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1張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2張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博陵清河

編輯:莉莉絲

《周易》載:「太子,太者,大也,至大無極,太上貴德。」因此,「太子」一詞最早指的是大兒子,並無特殊含義。而到了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法定繼承人,被明確稱為太子或世子。漢朝的時候,皇帝的繼承人稱為「皇太子」,諸侯王的繼承人則稱為「王太子」。漢朝以後,「太子」成為皇帝繼承人的專用稱謂,諸侯王的繼承人稱為「世子」,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

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除非特殊情況,只要是皇帝就會有太子,因為封建社會國家的傳承是「家天下」,皇帝必須在自己的直系男親屬里尋找繼承人,自己的兒子自然而然是首選。太子是全天下都明確知道的、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是未來的皇帝。但奇怪的是,縱觀中國古代,太子作為未來的皇帝,居然也會有很多謀反的,如宋文帝的太子劉劭,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這讓人十分不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3張

第一,太子職位太誘人,被更換的概率太大。

按照西周時期延續下來的嫡長子繼承制,皇帝的嫡長子一般會是太子。但這並不絕對,隨時都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太子之位和皇位一樣,誘惑力太大,而皇帝又大多都兒子數量極多。

皇子的地位也往往跟自己的母親密切相關,歷史上有太多的君主因為喜歡某個嬪妃,愛屋及烏,進行廢長立幼,例如,漢景帝劉啟的太子劉榮就因為其母親栗姬小肚雞腸,不夠大度惹惱了漢景帝而被廢掉。

此外,由於皇帝的兒子實在太多,而為了穩固朝局,太子又往往冊立的很早,故也會出現時間越長,太子缺點越多,皇帝看太子越來越不順眼,想要換其他兒子的現象,例如,隋文帝楊堅就因為覺得太子楊勇不夠節儉穩重而廢掉了他,改立了楊廣。

當然,太子作為儲君,在封建社會其權力只會受到皇帝一個人的制約,他本人也經常會成為違法亂紀的源頭,如果搞的太過頭也會令皇帝失望,例如,劉宋王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太子劉劭就因為違法亂紀,信奉巫蠱之術而讓宋文帝意圖廢掉,結果他下手為強,謀反弒父。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4張

因此,為了保證自己不被廢黜,捍衛自己本來已經到手的皇位,太子會選擇謀反這條道路。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位太子李承乾:他是唐太宗的嫡長子,年僅八歲就被立為太子。唐太宗也對他寄予厚望,極為重視這個兒子。

據《舊唐書》記載,早期的李承乾「豐姿峻嶷、仁孝純深」,看起來是個優秀儲君,但是母親長孫皇后的去世以後,李承乾又因病瘸了一條腿,性格開始大變,行為舉止也越來越乖張:養男寵、刺殺老師、暗殺親弟弟等。唐太宗對他很失望,寵愛起了李承乾的同母弟李泰,而這個李泰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他一直在謀取奪嫡。雖然李世民明確表示不會廢長立幼,但李承乾依然感到了極大的威脅,先是謀害李泰不成,於是便糾集了趙節、杜荷、侯君集等重臣意圖逼宮謀反,無奈事情敗露,被唐太宗廢為庶人,流放充軍到黔州。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5張

第二,太子作為朝局的重要力量,會被政敵算計。

太子是國家的儲君,為了保證其即位之後能順利治國。太子年幼時要修學,年長之後要「實習」,參與朝政歷練。因此,太子實際上在即位前也算是一位大臣,雖然身份尊貴,但依然會在朝堂上因政見不合、利益衝突等而招來不少政敵。

遇到膽大包天的政敵,甚至會為了避免太子日後登基會秋後算帳,想盡各種辦法整垮太子。例如,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太子褚英就因為與幾位開國重臣和兄弟矛盾極深,揚言登基以後會處死他們,被他們聯合起來整治,結果不僅被廢除太子之位,更是被自己的親生父親下令處死。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6張

