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哈佛女孩劉亦婷》曾經風靡全中國,那個成都外國語大學的叫劉亦婷的小姑娘,以全額獎學金被哈佛大學錄取。
那時候,劉亦婷上了中國的《對話》節目,成為了人們口中「好學生」的代表,人們暢想著劉亦婷能夠成為國之棟梁,而那時留著長髮輟學的「壞學生」韓寒是偏離正軌的中二青年。
而18年以後,所有的事情鬥變了。當年痛斥美國的劉亦婷泯然眾人,選擇了拿綠卡,嫁給了美國人,韓寒則成為了知名作家和導演,是年輕一代最有良心的公知代表。
當年的劉亦婷
說實在的,劉亦婷母親的那本書把她女兒推上了風口浪尖,在那個美國名校還不是那麼容易上的年代,哈佛女孩變成了父母口中的龍鳳,成為了老師鼓吹的偶像。那本書,在現在的視角看來,就是一本簡單地鼓吹教育成功學的偶像。一名失去底線,為了得到教育機會不擇手段最後成功的勵志故事。
這本書飽受爭議
當這本書火了以後,很多書中的情節被不少父母無腦模仿,給很多青少年造成了心理陰影。孩子的文具是不能有顏色的,因為分散學習注意力。讓孩子捏住冰塊30分鐘,美名曰鍛煉意志力,當然這個行為在美國屬於虐童。而這些行為,似乎只是為了迎合賣書的成功學。而如今,劉亦婷只剩下了吃當年愛國的老本。哈佛畢業後,輾轉了幾家公司後最後還是選擇拿著美國的綠卡,賺著中國人的錢。
在那本書里面,非常清楚地寫著,劉亦婷對於祖國貧困落後痛心不已,表示願意將自己一生奉獻給祖國的建設。包括在劉亦婷寫給哈佛的陳述中,明確寫著自己關心祖國的窮人,希望學成後回國可以盡力改變自己的生活。
而這,最後證明這是一場表演,為了自己的哈佛申請,狠狠地消費了自己的愛國情懷。然後嫁給了美國的心理醫生,留在了美國。而當年那個叛逆的少年韓寒,則成為了真正維護祖國利益的人。
劉亦婷在美國
當再次捧起這本書的時候才明白,這樣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一場智商稅,父母的模仿,最終傷害的是自家的孩子。在劉亦婷的成功模式中,為了自己的利益,連愛國都可以變成消費品,這樣所謂的成功,真的是她想要的嗎?這樣的成功,是值得眾多父母效仿的嗎?
劉亦婷的美國婚禮
火遍全國的哈佛女孩劉亦婷,現在怎麼樣了?
2000年8月,《哈佛女孩劉亦婷》(以下簡稱《哈佛女孩》,作者是劉亦婷的母親、繼父)橫空出世,創下近200萬冊的銷售紀錄。
眨眼十七年過去,曾被無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奉為教育寶典的書,與被看成是家庭早期素質教育成功典型的劉亦婷,一起淡出我們的視野。
一個時代過去了,可她開啟的留學潮卻一浪高過一浪。
而如今,她又重回大家的視野了。
1999年,哈佛以全額獎學金特招錄取18歲的女孩劉亦婷,這一消息轟動中國。媒體開通的四部熱線一下午就接到近千個「取經」電話,讀者來信也從全國各地飛來。
2000年,《哈佛女孩劉亦婷》面市,轟動家長與老師。
這過去的17年里,有無數家長和學生受劉亦婷的故事所鼓舞和啟發,踏上留學的道路。
這過去的17年里,劉亦婷一直淡出人們的視野。
她這些年過得怎麼樣? 她現在又在做什麼?這是很多人在問的問題。
17年後的2017年,10月,在美國波士頓,由燎原舉辦的中美投資峰會上,劉亦婷以投資人身份參加了峰會。
在峰會的VIP休息室,記者有幸見到了劉亦婷本人。
過去十幾年間,坊間流傳的關於她的傳說有很多,但是都不太能經起考證。 這也是由於劉亦婷過去十幾年里一直堅持不接受任何媒體採訪。外界得知她近況的人少之又少。
今年她以投資機構合夥人的身份公開出現在投資峰會的現場,也引發了波士頓地區留學生們的廣泛關注,現場座無虛席。
我們尊重了她本人的意願,沒有問她更多的問題。
但是對於劉亦婷這位現象級人物對中國過去十幾年來學生和家長和留學行業帶來的改變和影響,卻值得好好講述一番。
「互聯網/碼農/歷史愛好者/德粉/右翼」,這是張運對自己的介紹。
