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偏」細胞提示免疫治療無效的原因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全軍腫瘤研究所主任朱波教授團隊通過一系列臨床研究,在腫瘤患者血液中發現一類「跑偏」的紅系前體細胞(EPC細胞)。這一研究成果解釋了抗體免疫治療在部分腫瘤患者治療中無效的原因,為提高免疫治療療效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醫學雜誌《自然·醫學》上。

朱波介紹,近年來,以PD-1/PD-L1抗體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取得重大突破,成為臨床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臨床實踐中有效率僅為20%~30%。究其原因,一方面,腫瘤細胞可以不斷演變,逃避免疫識別;另一方面,腫瘤患者體內可以產生多種具有免疫抑製作用的細胞。

朱波課題組與陸軍軍醫大學免疫研究所葉麗林教授、美國杜克大學李啟靖教授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餘佳教授團隊等合作,歷經近8年努力,在荷瘤小鼠的脾臟、肝臟和外周血以及腫瘤患者的外周血中發現一種新的EPC來源的免疫抑制細胞(CD45+CD71+TER119+, CD45+EPCs)。正常情況下,EPC細胞本該分化成正常紅細胞,但這類細胞一方面不能正常分化,造成腫瘤患者貧血,另一方面通過分泌活性氧(ROS)抑制CD8+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導致腫瘤患者抗病毒/細菌以及抗腫瘤免疫應答功能下降,屬於細胞中不折不扣的「熊孩子」。正是由於這類「熊孩子」的「搗蛋」,使抗體免疫治療療效受到限制。

朱波課題組目前正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希望更好地在腫瘤患者體內「改造」這群細胞,解除其對抗腫瘤免疫的影響,提高腫瘤免疫治療療效,讓更多腫瘤患者獲得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