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原標題:以人為本 攜手築夢——從改革開放40年看中國力量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題:以人為本 攜手築夢——從改革開放40年看中國力量
新華社記者何雨欣、劉羊暘、安娜
40年,這是一條鮮明的邏輯——
走過了遙遠的一程又一程,心與心始終貼近;跨越艱難的一關又一關,赤誠的情懷始終貫穿;做到了一次巨變又一次巨變,初心始終未曾改變。
「我們要不忘改革開放初心,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提升改革開放質量和水平。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說。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一切由此啟程,一切因此壯闊。
人民立場是改革開放的「致勝密碼」
來到40年的紀念節點,親歷者們以不同方式,與激情歲月中的自己對話。
帶著行李、坐著大巴,鄭艷萍等幾百名年輕姑娘從韶關、汕頭等地來到深圳蛇口,成為中國第一代打工妹,那是1982年。
人生從此翻開嶄新一頁。這些年輕人開拓視野、增強本領,在時代大潮中,有人與企業共成長、有人下海經商、有人出國後再歸國創業,一步步邁向理想生活。
在改革的沃土上,散發著年輕的氣息。
如今,在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新時代改革開放之風在這裡勁吹,坐落其中的深港青年夢工場創業生態圈已孵化創業團隊304家。年輕人在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中對接夢想。
40年滄海桑田。時光機中的中國大地上,不僅是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天塹變通途、一個個「中國製造」產品風靡……一個又一個人的變化,匯成了這個國家的巨變。
一切為了人民,決定了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發動的本初,也檢驗著其究竟取得怎樣的根本成效。
一組組數據直觀記錄著中國人民生活的跨越:1978年到2017年,全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到36000多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到13400多元;基本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從無到有,分別覆蓋13.5億人、9億多人……
一個個場景直觀印證著中國人民面貌一新:從手攥票證排隊購買商品,到輕點手機「買遍」全球;從擠進綠皮火車行在漫漫回家路上,到坐在舒適高鐵中便捷快速出行;從出國是無法想像的事,到出國遊成為不少人生活中的常態……
觀察一段歷史進程,不僅要觀察進程本身,也要觀察其所處的背景。
40年世界風雲變幻莫測,40年機遇挑戰疊加交錯,中國改革開放仿佛掌握了「密碼」,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與中國很多城市一樣,經歷了改革開放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已是國際大都市的北京,如今正進行著轉型大考。
這座城市的思路是——減量發展。
減少城鄉建設用地;減去侵占生態空間的建設;減少行政審批……
「減法」背後,內涵著「加法」。
大幅增加生態用地;保障性住房大增;服務型企業增加……
減是為了人民,增更是為了人民。增減之間,不是不發展,而是通過倒逼,邁向高質量發展,讓群眾增加獲得感。
以人民為中心,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奪取勝利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目標一以貫之,並不斷通過自我革命與自我超越,保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先進性,讓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朝著民心所望的方向進發。
人民更加需要優美環境、人民更加要求公平正義、人民更加希望自我做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場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中,越來越多的群眾共享到改革開放的最新成果,改革開放這場偉大實踐也不斷抵達新高度。
人民賦予改革開放奔騰不息的力量
壯士斷腕,浙江安吉縣餘村人作出決定。
上個世紀末,「石頭經濟」盛行,餘村人也開始大規模開山采礦,集體收入更曾高達300萬元,一度成為全縣首富。
然而,村民們嘗到了采礦帶來的甜頭,也不得不吞下環境污染帶來的苦果:村裡常年煙塵彌漫;竹林裡的竹筍被粉塵覆蓋越長越小;動不動炸響的開山炮更讓人總是提心吊膽。
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餘村人最終痛下決心。
2003年到2005年間,餘村人關停所有礦山和水泥廠,集體收入一度銳減到20多萬元,但卻成為綠色發展的起點。
如今的餘村,毛竹林在山上搖曳,竹下種植的三葉青、竹蓀等為村民增收,優美的自然環境更讓鄉村旅遊越來越興旺。2016年,餘村集體收入重回300多萬元。
40年風雨無阻,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
