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點獎,專門騙中國人的錢?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張金平,虎嗅獲授權發表。

紅點獎,這個源自德國的工業設計獎項,近些年卻以中國參評、獲獎人數最多,引發諸多爭議。對國內參評紅點獎的企業家和設計師而言,參評的背後是利益博弈,也是名利場的爭奪。

「紅點獎是商業機構來騙中國人的錢。」

2018年4月,被稱為「中國工業設計之父」的柳冠中這樣說。在這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看來,紅點獎純粹是商業炒作,「報名要交錢,參加評審要交錢,參加復審要交錢,參加最後的展覽要交錢,給新聞發布也要交錢……都是奔著錢來的」。

不過對國內參評紅點獎的企業家和設計師而言,參評紅點獎的背後是利益博弈,是名利場的爭奪。

商人逐利,當然哪里有錢去哪里。他們形容,這是一件願打願挨的事情。當然,無論是哪個獎項,如果背離初衷太遠,資本和看客都會用腳投票,最終會反噬自己。

紅點獎,專門騙中國人的錢? 科技 第1張

2017紅點最佳設計獎作品Alphabet of Light照明系統。這個照明系統的組件可以被自由組合併且連接在一起。

從參賽到最終獲得紅點獎,需要花費人民幣兩萬多元。

王眾已經記不清參加紅點設計大獎時,自己具體花了多少錢,但去德國領取紅點獎那一天的情景,他卻記得清清楚楚。

在去頒獎現場的路上,王眾遇到了一支同樣獲得產品設計類別紅點獎的中國團隊,他們獲獎的產品是一支美妝噴霧。這支十幾人的微商隊伍還沒有抵達現場,就在大巴上拉起了橫幅,沒過一會兒,便被工作人員制止了。但一到會場門口,橫幅又被拉起來,橫幅上文字的大意是微商產品獲得了紅點獎,從此走向了世界。

眾人擁擠在會場門口拍照,微商團隊旁邊的就是法拉利團隊,他們邀請正在旁邊觀望的王眾幫忙拍一張合影。

王眾一行去了四人,因參加頒獎會同樣需要花錢買門票,王眾選擇了待在室外,看工作群里的現場直播。

紅點獎的費用是明碼標價的,一切費用在官方網站上都標註得很清楚,參賽者只需按照步驟一步步進行即可。

紅點獎,專門騙中國人的錢? 科技 第2張

紅點獎官網

紅點獎的中文官網支持支付寶繳費。這個獎算是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設計競賽之一,參賽門檻其實並不高,以含金量最高的產品設計類別為例,任何以工業製造程序生產的產品都可以參賽,共有48個產品類別可供選擇,要求為:參賽產品需為報名日前兩年內發表販售。產品設計獎評選標準嚴苛,獲獎難度最大,每年獲獎率1%左右。

紅點獎產品設計大獎的費用分為兩大類——報名費(不含法定增值稅)和贏得獎項後續推廣費用。評選過程中,參賽作品必須實際在現場展出,尺寸過大的作品會額外收取一筆費用。

報名分為三個時間段——早期、中期和追加報名,報名越晚費用就越貴, 早期270歐元,追加期就要450歐元。參賽作品尺寸超出1立方米需多交50歐元,超過8立方米則多交200歐元。另外,參賽作品的附加展示品每件加收60歐元。

獲得紅點獎產品設計大獎後,獲獎者會被收取「獲獎者權益」費用。其中,佳作獎項3650歐元起;紅點獎項,3650歐元起;紅點最佳設計獎項,5995歐元起。

對獲獎者來說最為看重兩項權益:一是獲獎者能在獲獎產品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使用紅點標誌,二是獲獎作品能進入紅點設計年鑒。

知乎上的一名匿名設計師表示,從參賽到最終獲得紅點獎,完整流程走下來,需要花費人民幣兩萬多元。


紅點獎,專門騙中國人的錢? 科技 第3張

紅點獎獎項示意圖,含金量由高到低。

拿到了產品設計類獎項,才算拿到了正宗紅點獎。

獲得紅點大獎到底有什麼好處?

對此,紅點獎官方網站是這樣回答的:若是您的產品贏得紅點獎項,即可選擇在廣告中使用紅點標誌,運用紅點標誌醒目又世界知名,是優異設計的代表,是產品最好的宣傳媒介。

事實上,紅點獎有類別之分,不同類別的獎項含金量不同。

紅點獎的獎項包含紅點最佳設計獎、紅點獎、佳作獎三種類別,含金量依次由高到低。同時,不同參賽類別獎項的含金量也大有不同,紅點的參賽類別分為產品設計、傳達設計及概念設計三大類型,其中產品設計類的獎項最難拿,含金量也最高。

通俗點說,就是只有拿了產品設計紅點最佳設計獎,你才算拿到了最正宗的紅點獎。

紅點設計獎主席彼得·紮克(Peter Zec)曾說過:「紅點獲得成功的關鍵,是那些了解紅點標籤價值,並購買獲獎產品的消費者。然而,在中國強大的潛在消費力市場的誘惑下,這些獎項被商家用來作為賣點,在宣傳時統統只說自己獲得了「紅點獎」,反正大多數消費者也不清楚紅點獎複雜的獎項設置,獎項便自然而然地成為某些企業的宣傳冊和集讚簿。」