2000年,劉亦婷風刮起來,而他是市重點初中的重點班學生。「語文老師及班里的好學生簡直對她奉為神明。每天上語文課之前都要來口熱乎的雞湯。」而他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捏冰鍛煉意志力。
書中摘選了一篇日記:媽媽讓年幼的女兒捏著一個冰塊,堅持數分鐘,直到感覺「小針在手心上跳舞」。於是,張運也把自家冰箱里的冰鑿下來,握在手里給親愛的媽媽展示。
「記得哈佛女孩捏冰的記錄是20分鐘,我非常輕鬆地突破了30分鐘,以為自己也可以考上哈佛」。結果,母親對他有上哈佛的潛力嗤之以鼻,說少整沒用的,考進班級前十就買電腦。
經過兩年努力,終於在初二第二學期期末達標,收獲第一台個人PC,「從此哈佛法學院少了一位優秀律師,中國多了一個二流碼農」。
1999年,大洋彼岸,高燕定(今燕定美中教育創始人)在美國一所大學任職研究員。
此時,距離他留學美國,已過去13年;女兒高倩剛接到哈佛的offer,四個月後要跟劉亦婷同時入學。
喜歡孩子的高老師心有戚戚,這時一位遠在深圳的家長在BBSpo文求助,於是,高燕定家里有了第一個寄宿留學生。
年底,寄宿生的家長說朋友的孩子也想出去。
當時,美國名校力求多元化,想吸收中國內地學生;而內地高中生大多自費去英聯邦國家,只有七八千人申請美國,更少人能拿獎學金讀名校。
於是,曾指導多位中國學生入讀美國名校的高燕定飛往深圳啟蒙:留美申請是怎麼回事,上大學有什麼要求……
回美國時,六個家庭把高中生托付給他。
2000年,《哈佛女孩》火爆中國:校內成績優秀,標準化考試中托福750分,SAT沒有,通讀全書,除了訪美、當過班幹,她從早到晚呆在學校學習(能展現leadership、組織才能、社會責任的活動並不多),這樣可以進哈佛!
寄宿生最多的問題是:為什麼考SAT?做課外活動?人家劉亦婷都不用。
可是,高燕定提醒他們:「她很優秀也有機緣巧合,如果copy她的經歷,別說哈佛,你進不了TOP30。」
於是,結合女兒的培養過程,以及指導其他學生的申請經驗,他規劃學生考SAT;制定每個學期有幾個星期做什麼活動,並填滿留學申請表格……2000年,一個男生考進哈佛。
四年後,新東方第一次開SAT課程,高燕定招了30個美國華人學生回國上課,SAT、GRE 、TOEFL遍地開花。
2000年,四川江流,肖思敏讀小學五年級。
她生日那天得到一本書,在扉頁上母親寫著:「媽媽相信你也這麼優秀」。當時,她一個月才兩百塊薪水,這書足足花了20大洋。
這位老鄉光輝萬丈,可是沒打動肖思敏:托福是考試,考試的話肯定分數越高越好;美國是地球儀上的一小塊,距離四川居然那麼遠。她羨慕劉亦婷有這些條件,可劉亦婷厲害不厲害?或許比班上跳芭蕾的女孩厲害。
有哈佛夢指引,母親托關係送禮把閨女塞進劉亦婷讀過的高中。那可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難進得很。
思敏的班主任不是李晉蓉。有人說,哈佛女孩走紅,她「升了官」;劉亦婷給父母帶來光彩,給學校、老師帶來榮譽跟實際回報。
嘗到甜頭的所有人都急功近利,要製造哈佛女孩。
對思敏來說,劉亦婷「申請好多所國外大學又備戰高考,每天下晚自習打的回家,夜里寫申請,早上五六點打的回學校學9個多小時……」原來是高中生的日常打開方式,沒想得那麼難熬。
而「劉亦婷」也是任課老師、教導主任念叨的老梗,甚至具體到她同一年幾月份在幹什麼,時間規劃表幾乎照抄,不遵守就要被警告「你跟她差遠了」;思敏同樣被要求好好學英語、考托福。
當時,劉亦婷早已在美國,可江湖都是她的傳說。
畢業後,劉亦婷在母校設’劉亦婷課外活動獎’ ,激勵表現突出的校友;一位很少做活動的同學拿到了。
漸漸地,思敏相信,從小開始的記憶和背誦能培養出「哈佛女孩」,但學校為了復制成功,擠壓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很可怕。
況且,教出哈佛女孩的就是素質教育?進哈佛就等於優秀?孩子一定要符合老師、父母的期望?
