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產業正在經歷「雙轉變」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中國食品工業經歷了近20年的高速發展階段,近些年的增速出現了明顯放緩的趨勢。為促進大陸食品產業健康發展,10月25~27日「2018中國食品產業發展高層論壇」在京召開,旨在搭建官產學研媒交流與溝通的平台。論壇邀請了多位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分析大陸食品產業(企業)面對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探討產業發展趨勢以及應對策略。

食品產業正在經歷“雙轉變”

圖為中國食品產業發展高層論壇現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在論壇上表示,當前中國食品產業正在經歷著「雙轉變」,一是從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二是從提供能量為主向滿足能量、營養、功能甚至情感和文化等多種復合需求轉變。應對這個「雙轉變」需要多方面的支撐,一是理念;二是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改進與提升;三是科學技術;四是監管的改進與提升;五是食育。他還強調,中國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最終要做到「六化」,即從安全化、營養化、功能化、方便(便捷)化、個性化和精致化六方面推動大陸食品產業良性健康發展。

科技賦能是剛性需求

與會專家認為,在當前經濟下行和食品工業增長放緩的背景下,為更好地推動食品產業的發展,亟需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楊永壇表示,中糧有18+1的龐大體系,但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緊緊圍繞消費者需求,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以大宗農產品、精加工為核心,以米面糧油加工技術為枋心,加快推進科學技術與食品產業的承接。

其實,成果轉化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科研機構本身要有企業化思維經營,才能和企業同頻共振。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蔡木易認為,食品產業升級是必然的,但是現在食品企業升級仍有許多需要探索的問題,這也是科研機構需要協同的課題。北京營養源研究所李東表示,有數據顯示,大陸的食品企業約有50萬家,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研究所經過探索,選擇了其中一批,將它們的研發中心建在營養源研究所,所里給配科研團隊,利用齊全、專業的設備,給企業做好服務,做到互利雙贏。

田君指出,傳統的食品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科技帶來的將是一個大的融合,不僅僅是食品產業的發展,而是各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

針對科技賦能與食品產業增長的關係,中糧健康科技園總經理曹洋頗有感觸。作為中糧集團重點打造的健康產業園區,中糧健康科技園將通過科技賦能、產能賦能、資本賦能、政策賦能、雙創賦能等五大賦能機制,與園區內食品企業共同打造食品產業新的增長極。曹洋還表示,中糧健康科技園將通過3C智慧經營體系助力食品企業茁壯成長。

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

在當前食品行業增速收窄的背景下,作為市場的主體,食品企業如何發現機遇,如何應對挑戰是亟需解決的現實課題。

雛鷹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侯五群認為,當前食品產業最大的機遇,就是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與會專家們表示,端在自己飯碗里的必須是安全的,食品安全對於行業發展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北京百花蜂業科技發展股份公司董事長郭利軍指出,加強監管,看起來對企業不利,但對於規範企業發展,就是機遇。

對於食品安全,與會企業家普遍認為,產業鏈既是食品安全的根本保證,也是食品企業的生存之道。侯五群指出,近年來幾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表明,帶入性風險是食品安全的重大挑戰。因此,雛鷹立志從養殖入手,做全產業鏈,雖然艱難,也必須堅持。撫參堂人參產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邵國平指出,作為資源上有優勢,但產業發展弱勢的產業,人參產業必須打通原料到產品研發再到消費者場景等環節,倒推產業思路,從消費者方便接受、消費教育成熟的爆品品類出發,健全完善產業鏈,確保消費者放心消費。

食品安全是消費者需求的題中應有之義,研究好消費者需求也是食品行業發展的機遇所在。北京百花蜂業科技發展股份公司董事長郭利軍表示,企業的研究成果最終要落實到產品上,一定要找到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同時要重視食品安全。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學院李文釗指出,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學院的科研力量在食品安全和食品營養兩個領域展開,並且堅決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

更加關注營養健康食品

有數據顯示,目前,大陸糖尿病患者有1.26億人,高血脂患者有1億人,超重肥胖者有2億人,同時,由於膳食結構不合理,75%的消費者是亞健康人群。與會專家認為,發展營養健康食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同福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集團副總裁田君表示,食品行業發展到現在,已經演變到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消費的時代。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無論是特醫食品、保健食品、食相印休閒食品、特善食品都賦予了食品更多的內涵和深層次的需求。

營養健康食品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保健食品,不僅可以在疾病來臨之前起到預防作用,甚至可以幫助消費者解決很多特定的問題。原衛生部部長陳竺表示,營養健康食品可以對慢性病發揮營養治療的作用。北京功能主食創制與慢病營養干預重點實驗室段盛林教授認為,功能主食研究要從好的原料開始,然後是核心裝備和微囊等重組技術的推動,並且開展營養干預。他強調,「功能主食與慢病營養干預重點實驗室」就是從吃得不對出發,然後進入營養知識宣教、營養干預,進而使消費者到營養治療。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營養健康食品將會越來越受市場關注,未來發展充滿想像空間。

文章來源 : 中國工業新聞網 中國工業報 馬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