的其中一部分,父母的親身示範,才是是最好的方式。
一個只會嘴上告訴孩子讀書很重要,而自己整天打麻將、玩手機的家長,是不能讓孩子信服的。
一個只會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卻熬夜賴床的家長,和孩子說再多的道理也是枉然。
決定著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被動接受家長講的那些道理,而是自己看到和感受的一切。
想要孩子愛乾淨講衛生,父母首先要做到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想要孩子懂禮貌有教養,父母首先要做到為人處世有修養;
想要孩子保持學習的積極性,不如先和孩子一起看書學習,一起交流心得。
再多的大道理,也比不上父母以身作則。
比道理更管用的是,讓孩子承擔後果
但是,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父母講得再多,不如讓孩子去切身感受,這力量遠比冷冰冰的講道理大得多。
有位媽媽和我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兒子總是喜歡賴床,每天早上都要叫老半天,然後再急急忙忙收拾東西趕到學校去。
有一天早上又因為賴床遲到了,到了晚上回來沖她發脾氣:「都怪你不早點叫我,害我被老師批評了。」
媽媽很淡定地問:「是嗎?那老師還有說什麼嗎?」
兒子癟癟嘴回答到:「老師說我已經遲到過很多次了,要是下次再遲到,就要罰我了。」
「哦?那你下次賴床嗎?」媽媽不動聲色地應著兒子的話。
兒子無奈卻又鄭重地回答她:「我以後再也不賴床了。」
後來這位媽媽說,其實那天早上她故意比平時晚一些催促孩子,就是想著讓孩子接受一次教訓,學會承擔後果。
結果也很明顯,媽媽沒說一句大道理,卻讓孩子打心底明白了該怎麼做。
每位父母都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孩子未來的路走得更加平坦、順暢。
但孩子終究是要離開父母的懷抱,他們總要學會承擔後果,面對未知的世界。
父母唯有用實際行動做好榜樣,讓孩子在生活中不斷成長,讓他們去看見,去體會,最後才能成為深刻在內心的道理。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父母對孩子深沉的愛呢?
– END –
作者:小嗲,願你的生活,既有善良,也有鋒芒。本文首發小十點(ID:sdikid),專業實用的育兒乾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集結專家及辣媽,讓帶娃變得輕鬆好玩。
主播:文倩,大學播音主持專業老師,普通話測試員,湖北省朗誦藝術家協會會員。微信公眾號:今晚九點半FM(ID:jinwanjiudianban),元寶媽媽講故事(ID:ybmmjgs),喜馬拉雅電台:文倩_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