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製造業可能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重慶制造業可能到瞭最危險的時候!-雪花新聞

川渝橫貫線出品 文/李不是

重慶製造業正迎來艱難又危急的時刻。

最近,一則署名為「銀翔汽車及汽車相關公司」的停工待產通知在網上傳開。根據這份通知內容顯示:由於行業環境持續惡化,企業經營困難,公司決定停工待產40天,後續復產時間提前一周通知。

繼而,重慶銀翔懇請銀行業金融機構繼續支持的文件流露出來,落款時間為7月5日。據媒體報導,重慶銀翔集團遭遇銀行抽貸,去年到目前為止累積達10多億元,仍然存在較大資金壓力,不得不向債權委員會發函求救。

緊接著,壞消息繼續傳來。7月14日,長安汽車發布半年業績預告:預計2018年半年度淨利潤同比下降63%至68%。

艱難現狀,其實早有預料,2017年,重慶銀翔所依仗的市場「黑馬」,幻速銷量同比2016年已下滑32%;長安汽車2017年淨利潤則大跌三成。

但意料之外的是,暴風雨來得如此迅速而又猛烈……

今年4月,銀翔比速汽車第二生產基地宣布正式落戶南充嘉陵區,計劃斥資120億元年產整車30萬輛。也許沒人能想到,僅僅三個月後,疾風驟雨便突然襲來。

而長安汽車預告淨利潤同比下降近達七成,直言業績低於預期。

上述背景交代半天,其實,熟悉重慶製造業的讀者都知道,重慶汽車製造業一直有「一把手工程」之說。曾經,歷經數年嘔心瀝血,汽車產業最終成為重慶第一支柱性產業,對重慶製造業的興衰具備極大的影響力。

2016年,重慶是全國唯一一個汽車產量超過300萬的地區,以316萬輛的數據領跑全國。直到去年,汽車製造業才被電子信息產業超過。

還有一個數據是,最近,重慶日報大數據研究院發布了《重慶創新百強企業區域與行業分布報告》,該報告中的創新企業中,製造業有81家,占比高達80%,其中汽車製造業排行第一,占比為23%,同時從汽車發明申請量上來講,汽車製造業仍然排在第一,占比為38%。

無論是體量上,還是未來創新趨勢上,汽車製造業都對重慶至關重要。而當前汽車製造業所面臨的困境,或直接導致重慶規上工業增加值數據的尷尬。

2018年1-5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1.9%。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別回落了8.3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9個百分點。其中,5月工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3%,其增幅在全國省級排名中位居倒數第三。

其中,製造業增長1.3%,「6+1」支柱產業中,汽車製造業下降8.8%。

這就可以較為明晰地看到,汽車製造業的低落,對重慶製造業總體形勢所帶來的較大傷害。

而汽車製造業,又以長安為最,在重慶,長安汽車是絕對的領軍者,素有「長安一黃而天下秋」的地位。

從2010-2017年長安汽車淨利潤變化情況看,該公司淨利潤增速在2014年後出現了持續性下滑的狀態。

究其原因,其實重慶汽車產業具備同樣的困境。

1:汽車產業整體大環境式微,產銷環比同比下降,增速放緩,這一點已不用多說。

2:自身部分產品結構老化,研發創新力度不足,產品質量不夠過關,導致市場用腳投票。重慶銀翔,多年來被廣泛質疑抄襲,質量不夠硬氣,隨著市場越發成熟,其市場則越發衰落。

而長安在質量關卡上,同樣遭到質疑,據長江商報報導,在一家第三方投訴網站上,近一年來,長安汽車遭遇的投訴不少,有關長安CS75的汽車投訴高達3206個,位居自主品牌SUV投訴排行榜首位。

3:零部件發展落後於整車,關鍵技術有待突破。

事實上,早在2012年,重慶便發布了《重慶市汽車工業三年振興計劃(2012-2015)》,其中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產品結構不盡合理,附加值和效益較低。

上述規劃稱,希望到2015年,重慶單車價格可以上漲到10萬元。但2016年,重慶汽車單車價格也僅提高到8.5萬元。單車價格低,與產品質量與創新研發不夠相關。

當前,面對製造業困局,有聲音支持政府出手相救。在我看來,出手相救是大概率事件。

1:最直接的救援,即跟金融機構打招呼,資金貸款方面,該扶一把的要扶一把。汽車產業作為重慶支柱型產業,不可能任由衰落而不救市,重要性已經講得較為透徹,不必多說。

只要不是無力回天的局面,或者說企業家們不是像賈老板那樣誠信已經沒有期待的,都會出手相救。救得一時,很可能就救了一世。哪有企業不經歷冰凍三尺行情的呢?

2:更深度的救援,自然是為整體產業尋求轉型出路。8月,智博會將在重慶舉辦。為汽車等傳統產業植入「智能因子」,提升產品的智能化以增強市場競爭力,是重慶當前主力推動的事宜。

最近,一場「機器換人」的行動正在重慶許多製造類企業中進行。「電子、汽車、裝備等是重點領域」,重慶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預計今年重慶將實施100個機器換人項目,推動5個智能工廠和50個數字化車間建設。

3:外力終歸是輔助手段,最主要的,當然是汽車產業的自救。2017年,長安公司的研發投入超過36億元,比公司當年淨利潤的一半還要多。今年,長安在智能化領域的投入將達到16億元,今後10年,據預計將達200億元投入智能化。自我救贖勢在必行。

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吉利。今年前5月,吉利汽車銷量已與長安拉開21萬輛銷量的差距。5月份,長安汽車跌出狹義乘用車排行榜前十,6月份,重回榜單第九。而吉利則始終穩居第四,在與合資汽車PK的局面中,自主品牌吉利表現優異、穩定。

吉利何以如此,質量較其他自主品牌過硬得到市場驗證,而吉利在研發的大力投入上,我用親身感受的一個小例子來說明吧。

去年底,我在參加一位朋友的婚禮上,遇到一名吉利的工程師,他講道,吉利收購沃爾沃後,為了消化沃爾沃的技術,在全國各大汽車公司強力挖掘人才,人家開30萬年薪的,吉利直接開價60萬挖走……

這是魄力,也是清楚認知市場靠質量靠創新而迫不得已的結果。當然,這是對的。

長安汽車,當前同樣擁有這樣的機遇。2017年3月,林肯汽車官方宣布,將於2019年下半年在華投產一款全新SUV車型,並專供中國市場。這款汽車將交給長安汽車的重慶工廠生產。

長安會怎麼做,我相信也一定會以最大的努力,扭轉哪怕某一方面的頹勢。重慶可以借助林肯的落戶,撬開整個高端汽車生產市場的大門。

後記:重慶的疾風驟雨,顯然不會在一時半會兒就風平浪靜,盡管從外力、內功上都在加強,但轉型面臨的更多的是綿長的陣痛期。但即便有千難萬險,也要趟出一條路來,否則,結果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