她後來轉了學。
2003年,北京一處軍委大院的孩子三石要留學。
當時他浪得飛起:小爺呆得舒舒服服,出國幹什麼?身邊的狐朋也詫異:國外還能有什麼好玩的?
說起來,是劉衛華用書點了一把火,三石媽媽一拍腦袋:劉亦婷托福考750,我孩子肯定不會差;她能去哈佛,我兒子也能去哈佛。
於是,玩笑一樣,只會說「hello、thank you、how are you」的三石,光身登陸美利堅,投靠中部農村的阿姨讀高中。
而同一年,「照亮」他前路的劉亦婷,6月從應用數學與經濟專業畢業,根據「先就業,再深造」的計劃,10 月應聘到波士頓咨詢集團工作,同時準備讀研究生。
這邊過了語言關,嘗到滋味的三石不嚷著要回去,反而更適應美式教育體系,本科讀亞利桑那州立。
留美十多年,他沒見過劉亦婷。
那個說「不準備到美國上大學;計劃搞經濟工作,希望將來有能力幫祖國貧困地區的孩子上得起學」的姑娘,聽說嫁了美國白人,在基金做過副總裁,沒考上哈佛商學院,如今是某資本的合夥人和CEO。
圈里有人跟她打過交道:經常參加中國大學的校友會,和老美social、融入,是事業上升期知性優雅的女強人形象;也有人嫌她對國人冷漠,對老美太火熱。
今年,三石回國任職一家跨國公司(中華區)的業務總裁。
2004年,有人出書說劉亦婷是被父母包裝成天才的普通女孩,全家聯手準備台詞應對面試,靠「關係」並利用招生中的漏洞進入哈佛,雙方鬧起來。可這場口水戰絲毫不影響《哈佛女孩》熱銷。
2006年,這書已加印70次。同年,美國留學簽證政策放開,留美掀起小高潮;中關村的留學咨詢公司外頭排長隊;這時,火辣辣的湘女生骨朵出了國。
契機是,她那大學夢碎的親爹買了這本書。
她家跟劉亦婷情況相似——父母離婚;不同的是:劉媽媽跟繼父為劉亦婷創造好的成長環境,而事業單位出身的骨朵爸爸為女兒壓根沒再婚。
這個爹對閨女只會寵愛,可不如他意就又打又罵,更是生搬劉衛華養女實錄: 0-6歲開發心智、小學塑造靈魂+訓練技能、逆反期調整教育方法、中學保持航向……
更模仿劉亦婷拿撲克練口算,他興致勃勃,骨朵早算出來偏要裝不容易;讀到「文具不該過於五顏六色,分散注意力 」,就把米老鼠文具全扔了 ,全套《還珠格格》送人;成績稍有下滑,就讓她反省,不許吃飯不許玩,不許開空調、看電視——當狗一樣養,信她也能取得世俗的小成功。
苦大仇深的骨朵跟爹吵翻天,賭氣考托福,高中去美國,至今只回來三次。
今年過年,爹說起劉亦婷,骨朵氣狠狠地答:把劉與受美國教育的華裔家庭或者是中國的優越條件家庭的人比較,她也不算出彩。
而骨朵暗暗期待過,劉亦婷哪怕有一次精神與物質上的崩潰性失敗,讓親爹打臉。可幾乎一次也沒有——劉亦婷有正常的哈佛學生可以取得的成就,並突破階層,她媽媽的作品經得住考驗。
而為了鍛煉主管能力,骨朵曾參與學校研討會的籌備工作:起草會議文件、制定計劃、安排場地、邀請嘉賓、落實讚助等,跟大學時的劉亦婷沒什麼不同。
不知不覺,她走了劉亦婷走過的路。
Jonna Zhou如今是私募投資從業者。
她生長在五六線城市,可能是父母老師期望不太高,入學又太早,沒什麼努力的動力。小升初時,沒過普通學校錄取分數線;初一時,英文三十幾分也不以為意。
一天,在盜版攤上看到《哈佛女孩》,哈佛對她來說,是高不可攀的詞,但她鬼使神差買下了。
劉亦婷在文書里說「希望為改變中國的貧困現狀而努力終身」,讓她突然有了動力,希望盡可能幫助別人、貢獻社會。
而學習方法、生活上有煩惱時,她向劉亦婷的父母郵件求教;他們不但每封都回復,還給出具體建議,比如:別因為學習而耽誤睡眠,「有好的身體、充沛的精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Jonna感慨:「對十歲出頭的少年,劉亦婷父母展示了極大的善意和耐心」。
於是,書里的思維方式、劉亦婷的「高尚目標」、她父母的回信,以榜樣的力量鼓勵著中學時期的Jonna,她慢慢進步到全校前幾名,後來去Westminster College做交換生。
高考填志願,在一無所知的專業間搖擺不定的她,最後選了經濟學:學這個可以推動社會發展吧!