太子如果被政敵逼迫到走投無路,忍無可忍,起兵造反自然就是他唯一的選擇。

這樣的太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漢武帝晚年老糊塗的毛病十分嚴重,經常做噩夢夢見自己被巫蠱之術所害,便命令寵臣江充徹查此事。

據《資治通鑒》記載:「江充自以與太子及衛氏有隙,見上年老,恐晏駕後為太子所誅,因是為奸,言上疾祟在巫蠱。於是上以充為使者,治巫蠱獄。」江充因為之前跟太子劉據有矛盾,害怕太子即位以後清算自己,便將巫蠱的禍水故意引到太子身上,太子主要親族,舅舅衛氏、幾位公主先後被陷害處死,劉據忍無可忍,起兵誅殺江充,結果被漢武帝誤認為謀反,派兵鎮壓,兵敗逃亡,後來遭到通緝以後被逼自殺。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7張

第三,太子與皇帝既是父子,又是天敵。

在古代真正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實在是鳳毛麟角,太子即位時如果不能壓制住朝堂上的那些舊貴族和官僚集團就極有可能被篡權奪位,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了消除出現這個隱患,保證皇權的順利交接,太子除了要修學和實習朝政以外,皇帝也往往會在自己還在位的時候幫助太子培植自己的勢力、建立自己的集團、樹立自己的威信,以便在即位的時候可以迅速穩住局面。

然而,這又會出現一個十分矛盾的現象,那就是擁有自身勢力集團的太子會反過來威脅皇帝自身的地位,如果皇帝在位時間較短的話,情況會好很多,太子及其集團還沒有觸及到皇權的底線,皇帝就去世了,權力得到順利交接,但是如果皇帝足夠長壽,在位時間很長的情況下,太子及其集團就往往會成尾大不掉,成為皇帝的敵人和威脅。

因此,皇帝在位時間越長,太子越危險。這是一個無論皇帝與太子父子關係有多親密,都無法解決和避免的問題。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8張

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康熙皇帝與其太子胤礽。康熙皇帝在位長達61年,而嫡長子胤礽僅僅年滿周歲就被冊立為太子,到他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被廢,一共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

康熙早年極力培養扶持胤礽,而胤礽也十分爭氣,聰慧好學,文武雙全,年長之後多次監國理政,政績卓著,為康乾盛世的開啟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胤礽及其集團「太子黨」勢力越發龐大,開始威脅到了康熙皇帝自身。

為了壓制「太子黨」,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冊封多位成年皇子,例如,皇長子胤禔被封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封為多羅誠郡王等。給皇子受封以後開始參與朝政,在很大程度削弱了太子及其黨羽的權力,時間一長,康熙帝、太子黨、其他諸皇子之間的矛盾愈加激烈。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期間,皇長子胤禔向康熙皇帝告發太子,截留蒙古貢品、放縱奶媽的丈夫等等小事甚至是誣陷,很輕易的便點燃了康熙皇帝的怒火,沒過多久胤礽便被廢掉。太子胤礽的確有很多不法之事,但還尚未達到立刻被廢黜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威脅到了此時還如日中天的康熙皇帝,而《清實錄》中康熙皇帝此時對胤礽的評價「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更是明明白白的暴露除了康熙皇帝的擔心。

因此,雖然胤礽於康熙四十八(1708年)二月被復立為太子,但他已經對康熙帝極度失望,而且行為舉止瘋癲,最後更是策劃逼宮謀反不成,被康熙皇帝再次廢黜。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9張

應當說,皇帝與太子的微妙關係折射出了權力鬥爭的殘酷。權力是迷人心智的毒藥,為了家族壟斷權力,太子必須存在;為了鞏固權力,太子也可以廢黜;當然,太子為了權力也依然會謀反。在權力鬥爭面前,親情顯得十分蒼白無力。

參考文獻:《周易》《舊唐書》《資治通鑒》《清實錄》

……………………….END……………………….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10張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11張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12張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13張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歷史 第14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