40年改革開放最為充沛的動力源,就是充分調動起了中國人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如大江大河般在中國廣袤大地上奔騰不息。
2018年11月,隨著上海市機構改革方案公布,在充分汲取民意的基礎上,全國31個省份的機構改革方案全部亮相,一些體現地方特色的機構也紛紛掛牌。
四川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將原省扶貧移民局更名為省扶貧開發局;海南為建設好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組建了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
為了人民,也來自人民。從中央到地方,新一輪機構改革回應著民心關切。
40年改革前行,政府機構幾經重大調整,其指向就是順應社會變革做到職能轉變,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民意訴求,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民生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重視向人民群眾深惡痛疾的「頑疾」開刀;更加重視從人民群眾切身相關的小事改起……戶籍、醫療體制等改革取得突破;發展學前教育、異地辦理身份證不用來回奔波……改革與人民越離越近,人民的獲得感也越來越強。
滿足人民新期待將改革進行到底
40年過去了,「改革開放」這個詞有著怎樣豐富的內涵?
很多中國人談起,都會懷揣一份改革情懷,心生自豪與自信之情、幸福與獲得之感。因為其中蘊含著太多命運的改變,也砥礪著未來的偉大奮鬥。
「那時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下海浪潮風起雲湧,但也充滿艱難險阻,我剛剛砸破國企的鐵飯碗加入創業大軍,內心忐忑。但您當時和令尊開的家庭式絲綢服裝加工店,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我們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鬥志……」
2018年4月,南京市民佘名祥收到一封意外來信,寫信人是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
28年前,剛剛創業的張近東幾乎花光積蓄,租下南京寧海路一間門面房,開始做賣家電生意。彼時的佘名祥,嘗試幹起了個體,和父親一起給人做旗袍。
旗袍所用的絲綢怕風,屋裡不敢開窗,佘名祥想購買空調。
那時的空調尚屬奢侈品,多是企業能買得起。佘名祥的到來,讓張近東感到,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個人購買空調。
與市場化、城鎮化等改革的節奏同步,空調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蘇寧也逐漸擴大業務,布局全國。如今,蘇寧正在進行一場線上線下的自我革命,不斷升級對消費者的服務。
40年大潮湧動,在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下,以蘇寧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創業就業、技術創新、提升服務等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中國進行的改革開放,順應著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要求。
如果說改革開放是一場不斷滿足人民發展要求的偉大革命,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革命對象已從昔日的「落後的社會生產」轉變為如今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也呼喚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再出發。
與千千萬萬扶貧幹部一同,重慶奉節縣掛職幹部吳曄軍,將金融理念帶到了一個個閉塞的小山村。
東廂村貧困戶楊建林運用循環經濟原理,用玉米釀制燒酒,下腳料酒糟用來喂豬,豬的糞便用於生產沼氣。沼氣類似天然氣,是許多農家生活使用的清潔能源。
讓楊建林有這樣的想法,源於兩個字——成本。
金融扶貧讓村民知道了信用原來也能貸款,貸款需要利息成本,而節約成本就可以擴大規模或早還貸款。通過傳播金融理念,推動鄉 大家向面向市場的現代農民轉變。
改革開放40年,7億多人口擺脫絕對貧困。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實施,土地、集體經濟、金融等領域改革密集出台,中國貧困人口的減少速度更是前所未有,曾經貧困的地區面貌煥然一新。然而,在面對深度貧困難題的當下,仍然需要一系列理念變革與改革舉措。
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難題,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決定了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是未來征程上最寶貴的財富與經驗——
這是中國人民從歷史深處選擇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人民未來通向全面小康、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將改革進行到底!
延伸閱讀:
風雨砥礪 壯麗史詩——從改革開放40年看中國奇跡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