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猛將真能一個人打幾十個嗎?說說正史裡對敵人放無雙的戰例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編者按:在很多歷史記載與傳說中,在冷兵器時代,時常會出現一些異常驍勇的英雄人物。他們別說一個人打十個了,就是一個人打幾十個也不成問題,正規歷史書上也不乏那種 「手殺數十人」的記載。那麼,歷史上的猛將,真的能一個人能打幾十個嗎?

首先要說的,自然是在三國歷史中,因為忠心護主而名聲大噪的武將典韋。小說《三國演義》裡,羅貫中給典韋加上了極為誇張的戰績,這位猛人在慣用武器被偷的情況下, 「韋急持步卒腰刀在手,只見門首無數軍馬,各挺長槍,搶入寨來。韋奮力向前,砍死二十餘人。馬軍方退,步兵又到,兩邊搶如葦列。韋身無片甲,上下被刺數十搶,尤自死戰。刀砍缺不堪用,韋即棄刀,雙手提著兩個軍人迎敵。擊死者八九人。」但演藝終歸是演義,且不說典韋竟然抓著兩個活人做武器,單說他一個人只使用腰刀,就能砍殺騎兵二十餘人,這在古代戰爭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老版三國中的典韋之死

與《三國演義》中典韋的勇猛相比,正史《三國志》中典韋的戰績就大大縮水了。首先,這場戰鬥在歷史上並沒有騎兵出現,典韋的兵器也並沒有被偷。當然,但是與張繡軍奮戰的,除了典韋自己,還有 「時韋校尚有十馀人,皆殊死戰,無不一當十。」按《三國志》的記載,典韋和他隨行的十幾名士兵的戰鬥是 「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也就是說,典韋率領曹操的親衛士兵,結陣堵住營門。因為有營牆的保護,因此張繡軍只能進行正面進攻,並在這些精銳面前遭受挫敗。換言之,這場戰鬥其實和斯巴達人著名的溫泉關之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最後張繡軍的取勝之道,也是採取 「兵遂散從他門並入」,然後情況便成了 「賊前後至稍多」的夾擊之勢,並最終成功的消滅了典韋身邊的大部分士兵,並成功重創典韋。不過在其他跟隨典韋的士兵死傷殆盡之後,典韋還 「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因此典韋的戰績還是相當可觀。

▲典韋的 「最後一戰」,實際上就是溫泉關之戰的微縮版

另一個著名的 「無雙」,是來自《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裡記載。英格蘭的最後一位盎格魯—撒克遜人國王哈羅德二世曾突襲率領大批維京戰士入侵的挪威國王 「無情者」哈拉爾三世。這就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斯坦姆福德橋戰役。由於維京軍隊沒有對英格蘭軍隊的行動提前做好準備,因此派出了一位使用戰斧,身形高大的維京武士守在橋上阻擊英格蘭軍隊。在記載中,他用戰斧擊殺了40多名英格蘭士兵。最終還是一個英格蘭士兵泅水到橋下,從下面使用長矛擊傷了這個維京武士,其他英格蘭士兵一擁而上,最後才擊殺了這個大家夥。

▲維京武士

那麼《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這個故事可靠性如何呢?首先這個故事性的真實性其實一定程度上是要打一個問號。因為《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作為歷史資料,它們並不是通過某一權威政府機構,或者職業歷史學家記錄匯編,他們的書寫者大多都是當時英格蘭的教會修道士,因此《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本身救有許多的版本。而在九世紀末期為節點往後,《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各個版本都有較大的出入。1066年的斯坦姆福德橋戰役也很不幸的在這節點之後。而且由於這些記錄歷史的修道士們,往往對於戰爭的情況都是道聽途說。因此那個無名維京武士的故事,究竟只是修道士編造的故事,還是真實出現,這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斯坦姆福德橋戰役

