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有三桓,卻為何沒能三分魯國?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小河對岸

春秋時期,實行世卿世祿制。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子民、家兵,乃至獨立的政令,事實上為國中之國。在先秦時期,諸侯的封地稱 「國」,大夫的封邑稱 「家」。而 「國家」一詞的詞義最早來源,就是合指諸侯與卿大夫的封地。

由於世卿家族長期分掌國政,而隨著其 「功績」的累積,其家族領地也自然越來越大。與之相對應的,公室的領地卻是越分越小。久之,就形成了 「卿」大於 「君」的局面。三家分晉,田氏篡齊等皆是如此。而在魯國歷史上也曾出現如晉之韓、趙、魏,齊之田氏那樣強勢的卿族,此即魯國的三桓勢力。三桓,是指同源於魯桓公的三支卿族勢力。魯桓公的庶長子慶父,為三桓孟孫氏之祖。魯桓公的庶次子叔牙,為三桓叔孫氏之祖。魯桓公的嫡次子季友,為三桓季孫氏之祖。

三桓勢力分掌魯國軍政近兩百年,魯國國君已形同虛設。在孔子相魯期間,欲 「隳三都」(三桓的各自都邑),即是想削弱三桓的勢力,以強公室。結果,反遭三桓逼迫,不得不離開魯國,而周遊列國。其後,魯哀公想借助越國的勢力討伐三桓,結果卻遭三桓攻打,流亡到國外,並最終死在了有山氏。

那麼,為何三桓卻沒有能三分魯國呢?

首先,魯國的國力遠不能與齊、晉並論。齊、晉都是強國,田氏代齊,三家分晉,還都能在戰國七雄中各占一席之位。而魯國原本就是弱國,隨著諸侯兼並越來越嚴重,弱國也越來越難以生存。魯國再一分為三,各自勢力就更顯得勢單力薄,而易遭到強國的吞並。

再則,三桓的勢力也曾一度出現政權下移。孔子主張 「隳三都」,起初季孫氏、叔孫氏都是支持的。而支持的原因,則是這兩個家族的權力出現了再度下移,其家族權力被家臣操控。故而,季孫氏、叔孫氏,都希望通過 「隳三都」來抑制家臣勢力。但隨著,費邑宰(相當於卿大夫的相)公山不狃起兵反魯,並攻入國都曲阜。隨後,郕邑宰(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也反對隳毀郕邑,才使得三桓的態度得以改變。因三桓的勢力出現不同程度的政權下移,故而也影響了三桓瓜分魯國的野心。

第三,受周的宗法禮儀之束縛。周之宗法禮儀,是由周公(魯國的始封君)制定與完善,魯國乃天下諸侯的 「望邦」,世人皆稱 「周禮盡在魯矣」。周之宗法禮儀在魯國更深入民心,而三桓又為魯之公室旁支,周公之庶脈子孫。公然篡逆而三分魯國,違背先祖之宗法,很難在魯地立足。

參考史籍:《左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