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低質量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家庭教育】低質量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親子 第1張

來源|臨界冰(ID:linjiebing_chang)

當我們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評價,只是單純看見對方當下的樣子,當下的感受,並願意和這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分享時光,這就是真正的陪伴。

【家庭教育】低質量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親子 第2張

1

陪伴不只是陪著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當時的師傅王姐跟我說,有了孩子呀,你就甭想著自己的生活,尤其孩子上學以後,就要一直陪著,直到孩子上大學為止。


當時我還是個小姑娘,對養孩子這件事情沒有什麼概念。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去她家的時候,總能看到這樣一幕,晚飯後,王姐搬著凳子坐在兒子書桌90度的位置,盯著兒子,兒子耷拉著頭伏在桌上寫作業,懶洋洋很不自在的樣子。


「你磨蹭什麼呢?趕緊寫啊?」


王姐時不時吼一嗓子,兒子稍有反抗,馬上開啟嘮叨模式,「你看誰誰誰……」


當時的我,一直想不通,這樣就叫做陪孩子嗎?


王姐背地里總會跟我抱怨,說自己為陪孩子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


多年以後,我從以前的同事那里聽說,王姐的兒子初中沒畢業就死活不上學了,甚至離家出走,王姐為此哭了一場又一場,孩子也終究沒有走上她所期望的成才之路。

我們小區有個全職媽媽,經常看到她一個人帶著女兒在外面玩兒,每次看到她的時候,都見她躲在一旁,低頭看著手機,女兒在一旁自己玩兒,母女倆之間幾乎沒有交流。


女孩婷婷今年六歲了,跟同齡的孩子比起來顯得很安靜,不太合群,一個人在角落里靜靜地玩兒,時不時看向媽媽的方向,生怕媽媽離開一樣……


這些場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很多父母以為,只要在孩子身邊陪著就是陪伴,哪怕是拿著手機,心不在焉的跟孩子說話,或者就是看著孩子……


其實這都不是真正的陪伴,甚至可以視為無效的陪伴。低質量的陪伴對孩子來講,是一種傷害。

【家庭教育】低質量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親子 第3張

2

沒有回應的陪伴

就不會有愛的鏈接


作為父母,我們曾一度認為,父母尤其是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越長,孩子未來會越幸福。


然而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對於3-11歲的孩子,父母參與度過低的陪伴,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


孩子的內心極其的敏感和脆弱,客體關係心理學講到,即便是嬰兒,已經能對養育者的心理活動以及情緒保持極其敏感的感知能力,他們能夠透過撫養者的表情、聲音、肢體動作,來感知養育者的內在狀態。


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孩子需要的是積極的回應,如果這種回應是被動的或者只是敷衍了事,那麼父母孩子之間的鏈接是無法建立起來的,沒有鏈接就沒有流動的愛。


如我們小區那個女孩婷婷,她們家里有專門做飯做家務的保姆,她的媽媽只需負責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她卻認為,只要孩子在她的視線監控範圍之內,不出意外就可以了。


所以,盡管婷婷在媽媽的全程陪護之下,按理說應該發展成陽光快樂的孩子,然而事實上,婷婷卻是孤獨而憂鬱。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而患得患失,鬱鬱寡歡,沒有自信,遇事也會消極處理。


與孩子在一起,哪怕只是眼神的交流,或與孩子簡單的幾句對話,或是和孩子玩耍片刻,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母親的關注,這會給孩子內心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父母的參與度,其實就是對孩子的接納和尊重度,是愛孩子的最高體現。


【家庭教育】低質量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親子 第4張

3

如果做不到放下期待,

陪伴就沒有意義了


每個父母都想做好父母,從教育理念上來講,我們這代父母要比我們的父輩在認知層面上了解得更多。


很多讀者留言,說自己曾經是留守兒童,從小飽受「親子中斷」的痛苦,現在絕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跟父母分開。


有的讀者說到兒時經常被父親打罵,以後絕不能動用暴力對待自己的孩子。


還有的讀者說,小時候父母工作忙,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的學習,結果現在自己學無所成,所以絕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甚至還有讀者直截了當跟我說,老師,我覺得你的文章分析孩子心理分析得有點多,你能不能直接告訴我們怎麼做?我們照著你的方法一步步做就好了……


我很感激有這麼多讀者關注我的文章,並且已經有想法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


然而孩子是機器嗎?是否我們付出了愛,付出了關心,我們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得到孩子的回饋,作為我們成為好父母的嘉獎?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麼功利,當我們放下工作,放下手機陪伴孩子的時候,我們並不是心甘情願的,而只是因為所謂「好父母」的標準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也要這樣做。


但是這樣做的過程中,我們是有期待的,我們一直希望孩子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去做,否則我們就會為自己的付出感到憤憤不平,掉入受害者模式。


你是不是也能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父親或者母親對著孩子責罵:


「就為了陪你,我這一天什麼也沒幹,可是你呢……」

「自打你出生,我連一個完整的電視劇都沒看過,不就是為了陪你嗎?你爭氣了嗎?」


……


【家庭教育】低質量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親子 第5張


有位其他方面出色的媽媽,在和我聊天的時候,她總會說:「帶孩子很煩,陪他們玩是在浪費時間,最主要的是他什麼也學不到,總是傻乎乎地玩。」


難得她有一次陪孩子,決定趁著休息日帶孩子去博物館,可是孩子並不想去,他就想讓媽媽帶他去遊樂場玩。媽媽覺得好不容易有空陪陪孩子,得「有意義」,要能學到東西,才不枉費自己犧牲了大把的工作時間。


