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攸降曹除導致烏巢被燒外,還有一重大意義,最終決定戰爭勝負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回,發生在官渡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許攸、袁紹和審配。原文如下:

許攸降曹除導致烏巢被燒外,還有一重大意義,最終決定戰爭勝負 歷史 第1張

(許攸)徑來見紹曰:「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紹曰:「曹操詭計極多,此書乃誘敵之計也。」攸曰:「今若不取,後將反受其害。」正話間,忽有使者自鄴郡來,呈上審配書。書中先說運糧事;後言許攸在冀州時,嘗濫受民間財物,且縱令子侄輩多科稅,錢糧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獄矣。

許攸降曹除導致烏巢被燒外,還有一重大意義,最終決定戰爭勝負 歷史 第2張

紹見書大怒曰:「濫行匹夫!尚有面目於吾前獻計耶!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本當斬首,今權且寄頭在項!可速退出,今後不許相見!」許攸出,仰天嘆曰:「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吾子侄已遭審配之害,吾何顏復見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劍自刎。左右奪劍勸曰:「公何輕生至此?袁紹不絕直言,後必為曹操所擒。公既與曹公有舊,何不棄暗投明?」只這兩句言語,點醒許攸;於是許攸徑投曹操。

許攸降曹除導致烏巢被燒外,還有一重大意義,最終決定戰爭勝負 歷史 第3張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官渡之戰爆發後,曹操軍糧告急,便派人前往許昌催促荀彧籌措糧草。不料使者在途中被袁紹士兵抓獲,並搜出了曹操寫給荀彧的信件。謀士許攸看完此信後,立即求見袁紹,建議他派兵偷襲許昌。誰知留守袁紹大本營鄴城的謀士審配來信,向袁紹舉報許攸在冀州期間斂財並指使子侄貪污受賄。袁紹大怒,大罵許攸。許攸仰天長嘆,欲拔劍自刎。後經左右勸諫,於是前去投靠曹操。

許攸降曹除導致烏巢被燒外,還有一重大意義,最終決定戰爭勝負 歷史 第4張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許攸部下所說的「棄暗投明」,意為離棄黑暗的舊勢力,投向光明的新力量。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元代尚仲賢《單鞭奪槊》中的「高鳥相良木而棲,賢臣擇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許攸降曹除導致烏巢被燒外,還有一重大意義,最終決定戰爭勝負 歷史 第5張

許攸離開袁紹投靠曹操,是改變官渡之戰勝負天平的重大事件。據《三國志·武帝紀》註引《曹瞞傳》記載,得知許攸前來投靠,曹操興奮的連鞋子都來不及穿,「跣出迎之,撫掌笑。」為何曹操如此興奮呢?因為許攸不僅僅是自己的舊友,還是袁紹集團的核心人物,掌握著袁軍大量機密。果然,此後許攸提出了烏巢的建議。曹操隨後親自率部火燒烏巢,將烏巢這一十萬袁軍的糧草供應基地惠之一炬,極大地挫傷了袁軍的士氣和戰力。

許攸降曹除導致烏巢被燒外,還有一重大意義,最終決定戰爭勝負 歷史 第6張

除了提出火燒烏巢的這一重大決策之外,許攸投靠曹操還有一個重大意義,那便是加劇了袁紹集團內部兩大政治勢力的決裂。正如方詩銘先生所指出的:「河北集團的審配打擊潁川集團的許攸,潁川集團的郭圖打擊河北集團的張郃,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許攸、張郃分別向曹操投降,最後使袁紹失敗。」(見《三國人物散論》)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三國人物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