不過從戰爭角度來說,其實這一故事可能也並非完全虛構,或者說,如果這極有可能是一個虛實結合的故事。首先是地形,根據記載,這個維京武士是站在橋上阻擊了英格蘭的軍隊。在中世紀時期的英格蘭,自然不會有什麼寬闊的橋梁,因此一般都是比較窄的木橋或者吊橋。那麼在這種狹窄的地形,即使再多的士兵,基本也只能是單向前行。這樣士兵之間武器的配和效果,就會因此大打折扣,甚至只能陷入和這個身材高大的維京武士進行單挑的無望之戰。加之當時英格蘭步兵,大多都是以民兵為主,一旦陷入這種情況,他們有多大的勇氣還能繼續勇往直前,更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記載的這個故事,如果刨去英格蘭人誇張的傷亡人數,僅一人站在橋上拖延英格蘭進攻,還是極有可能成立的。

▲作為英格蘭步兵主力的盎格魯—撒克遜民兵

其實不為人所知的是,在明代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戰鬥中,也曾經出現了一個猛將兄。不過這個猛將兄不是出在明軍,還是出在葡萄牙一方。在明軍和葡萄牙之間發生的西草灣之戰中,有一個名叫Pedro·Homem的葡萄牙船長,他所指揮的戰艦就遭到了明軍戰船火炮的猛烈攻擊。幸存下來的大部分船員,因為恐懼明軍的炮火而全部躲進戰船的主樓,而周圍戰艦因為明軍火炮和火船的攻擊難以靠近支援。最終,只剩下Pedro·Homem一人迎擊接下來明軍的接舷戰,這位船長依靠他身上堅固的板甲,以及歐洲雙手大劍成功的逼退了明軍的進攻。但明軍則使用火炮直接將這個勇猛過人的葡萄牙船長撂倒。可以說這是上演了一場 「你有武功,我有槍炮」的中西方反串故事。

▲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士兵

這一位猛將兄的赫赫武功雖然在明代史料中不見描述,但是在葡萄牙方面,有多位當時人的目擊證實,因此還是比較可靠的。而Pedro·Homem能夠達成如此戰績,除了他本身高超武藝以及板甲、大劍的加成之外,其實所處的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當時葡萄牙在遠東地區使用的,一般都是體型較小的槳帆船,也就是明代也進行仿制的蜈蚣船。根據明朝的記載,葡萄牙的這些小型槳帆船 「佛朗機番船用夾板,長十丈,闊三尺」,因此甲板空間和吊橋一樣都是非常狹小。而且是在海上,海浪而產生的顛簸同樣是在所難免。加之當時的海戰多是將大型火炮放置在船頭,因此海軍交戰也多是船頭相對,那麼明軍在接舷戰時,就也不得不從船頭登船,因此也就會出現站成一列一個個送的情況了。

▲歐洲槳帆船模型

不過相比於前面兩位,這位Pedro·Homem船長接下來的故事同樣極具傳奇。在葡萄牙人的記載中,Pedro·Homem船長最後是被明軍火炮炸死。但是在明軍上呈的塘報中,記錄了他們俘虜了葡萄牙艦隊首領別都盧。然而當時葡萄牙真正的艦隊指揮,是當時葡萄牙印度總督麥羅·哥丁霍(Mello Coutinho,他在四年後才在馬六甲因病去世),他的名字發音音譯絕非別都盧。同時,Pedro·Homem船長的名字Pedro讀音恰好就是別都盧。因此如果明軍俘虜的別都盧的確是Pedro·Homem船長,那麼這位船長極有可能並沒有死於最後炮擊。

▲即使在葡萄牙殖民者中也是惡名昭著的印度總督麥羅·哥丁霍

當然除了以上三位,在歷史上還是有很多有記載的猛將兄。比如日本著名的名將源義經家臣武藏坊弁慶在最後的高館之戰中就曾以一人之力殺敵無數。還有中國著名武術典籍《無隱錄》中記載明末槍術大師程沖鬥的侄子,就曾 「沖鬥之猶子(侄),改姓名為張君玉,禦流寇於江北,十三發,殺十二人,其一急跌下坡,得逸去。」等等。雖然這些歷史事件終究是因為帶有水分而假假真真,但是就如同每所學校都有那麼幾個學霸,古代戰爭又怎麼可能會少了猛將兄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