紅點獎,專門騙中國人的錢? 科技 第4張

紅點獎常常被中國商家用來作為賣點

這個獎項的三大類別里,每一大類都包含三至四個等級的獎項,而國人泛稱的「紅點獎」其實是獲獎類別中的低級別獎項,人們質疑最多的也是這類低級別的「紅點獎」。

顧磊是早期對紅點獎提出質疑的人之一。

2015年8月,設計師顧磊在朋友圈發文《我放棄了紅點獎》,在設計圈引發討論。當年7月,顧磊得知自己獲得了紅點傳達設計獎,主辦方發來了祝賀並告知購買獲獎者權益包的郵件。因為質疑該獎項,他最終選擇了放棄領獎。

顧磊並不是第一個放棄紅點獎的參賽者。對於領獎這回事,紅點獎倒是沒有強制性的要求,參賽者不願交錢,意味著自動放棄。

顧磊放棄紅點獎的另一理由是:當選擇一個帶有明顯東方趣味的作品參評2015紅點傳達設計獎時,就已經隱約確定它能拿獎了。

對此他曾在文章中發問:獎項競爭的唯一要素是好設計,而不是來自某個地區的某種文化,為何中國設計獲獎作品如此被強調「東方風情」?

他的這個疑問沒有得到紅點獎中國地區的回應。

根據紅點獎官網的公開信息,在2018年的6300份申請里,69件作品獲得「紅點最佳設計獎」,占總數的1.1%;1684件被授予「紅點獎」,45件被授予「紅點榮譽提名獎」——這意味著,「紅點獎」的獲獎率高達28%。


紅點獎,專門騙中國人的錢? 科技 第5張

日本服裝設計大師三宅一生與Reality Lab設計的In-El折紙吊燈。

紅點獎證明了你的產品是可行的。

王眾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愛好混圈子的人。他自稱每個圈子都沾點邊,但從不為哪方站台。

作為一個獲得天使輪投資的創業者,投獎只是一種行銷自己產品的方式。「其實就是花錢去買這個獎所輸出的公信力和判斷力。」王眾說。

王眾設計的產品獲得的是2016年產品設計類別的「紅點獎」。獲獎後,他繳納了獲獎作品能進入紅點設計年鑒的費用。他還花了幾個小時去參觀德國埃森的紅點博物館,在展館里看到了幾乎整個蘋果的系列產品,中國的自行車700bike也在。

按照規則,產品放在博物館里同樣需要費用。「想著一個枕頭放在這里,維護起來也麻煩,就算了。」王眾一行人最終只在德國停留了一天一夜。

拿紅點獎對產品銷售和升級肯定是有幫助的,比如我的枕頭拿到日本市場,在蔦屋書店賣,獲得過紅點獎一定是可以拿出來講的。不要總站在中國的角度考慮問題,要有世界的眼光,在商業的世界里已經沒有國界了。如果不想得到國際的認可,那你去參加國際獎項幹嘛?」王眾說。 

他覺得產品的銷量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跟玩遊戲打怪一樣,一個產品有多個維度,消費者的了解管道多樣,而紅點獎的意義只不過是,有一個知名度高、公認的權威來告訴你,你的產品是可行的。「作為一名創業者,還有什麼其他更好的方法來證明呢?」


紅點獎,專門騙中國人的錢? 科技 第6張

紅點設計博物館內設有專賣店

藝術家是為自己服務,設計師則是為受眾服務。

對設計師韓湛寧來說,獎項只是一種榮譽的累加,是一種提攜年輕人的方式。

他承認,自己的作品參評紅點獎時只交了兩個階段的費用,一是參賽費,一是將作品登在紅點設計年鑒上的費用。獲獎後團隊沒去領獎,也沒有任何展出。「這樣也能說是拿了紅點獎,只不過我們不能享受紅點獎的其他獲獎權益。」韓湛寧笑著說。

他有自己的設計團隊,需要承接各種各樣的客戶,說服客戶最有力的證明就是獎項。「拿個獎對得起大家的辛苦,獎項是一個很好的激勵,知名設計師都是一路獲獎才成名的。」韓湛寧說,政府其實也支持設計師團隊去參加國外的獎項評選,從政府層面來說,這關係到中國設計給世界留下怎樣的印象。

韓湛寧以「小半個藝術家」自居,認為藝術家是為自己服務的,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而設計師則是為受眾服務的,是需要得到客戶認可的,兩者是甲方與乙方的關係。 

韓湛寧說:「國外設計大獎政府不會出錢,都是商業化的,利用高知名度變現盈利是一種常規操作,哪邊有利可圖去哪邊是商人的本性,商業無可厚非,要清醒它是純商業的,至於話語權,看客和資本會用腳投票。身處設計師圈子,相比自己得獎前後那幾年,如今國內的設計師、企業家對一些國際設計大獎的新鮮度已經慢慢下降,熱度不如以前,也清醒了很多——有人出來質疑,這正是國內設計開始有自主意識的表現。」

紅點獎,專門騙中國人的錢? 科技 第7張

流光溢彩的深圳,留不住設計師人才?

韓湛寧說,讓他更痛心的是優秀年輕設計師的離開。他來深圳十多年,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年輕設計師想留在大城市很難。

韓湛寧曾經很欣賞的一位助手告訴他:「我平時做的都是很詩意、很美好的設計,一下班卻要回到狹小又逼仄的出租房,這種落差實在受不了。」韓湛寧說,縱觀他帶過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回去二三線城市了。

柳冠中在他的新書《中國工業設計斷想》中的「戰略」一章中這樣寫道:「工業設計是產業革命後,經濟發展的主要方法和武器之一,也是經濟轉型的載體。西方發達國家以此才得以生產出使發展中國家消費者眼花繚亂的新穎產品、工具、機器並迅速占領世界大市場。」 

為什麼他對中國設計憂心忡忡,為什麼他會認為中國設計被外國人牽著鼻子走,將失守最後一塊陣地?現在看來,這確實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張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