如今,Jonna不理解為什麼大家嘲諷劉亦婷當時許下的諾言:「人生路很長,實踐不在於一時一事;如果在成長時,對當時的想法做了修正,就該被嘲笑嗎?」
她自己看到十八線城市的貧困無力,也曾發誓回報家鄉和母校,「目前也沒有做到,但我沒放棄啊。」
貓耳當媽已有三年。她來自荊州,87年生人。
劉衛華的《哈佛女孩》與韓寒的《三重門》狹路相逢時,她正困在青春期剪不斷理還亂的親子、師生與同學關係。
一天,從《蘭亭集序》里抬起頭,班里在傳一本書,作者是剛上高一的叫韓寒的男生,臉好看,書好讀,故事是遠在上海的高中生活,她看見了自由。
可班主任卻嗤之以鼻:這是「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反對現在教育制度的小混混」,看他的書要學壞了。
當時「網紅」,除了韓寒有劉亦婷:一個高中輟學玩賽車,一個考入世界第一牛校哈佛,簡直是應試教育下的兩個極端,倆人經常被社會各界比較。
班主任還批發了《哈佛女孩》發給每位同學。
在望子成龍近乎瘋狂的時代,劉亦婷成了偶像;在這所封閉的軍事化管理的學校,一本「教育寶典」被班主任吸收成最枯燥、刻板的養成計劃:每堂課要念幾段,其中「名句」必須抄寫,寫作文時當作例證材料:去了世界一流大學的劉亦婷當初怎樣怎樣,寫法類比「少年賴寧……」
大家喝雞湯如砒霜,她的一個同學課上偷看《三重門》被抓,書當場被撕了。
千禧年過去了,她絲毫不懷念它。
17年後,韓寒成了知名作家,新銳導演與國內頂級賽車手;而劉亦婷留在美國消息不多。
人們又討論:進了名校才是人才?
而對貓耳來說,愛過《三重門》的她,如今感動於韓寒的《後會無期》;她也用《哈佛女孩》教育孩子,畢竟,育兒的例子與思維可以選擇性吸收。
寫在最後
17年後,《哈佛女孩劉亦婷》漸漸從中國人的書架上消失了。
如今,藤校留學生不再罕見,對撕不下「哈佛」標籤的劉亦婷來說,一段學歷不算人生的起點,更不是終點。
劉亦婷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時代獨特性。我們不能以今天的各種標準去評判17年前的故事。
我們既不要太看重劉亦婷的成功,也不要太輕視她自身的優秀。
要知道即便是17年後的今天,每年哈佛本科在中國大陸只會錄取6-7名學生,錄取率極低,競爭十分激烈。而哈佛這類常青藤名校的錄取規則及決策機制本身就很複雜,所以也不能用「不過是鑽了招生制度漏洞」這種結論來總結她。
至於劉亦婷的故事給中國學生和家長們帶來的正面作用,則有目共睹。
她母親用詳盡的紀實把培養她和申請哈佛時候的故事呈現給當時對海外名校還一無所知的中國家長和學生們。這一本指南型書籍給予了他們很多指導和啟迪。從而開啟了長達十年的留學潮。
時至今日,中國留學生的總數已經超過百萬。他們中的極少數人也做到了劉亦婷當年的成就,如願進入哈佛大學。 而更多人也在國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院校就讀。
一個時代過去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一代代中國青年留學生們走著前人開拓出的道路,也活出了自己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