後來,孩子拗不過媽媽,去了博物館,但是他全程無精打采,最後悻悻而歸。


我告訴她:「這個年齡的孩子,他不需要學習那麼多的東西,他需要的是盡情地玩,是媽媽給予愛的滋養,他需要的是心靈的陪伴,當他感覺到足夠安全,感覺到被愛時就會有能力去愛別人,有精力把興趣轉向外界,去探索世界的奧秘,挖掘自己的潛能,充分地發展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選擇自己所需的生活。」


真正高質量的陪伴應該是全情地投入,應該是雙方都享受的親子時光,你在陪伴孩子,孩子也在陪伴你。

【家庭教育】低質量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親子 第6張

4

父母要對自己的內心保持敏感,

好好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孩子


美國心理學會 2012 年壓力調查的結果也顯示:超過 69% 的父母意識到自己的壓力影響到了孩子,只有 14% 的孩子說父母的壓力沒有影響到自己。


如我在本文最前面提到的同事王姐,她是一個單親母親,她經常說:「總覺得身上的擔子好重。白天忙著工作,晚上回來還得耐心地陪孩子,有時因為芝麻大的小事就想吼他。好容易哄他睡覺了,還得熬夜加班。哎……」


如果在陪伴孩子時,你是上述這種體驗的話,也許你更需要做的是照顧自己,否則,陪伴就成了一種傷害。


作為父母,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你的壓力會影響孩子的自身壓力水平。父母自身的壓力過大,會使他們自己的精神過於緊張,精神緊張狀態下,父母會變得暴躁、易怒。


而這種負面情緒會直接傳遞給孩子,孩子處於父母消極情緒的籠罩下,情緒長期受到壓抑而無法宣泄,皮質醇的分泌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皮質醇是腎上腺里一種主要的應激激素,它能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功能。


在正常情況下,機體能很好地控制皮質醇的分泌和含量,但它易受壓力、營養、睡眠質量等因素的影響。一旦機體的皮質醇含量長期超過正常水平,就會對孩子認知等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這個時候,你跟孩子的相處,不僅無法讓孩子從父母那里學習如何管理情緒,還有可能因為你的壞情緒,導致孩子的情緒認知發展受到傷害。

所以,如果你感到壓力或焦慮等負面情緒時,請不要勉強自己跟孩子相處。

【家庭教育】低質量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親子 第7張

5

如何做到高質量的陪伴?


一、「海沃塔」教育方式和台灣的「123」法則


「海沃塔」教育


佐伯格因為老婆和女兒在中國的朋友圈異常火爆,而他所推崇的「海沃塔」教育方式也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海沃塔是一種猶太人家庭傳承的學習方式。你可以把「海沃塔」理解為猶太精英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聊天模式,他們的聊天不是閒話家常,而是有意識的,每天固定時間的頭腦風暴。


在猶太家庭里,周末的安息日,是全家的聚餐時間,也是一起「海沃塔」的時間。家長不會叫小朋友「好好吃飯別說話」,而是邊吃邊討論各種問題。

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與孩子交流的時間,可以是接送上下學的路上,也可以是晚餐時間。


海沃塔包含了三個核心因素,即:傾聽和表達,探索和聚焦,支撐和挑戰。


這三個核心的關鍵在於,父母不評判的接納和父母的參與度。而這兩個關鍵點決定了父母對孩子尊重,即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這對於建立孩子的高自尊至關重要。


【家庭教育】低質量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親子 第8張

台灣的「123」法則


台灣家庭教育,在親子陪伴方面最有效的研究成果當屬「123」法則。


所謂「123」法則就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鐘,父母與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1種。


3件事包括,一起讀書,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天。


在台灣多年的實踐證明,每天按照「123」法則進行一次高質量的親子互動,比長時間漫無目的地膩在一起強百倍!


二、高質量的陪伴是讓孩子吸收父母的狀態


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認為,兒童期,少年期的孩子主要任務還是學習。


怎樣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呢?


我有一個朋友堅持每天在女兒寫作業的時候,讀書寫文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父女倆靜靜地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埋頭紙筆之間,雖然靜默無聲,但卻在無形中營造出了一個濃鬱的家庭文化氛圍。


偶爾女兒遇到難解的習題會跟父親討論一下,父親讀書讀到精彩部分也會在女兒休息的時候分享給她。寫作業再也不是孩子一個人的枯燥勞力,而變成了一段難得的和父母親獨處的時光。


在日復一日的共同學習中,女兒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之下,愛上了閱讀,學會了父親讀書寫作時的專注,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父親終身學習的態度。


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曾說過,「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而父親呢,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放棄對電子設備的依賴,在靜靜的陪伴中,沉下心來讀書打字,從每日的繁忙喧囂中解脫出來,覺察自己的內心。


真正細水長流、高質量的陪伴是「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低質量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親子 第9張

三、適當留白,給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間


高質量的陪伴,離不開留白,留白是給予孩子心靈上自由的空間,給予他們自我探索世界的機會。


著名心理學者劉軒,談起他跟女兒相處的時光。


有一次,他帶著女兒在公園里玩,玩著玩著,他發現女兒跑到一個大樹下,對著樹下斑駁的樹影發呆,劉軒沒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樣,急火火地上去問,「寶貝你在看什麼呀?」而選擇躲在角落里,等待孩子從她專注的世界里自己走出來。


高質量的陪伴,意味著在孩子需要回應的時候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而在孩子需要獨處時,給予足夠的空間。


順其自然,放棄控制,是每個父母畢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作者簡介:臨界冰,前半生混遍頂級IT世界500強企業骨灰級銷售,後半生:精進在心理咨詢師成長路上的大齡斜杠青年 。個人公眾號:臨界冰(ID:linjiebing_chang)